【摘要】發展農村互助型養老模式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農村地區由于人力、財力、物力相對匱乏,難以建立起如城市一般規范、專業的養老服務體系。互助型養老模式符合農村發展特點,是打破農村養老困境的突破口,也是建立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的必由之路,這種模式不僅有利于降低農村養老服務成本,提高養老服務效率,而且符合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需要,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養老;互助養老;人口老齡化
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是指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平臺,社區成員之間通過互幫互助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養老服務,服務的提供者包括但不僅限于老年人,年輕人和中年人群體也可以提供服務。我國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數最多的國家,據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 2020年我國大陸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為2.64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億人,占總人口數13.5%。同時,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相比城市更加嚴重,鄉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別為23.81、17.72%,比城鎮分別高出7.99、6.61個百分點。[1]人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慢變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未來我國鄉村發展的路徑,人口結構的變化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事關鄉村振興的成效。[2]由于農村空心化,家庭規模日益小型化、核心化等原因,傳統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再加上社會化養老服務供給不足,機構養老發展緩慢等原因,促成了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形成并迅速推廣。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農村互助型養老模式的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指出:“適應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形勢,加快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以鄉鎮為中心,建立具有綜合服務功能、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機構,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農村特困供養服務、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相互配合,形成農村基本養老服務網絡”。[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也特別指出要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角度構建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可見發展農村互助型養老模式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農村互助型養老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集中體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這是黨中央從新時代中國人口老齡化實際情況出發,首次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戰略為我國今后應對老齡化問題提供了基本遵循。“積極老齡化”的概念是在1997年西方七國丹佛會議上首次提出的,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積極老齡化”概念,并出版了《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主張人口老齡化并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負擔,而應該以一種積極的視角看待,讓老年人充分參與到社會、經濟、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務中,為家庭、社會、國家做出積極貢獻(S.Shenfil,2009)[4]。WHO將“積極老齡化”界定為“參與”、“健康”和“保障”。[5]積極老齡化不再將老齡化看成社會的負擔,而是強調正面的、積極的看待老齡化的問題,提倡并鼓勵老年人以健康陽光的心態參與社會活動,并充分發揮老年人的自身潛能通過勞動實現自身價值,讓老年人由社會的“負擔”轉變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主要強調互幫互助,提倡低齡老年人幫助高齡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幫助失能失智及其他疾患老年人,從這個維度來看,互助養老不僅滿足了養老服務接受者的需要,而且養老服務的提供者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同樣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因此,互助型養老模式符合積極老齡化的內在要求,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集中體現。
(二)農村互助型養老是建立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
互助型養老模式符合農村發展特點,是打破農村養老困境的突破口,也是建立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的必由之路。首先,血緣關系、親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社會關系的重要特征,由此形成的家族、宗族、村民小組和村落社區為農村互助型養老模式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其次,在我國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是從己推人,社會關系是私人聯系的增加,從而存在這樣一種“差序格局”,人們從熟悉得到信任,這樣的信任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6]鄉土社會中鄰里之間的關系相較城市而言更加親密,這為互助型養老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再次,我國目前農村地區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相對滯后,不能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而互助型養老模式由于成本較低且方式較靈活,恰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三)農村互助型養老是拓寬勞動力就業渠道的有效途徑
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將成為化解農村養老服務資源總體性短缺和結構性失衡等“元問題”的重要資源。[7]首先,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公布的《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全國87.46%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完全自理。[8]就農村地區而言,年齡60歲左右、身體較好的老年人群仍屬于壯勞力,且基本上已經完成了養育子女的任務,這為農村互助型養老服務提供了重要人力資源。其次,農村地區的留守婦女及其他青壯年人群也可以利用空閑時間為農村互助養老提供服務。
二、農村互助型養老模式的現實困境
