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
摘要:體育教學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磨煉學生意志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社會各界對體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給予了普遍關注。然而,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許多教師依然沿用著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上缺乏愉悅的身心體驗,導致小學體育教學中低效課堂的出現。本文將探討小學題課堂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優化策略
一、小學體育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生主體性缺失
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下教學活動的組織設計主要圍繞著教師的教學需求展開。教師在統一的教學目標指導下,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規劃,其目的是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對小學生身體基本素質、教學方法、學生的適應能力缺乏客觀分析。學生在體育課堂上處于被動,進而造成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缺失,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不高,缺乏快樂體驗,進而造成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低效。
(二)教學過程模式化嚴重
在以往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開始后,教師對體育教學知識和技能進行講解和傳授,引導學生分組練習,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強化和鞏固,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比賽。教學過程缺乏靈活變通,學生很難在課堂教學中體驗到新鮮感,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倦情緒。
(三)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在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上的學習意愿,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方法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此外,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必然造成訓練方式和評價標準的泛化,造成教學活動脫離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降低了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收益,進而影響到小學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一)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具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才能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規劃,對教學方法加以選擇和優化,讓教學活動能夠滿足小學生個性化需求。
1、分層時目標設計
分層時教學目標設計指的是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運動能力和身體實際狀況的基礎上,根據學生體育學習能力的不同將學生分層A、B、C三個不同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耐久跑”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將學生分層A、B、C三個不同層次。針對身體素質較好,體育學習能力較強的A層次學生,教師需要在學生掌握“耐久跑”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對本層次學生進行專項訓練,注重培養學生在“耐久跑”方面的特長;而對于身體素質條件一般,學習能力一般的B層次學生,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提升學生的“耐久跑”運動效果;對于身體基本素質較差,學習能力較弱的C層次學生,教師可以將發展學生“耐久跑”興趣,提升學生“耐久跑”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
教師具備了分層教學目標后,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優化中便明確了方向,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方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處方式目標設計
處方式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是建立在科學測試和檢查基礎上的。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不同,“最近發展區”不同,對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具有個性化需求,教師只有掌握了每個學生的具體狀況,才能讓教學目標設計更加精準。
同樣以耐久跑教學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前,需要對學生的運動指標進行測試,比如:對小學生身體形體進行判斷,對學生身體健康狀況進行檢查,對學生身體機能指標進行測試等,通過一系列測試,對學生的基本狀況和健康程度具有詳細的了解。測試數據形成后,教師將每個學生的測試結果與同年齡段學生的測試結果進行比對,找出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每個學生的測試結果,綜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后,制定處方式目標設計。比如:有的小學生身體過于肥胖,影響了耐久跑的運動效果,教師可以將降低學生體重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有的學生身體協調能力不足,教師在耐久跑教學中,集中選擇提升學生身體平衡性的的項目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無論是分層目標設計,還是處方式目標設計,均建立在教師對學生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深層次了解之上。因此,要優化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方法,教師需要增進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提高學情分析的準確性,這樣才能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提高課堂體育教學的目標性和針對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二)豐富體育課堂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具有創新性和突破性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教師需要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導下,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豐富和優化自身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1、游戲教學法
游戲教學法是將體育教學內容要游戲形式相整合,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技能掌握相關的體育知識,提升運動技能,又能感受到游戲的快樂,促進“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的實現。
例如:教師在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200米跑訓練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低年級學生興趣特點進行學情分析。低年級學生年齡通常在7-8歲左右,他們童心未泯,喜愛游戲,在游戲活動中常常樂此不疲。教師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體育游戲設計。比如:采用警察抓小偷的方式進行200米體育教學。在教學前,教師根據學生運動能力不同,對學生分層分組,同一層次的兩組學生分別站在起跑線上,聽到教師的第一聲口令后,扮演“小偷”的學生開始起跑;緊接著,聽到教師的第二聲口令,“警察”開始出動,他們如果“小偷”到達終點前抓住了小偷,則成為“功勛警察”,小偷則會被罰做10個俯臥撐。
這種游戲化的教學方法,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夠讓枯燥的體育運動項目變得富有趣味性和娛樂性,有助于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興趣,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2、情境教學法
小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對周邊的環境感知能力較強,構建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有助于緩解小學生精神上的疲勞,讓學生處于精神亢奮狀態中,從而提高體育運動效果。教師需要結合體育教學內容,做好體育教學情境的構建。
例如:教師在進行800米跑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音樂的方式構建教學情境。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下載具有動感效果的音樂,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播放。學生在耐久跑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隨著音樂的節奏進行呼吸狀態和運動頻率的調整,減輕學生的運動疲勞,讓學生體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
此外,教師還可結合當地體育教學條件,優化教學方法,比如:在耐久跑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公園中或者山坡上進行訓練,讓學生在運動中能夠親近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讓體育運動項目更加富有情趣,促進學生體育運動熱情的提升。
(三)優化體育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體育課堂教學需要在有限的45分鐘時間里,完成體育知識的傳授,運動技巧的演示,讓學生對教師的演示加以模仿,教師對學生的動作加以糾正等,因此,強化和實訓的時間被壓縮,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可以對課堂較教學模式進行優化。例如:在對小學生進行籃球教學中,教授可以將籃球運球技巧等演示過程錄制成視頻,融入自己的講解,制作成8分鐘左右的視頻發送達到學生的家庭電腦中,讓學生利用課前預習時間掌握體育教學內容,從而讓課堂傳授和講解環節前移,將更多的時間留給課堂指導和強化練習環節,實現體育課堂教學的翻轉,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結束語: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模式化情況嚴重,教師需要對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積極反思,明確個性化體育教學目標,豐富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讓體育教學方法更加靈活、變通,從而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趙長偉. 初探創新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J]. 讀天下:綜合, 2020(1):1.
[2]劉梅林. 創新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J]. 最漫畫·學校體音美, 20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