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一小學 董莉彬
比較其他學科課程學習而言,道德與法治課內容具有一定單調、枯燥感,需學生牢記、背誦大量課程重點。而在傳統教學思想指導下,思政教師慣于使用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一不當執教方法,造成學生對學科課程知識學習、掌握主動性難以提升。而在新課改導向下,為搭建出高效、優質的教學課堂。思政教師可采取運用思維導圖這一教學輔助工具,將其巧妙滲透于日常授課活動中,實踐運用思維導圖輔助班級學生對課堂知識難點實現深度理解、扎實記憶。進而間接培養、訓練學生形象化思維具化表現能力,強化其學科知識探究興趣,保障學生課堂學習主觀自主性不斷提高。
為進一步增強小學校園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質量,思政教師首先應按照班級學生整體展現出的課程學習狀況,多角度分析其中潛藏的眾多不良問題,并對限制課堂效率提升的重要元素加以概括。一是教師自身原因。在全部學科教學中,執教教師均占據著至關重要的課堂活動組織地位。但當前仍有部分一線教師受過往“應試教育”理念的負面影響,在正式課堂授課中,依然沿用傳統單一性、單向性這種不切時宜的教學思想、執教手段。淡化了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核心“主體者”身份形象,導致其課程知識探究興致無法迅速激發,學習中主觀能動性驅動不足,致使學生學科知識理解、消化成效提高緩慢;二是學生因素。因小學生群體的客觀年齡條件,即使中高年級學生已了解課堂學習基礎守則。但天性、性格等元素使然,其不能長時間自主保持高度集中的聽課注意力。且道德與法治學科具備的枯燥、單調特征,若缺乏教師引導,喜愛趣味、娛樂的學生將難以對該科目學習形成濃厚興趣。對此,學生參加課堂學習活動積極性將明顯缺失,讓部分學生無法真正將全身心沉浸于學習課堂中,使其學科知識學習較為低效。
道德與法制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將學生培養成“熱愛生活、樂于探索”的新一代。簡而言之,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道德理論為重點的非掌握類課程。它主要強調通過課程講述、實踐體驗、理論指引等方式,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身。因課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可根據學生課上狀態,及時捕捉情感需求,調節教學導向,并嘗試應用思維導圖,以實現目的性教學。思維導圖教學模式,作為圖像表征型教學工具,較之傳統教學方式代入感更強,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邏輯思維能力提升。
以《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課程舉例,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這一課的教學意義與教學目的展示出來。比如,這一節的主題內容是“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根據這一主干框架,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搜集關于“拒絕毒品”的法制宣傳內容,并組織討論“身邊有吸煙、過度酗酒的人嗎?”“你認為這些行為會對自己及家人造成哪些危害?”教師將正文、活動內容相互關聯,構建框架分支,并對學生的討論結果以及搜集的資料信息進行總結,羅列出煙、酒對本人及家人的危害,對未成年人產生的嚴重影響;毒品對個人、國家的危害。運用正文內容帶入學習情境,恰當引入法律法規進行客觀描述,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對所講述內容進行展示,對重點內容加以說明,引導學生對框架內容進行補充。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通過圖文展示,更直觀清晰的展示教學內容,借助課堂討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階段,正處于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思維較為活躍,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在課上很難做到全程專注。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難抓住課上所學知識重點,更不用說準確把握所學內容的知識架構了。而思維導圖的出現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陷。