我國農村自古以來就有互助養老的實踐,如儒家提到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9]我國古代互助養老主要是以宗族為單位,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依靠親友互助,如唐代的“農社”、宋代的“義莊”、清朝的“姑婆屋”和“太監廟”等都體現了互助養老的理念。新中國成立以后改革開放以前,隨著宗族社會的解體,宗族互助養老模式逐漸退出鄉村。在實施土地集體所有制的背景下,集體辦食堂、提留公益金、辦養老院等,形成了集體互助養老,對沒有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由集體供養和照顧。[10]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流,使得傳統互助養老的基礎發生了改變,變為以社區或村社組織為依托的互助養老主體。目前,我國農村互助型養老模式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各級政府對農村互助養老重視不夠
目前我國的互助型社會養老依然延續西方思路,僅作為養老的輔助形式,是一種居民的自發行為。與強大的政府養老和政府推動的市場型社會養老相比,互助型社會養老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11]農村地區尤其如此,以湖南省為例,據筆者的調查,目前湖南農村養老服務大多以機構養老為主,養老服務受眾局限于“五保”老人,主要體現“保基本、兜底線”的功能定位,互助養老基本上都是村民自發提供,提供范圍也僅限于鄰里之間或家族、親戚之間,具有無組織性和零散性的特點。即便是機構養老也相對發展比較緩慢,很多鄉鎮僅有由政府開辦的福利院、養老院,有的地方甚至是幾個鄉鎮共用一個養老院,養老服務體系很不健全。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地方政府還沒有把養老服務提上議事日程,對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重視程度明顯不夠。
(二)村民對參與互助式養老積極性不高
農村地區由于“養兒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大部分老人都認為除了居家養老以外,其他養老方式都是子女不孝的表現,特別是對于互助式養老這種比較新的養老模式,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參與熱情不高。尤其是對一些潛在的互助養老服務提供者來說,閑暇時間他們寧愿去打打麻將、跳跳舞,也不愿意去照顧其他老年人。
(三)互助養老的供給和需求對接不精準
農村地區存在數量龐大的高齡及失能失智老年人群,這部分老年人或年老體衰,或疾病纏身,已經部分或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和自理能力,亟需得到照顧,因此,農村老年人在生活照料、醫療健康、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斷增加。據有關數據顯示,農村養老服務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分別是“上門看病”(45.03%)、“健康教育服務”(40.37%)、“就醫陪同、陪護”(32.93%)。[12]但另一方面,從供給來看,農村互助養老由于缺乏統一的組織安排,再加上提供互助養老服務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基本上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養老培訓,因此能提供的養老服務數量和質量都非常有限,顯然無法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三、農村互助型養老模式的實現路徑
(一)凸顯互助養老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在實地調研中,很多地方同志反映:鄉村振興過程中,由于相關政策比較宏觀和粗線條,基層在貫徹的過程中缺乏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也找不到一個很好的抓手來推進工作,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因此,在各地的鄉村振興規劃的設計當中,一定要凸顯建立農村基本養老服務網絡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的必要內容。同時必須客觀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所限,我國農村地區缺乏“人力”和“財力”,難以建立起如城市一般規范、專業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13]因此,發展農村互助型養老模式不僅有利于降低養老服務成本,提高養老服務效率,而且符合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需要,為“鄉村振興”戰略助力,或成為農村未來可持續養老模式的必然選擇。
(二)加大互助養老模式的宣傳力度
對于互助養老服務的供求雙方都應該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可以由鄉村較為活躍的精英老人擔任宣傳、組織、管理的工作,起到帶頭示范的作用,發揮這些老人的“余熱”,讓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社會認同。在宣傳推進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對于互助養老服務的提供者不能只片面強調付出,更應該強調收獲,可以引入“時間銀行”或者“積分兌換”等方式,讓這些提供互助養老服務的人獲得一定的實惠,只有這樣互助養老模式才能持續運轉下去。
(三)提高互助養老模式組織化程度
農村互助養老服務供求對接不精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組織化程度過低,而養老服務對專業化程度要求較高,因此可以考慮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鼓勵非政府組織和社會資本參與其中,提高互助養老的組織化程度,將碎片化、分散化的群體集合起來,[14]并對服務提供者進行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在此基礎上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提供更加正規、精準的互助養老服務。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解讀[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105/t20210512_1817336.html,2021-05-12.
[2] 徐拓遠,張云華.“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思路與舉措[J].改革,2021,(07).
[3]新華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26/c_1123487123.htm,2018-9-26.
[4]S.Shenfil. Pathways to positive aging:A Program to Build an Aging-friendly Communit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n aging.2009,33(2):82-84.
[5]伶新.人口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43.
[7]王杰秀,安超.“元問題”視域下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的改革與發展[J].社會保障評論,2020(3):62-76.
[8]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2014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LASS)報告[R].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
[9]周善甫.大道之行[M].北京:中華書局,2010:3.
[10]文豐安.農村互助養老:歷史演變、實踐困境和發展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1):109
[11]劉妮娜.中國城市互助型社會養老——定位、模式與路徑[J].社會發展研究,2020,(03):173-192.
[12]韓沛錕,程瑤瑤.農村養老服務:需求、政策實踐與發展展望[J].學習論壇,2021(02):97.
[13]劉妮娜.互助與合作:中國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模式研究[J].人口研究,2017(4):72-81.
[14]向云華,李雯錚.集體互助養老:中國農村可持續養老模式的理性選擇[J].江淮論壇,2020(03):145-150
作者簡介:楊燕曦(1982-),女,回族,云南昭通人,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口老齡化問題、經濟體制改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