在課上,思維導圖的應用能夠將課上所學內容及知識點間存在的邏輯關聯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準確把握學習重點。除此之外,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通過思維導圖的合理運用,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準確認識到哪些內容是知識重點,其他知識點與重點知識脈絡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從而引發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自主選擇課余生活》這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說“在課余時間,如何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對哪些課余活動感興趣,為什么?”,然后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將一些課余活動場景展示給學生,共同探討哪些課余活動對我們的生活、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方向,構建自主選擇健康積極課余活動的框架主干。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討論當自主選擇的課余活動與學校安排、在課余活動選擇過程中與家長意見產生沖突,應當怎樣應對,并對討論結果進行歸納總結。通過相關問題的引入,建立主干與支干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填充知識脈絡,構造完整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教學模式的融入,不僅有效幫助學生明確掌握教學重點,理清知識脈絡,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的提升。
將創新性思維導圖運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可將多樣、豐富的知識要點通過圖文生動表現,有助于學生將條理清晰、重點明確的課程知識逐一形成連鎖記憶。翻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本教材,不難發現其中存在大量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較為考驗學生認知、理解、背誦能力,對小學生群體學習難度較大。鑒于此,思政教師可根據當堂需傳授的課程知識特征,在正式教學中科學引入思維導圖,并圍繞思維導圖工具,將課程難點精簡梳理、記錄,深化學生課本知識掌握印象。另外,在課堂導入階段中,思政教師同樣可使用思維導圖鞏固、喚醒學生對前期知識點的主觀記憶,促使學生搭建出完整、健全的學科知識學習體系。
以《學會溝通交流》課程舉例,思政教師為保證課堂執教結構整體性,可將以往已學習的舊知識恰當結合本單元需傳授的新知識,確保課程知識間的連接性。在鞏固學生課本內容理解的同時,引導其增加對新知識的認知全面性,加強學生整體知識點學習成效。而因該課程教學核心目標為引導學生深刻認知“不同看法”形成的主要歸因,可正視對待這些與自身觀念明顯差異的“看法”。加之轉變學生固化思維難度系數較高,當思政教師采取過去生硬、強迫的教學態度硬性要求學生更改自身思想主張,被動接受、認同他人理念時,較易引發其厭煩、抗拒等消極學習心態,不利于課程學習、鞏固效率,甚至對思政教師產生“不信任”等不良情緒。所以,思政教師為讓學生通過課程知識要點的理解,能夠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站在他人視角思量問題,真正掌握“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做到正確看待他人與自身差異性明顯的觀念、看法,明確領略到“交流溝通”的技能、技巧。思政教師可將以往課程知識,如“我們有精神”“我和我的家”“不一樣的你我他”“同伴與交往”等,自然銜接當堂新知識,將其視作為“整體課程”。并以思維導圖的表現形式向學生展示,指導其將這類“主題詞”中與“溝通交流”的相關要素完成填補。如“我和我的家”,思政教師在與學生回顧該知識點時,可帶領學生回憶在家庭生活中與“父母”對話和“意見不同”時交涉的場景。逐步引導學生“自省”,使其透徹了解到“不耐煩”“爭執”等不良行徑對父母的打擊、傷害。獲知“換位思考”的具體做法,將自身思維帶入“父母”形象身份中,深度理解到“觀念不同”時應怎樣耐心交流。此外,思政教師可利用同樣的執教措施將其他“主題詞”內容一一指導學生填補,最終構成完整性較強的思維導圖,深化學生課程知識難點的理解全面性,保證課堂執教質量。
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為全方位彰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積極性價值,鍛煉、強化班級學生科目知識思考、分析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而由于全腦學習與思維導圖關聯性、相似性較強,思政教師將思維導圖針對性應用可促進學生群體將慣用的形象思維過渡、轉化成為抽象思維,提升其課程知識探究主觀自主性。高效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助推學生綜合素養能力跨越增強。
迎合當下教育領域改革大趨勢,以及我國社會總體的健康發展,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的編排與現代教學銜接性、融合性不斷提高。因此,思政教師可依托課本內容,選取與之高度契合的社會性、生活化真實案例作為構建思維體系核心要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添學生對當堂所學內容的熟悉性,降低其與教材知識的陌生感,引導學生逐步將思維導圖進行整體補充。讓學生在該過程中切實感知、理解課堂學習重點,增長其知識要點掌握效率。另外,學生在制作導圖中,可根據其主觀能動性對課本知識開展自主探究,鍛煉教材內容獨立思考、分析、認知能力。
例如在《我們的公共生活》課程解說中,思政教師可向學生提出“結合生活體驗,嘗試講述公共生活是什么?”等類似問題,引導學生提出“電影院觀看電影”“廣場鍛煉”“商場購物”等回答,喚醒其日常回憶,塑造學習生活化意識。促使學生對當堂學習內容形成初步認知,建立對課程探究主觀興趣,調節其學習狀態為最佳,引入正式教學活動。隨后,思政教師可將學生熟知的時下熱點新聞,如“制止地鐵飲食反被罵”等真實實例設定為課堂思維導圖主要內容,并要求學生將此事件衍生出的社會影響、事件結果、當事人行為啟示、應對對策等條目作為導圖核心詞,指導其積極發散思維,將導圖內容精簡補充,如“對公共生活中存在的社會亂象勇敢指正”“約束自身社會行為規范”“在公共場所加強行為正確引導”等。而學生填補導入內容的動態過程,則是其按照自身社會經驗、生活閱歷深挖出的“公共生活”行為守則。這樣運用生活化的案例可有效幫助學生深化課程知識理解,提升現象思考邏輯感,削弱其對課本內容的“割裂感”,降低學生課程知識深度學習難度。此外,思維導圖還可成為思政教師課堂執教的切入點,減少授課阻力,以此高質達到思維導圖教學措施的執教目的。
小學校園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實踐功能性方面與其他學科較為類似,思政教師需在保證學生悉數了解、掌握課本知識基礎上,指導其將所學內容、理念實踐引入于日常生活中。對此,思政教師同樣可通過思維導圖教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將已學到的教材內容靈活運用于現實生活,達到“學以致用”這一根本教學目的。而為了迅速激發學生課堂聽課主觀能動性,思政教師可利用現代化電教媒體以順應小學生心理特性的形式,播放與課堂授課核心主題相符的動畫小短片,吸引其感官注意力。并在此間與學生協同補充思維導圖內容,保障其課堂學習活動參與率,強化學生課程知識學習效果。
例如在《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課程執教中,思政教師可在課前為學生部署“應用互聯網、書籍、電視等多渠道自行搜索社會中的‘愛國事例’,并根據觀點、原因、啟發、做法等思路自主繪制出思維導圖”這一課后作業。在正式執教中,思政教師在課前導入環節可使用電教媒體為學生直觀播放《我和我的祖國》歌曲與《共抗疫情》節選小片段,以多彩畫面、同步音頻刺激學生感官,引發其對觀看內容的深思,完成“愛國”主旋律教學課堂的情境搭建。而后,思政教師可抽查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將其中主要關鍵詞施以精準提取,如“展現愛國情懷”“天下為公”“范仲淹事例”等與課本內容對應的主題詞,再次構建出思維導圖。讓學生在自身繪制的思維導圖基礎上精煉重構,可有效提高其對課堂知識的了解透徹性深度,可將“愛國之情”自主融入社會生活中,提升學生綜合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為在小學校園中開展高效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授課活動,思政教師應與時俱進的摒棄過往生硬、逼迫學生“死記”的不當執教思想,將前沿性思維導圖授課形式科學引進入日常課堂中。并運用思維導圖的教學優點幫助班級學生實時突破課程學習難點、重點,搭配生動、趣味的授課措施吸引學生主動投身于課堂學習活動中,增強其對課本內容求知興趣。因此,思政教師應主動通過多窗口深度學習、了解思維導圖可帶給學生課程學習實效的積極性現實意義。依托班級學生整體對學科知識的認知、理解能力等綜合學情及教材單元內設定的學習目標,針對性構思出執教課程內容的思維導圖,最大化幫助學生多方位掌握學習要點內在含義。鍛煉學生思維邏輯性,逐漸增強其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今后個體發展長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