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奎偉


摘要:我國近些年對新經濟表現出極高的重視度,做出了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這體現的是,黨中央對國家經濟發展轉型的密切關注。在全球經濟形式不斷變動的背景下,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迎來了全新的契機和出路。黨中央為此對國內、國外的發展環境進行了統籌規劃,為的是讓所有經濟要素都能有序的完成流動,這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市場經濟融合有積極意義,是我國新時期背景下的改革開放必經道路,能夠推動全球化治理的進一步落實,也是拉近國際合作關系的積極探索。農業是我國發展之根本,為了同國際接軌,促成多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就必須創新發展模式。本文以新時期的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為對象,探索貼合國情,能夠完成國際化探索的管理辦法。
關鍵詞: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創新思路
1 農業經濟管理內涵
所謂的農業經濟管理一般情況下就是指,對農業生產中分配、交換、生產、消費等活動進行有效的協調、控制、組織和計劃,以此對人員進行激勵,以保障經濟目標達成的管理活動。在農村農業相關工作中,經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重點,對于我國在農業方面的發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在經濟管理這項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市場中的實際需求來實現對于農業的宏觀性的調整和控制,使得土地、勞動力、政策和資金在調度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合理和科學,使得國家利益和經濟效益達到最優化,由此可見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
2 當前國內農業經濟的管理問題
面對新時期的背景和形式,如今的農業經濟在管理模式和效益中收益是非常顯著的。不過即便如此,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注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首先要說明的是,管理機制問題頗多。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其理念有悖于市場現狀,沒有和市場的運行機制觀念建立匹配的互動渠道,很難實現各方利益均衡與協調,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根本沒有表現出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重視度,雖然我國農業部門明確制定了農業經濟的規章制度,可是這些制度卻沒有獲得人們足夠重視,執行力非常差,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工作開展。我國不少農業經濟的管理人員,沒有良好的管理水平,成員結構單一,管理效果不佳[1]。許多管理人員仍在使用傳統思想,管理工作中沒有考慮現實情況,自然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3 新時期背景下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思路的研究
首先,在農業經濟管理這項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其中包含的內容往往是十分豐富的。不僅可以實現思想上的解放,思維上的創新,對于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助力和推動的作用。會對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和突破,并且可以使得經濟管理的體系變得更加科學和完善等,為農業經濟發展創設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實現諸多因素的創新和解放。
其次,在國民經濟實際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一直以來都是十分重要的,對于社會的穩定和持續的發展尤為關鍵。而對農業經濟管理有效的進行創新,對于社會的長久和穩定的發展十分有利,能夠對于現代化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展現較大的助力。需要立足當前的新時期下,借助經濟管理對農業經濟的穩定和長久發展展現良好的作用和價值。
4 農業經濟管理創新思路
4.1 升級生產走出國門
對國民經濟發展來說,農產品的加工屬于重要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重要支柱,關系到工業以農業的發展和建設,屬于基礎產業。國內近些年的農產品加工,在國內農業系統的持續建設與工業水平提升同時,整體水平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漸漸變成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關鍵內容。從當前的整體狀況可以看到,國內農產品的加工產業和發達國家相比是比較落后的。國內農產品的加工設備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是比較大的,沒有實現全面畫的機械化,未來需要進一步改善與解決。國內的農產品加工能力不足,農產品的加工質量與水平比較低,可以用于機械化加工和生產的農產品品種并不是很多。很多時候,不少農工產品的產銷聯動也沒有獲得很好的效果。國內的農產品不論是產業結構還是加工布局,并沒有跟上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背景。相比較發達國家,國內農產品的加工效率、加工水平、產銷鏈、加工質量問題是非常多的。不少農民生產完農產品以后,對農產品的干燥、保險與貯藏使用方法十分的落后,浪費了許多的資源,使用的設備和方法十分的簡陋。新時期背景下,為了讓我國的市場經濟獲得更好的發展,朝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我國農業發展環境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國內農產品的加工產業,能夠讓我國的農業經濟獲得更好的發展,實現與世界經濟的穩定接軌,推動國內的農業經濟建設。新時期背景下,必須重視農業合作關系的創建,增加力度,用于開發農產品的加工產業[2]。國內有必要積極主動的將精深加工與產地粗加工結合到一起,這樣的方式能夠盡可能減少產后損失,實現粗加工與深加工的優勢互補。另外,地區政府和農業部門,有必要做好中小企業扶持工作,助力當地的地方龍頭企業,如有必要,甚至可以組建地區大型產業集團和系統,提高產業加工集中化水平,獲得更高的產能和生產質量。
4.2 快速發展緊隨國際腳步
國內農產品的出口增長近些年暴露出缺少后勁的問題,出現了比較大的貿易逆差,特別是產品結構與市場結構非常的不合理,這嚴重限制了我國農業體系的國際化發展。當前新時期發展戰略帶動了我國的農產品發展和建設,讓我國的農業產業貿易獲得良好發展機遇,能夠極大的擴大我國的農產品整體生產能力、出口規模,意義重大。特別是其能夠有效調整國內的農業產業結構,提高我國的農業產能水平[3]。新時期背景下,有必要使用多樣化的渠道與途徑,提高國內農產品附加值,用新時期互聯網手段,便利化農業貿易,讓農產品走向國際。新時期的農業發展戰略計劃,讓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工作獲得了可靠路徑。自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經濟受到了諸多國際影響,始終處于低迷發展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地區政府與農業部門需要做好引導工作,讓當地的大型企業和國際接軌,充分挖掘與利用所有可以和外界合作的機會與條件,提高國內農業與海外農業的合作力度,強化國內農業的投資水平。要加快有機食品的生產,確保產品整體質量和水平,讓我國的優質農產品可以走出國門,遠銷海外,打造屬于中國特色的農產品品牌。
4.3 利用特色優勢產業迎合國際發展變化
要處理好新時期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布局和戰略系統,幫助國內農產品結構獲得優質出口資質。此外,還要處理好國家發展戰略與現代化農業發展關系[4]。農業經濟發展和建設,不能離開農業的產銷系統。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追求便是打造具有優勢特色的農產品產業結構地帶,用具有特色的農業產品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特色農業與產業是不一樣的。我們有必要做好不同地區優勢與特點的充分利用,做到地方資源的充分挖掘,滿足地區資源生產需要,迎合市場動態變化,依靠科技力量發展與創新,做大做強國內農產品的優勢資源。此外農產品的品種層面,一定要體現出地方的特點,保障產品的品質質量,要迎合國際市場的產品多樣化需要,培育地方特色農產品項目。要靠著新時期的發展契機,完成地方農業經濟狀況的改善。加強農民與地方企業合作關系,用幫帶的方式,延伸農產品加工領域,創建穩定的農產品購銷系統和關系,讓農民能夠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獲得更多收入,其具有長遠意義。
4.4 信息化應用水平的全面提升
目前,我們正處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這項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也可以對信息技術的作用和優勢不斷的進行挖掘,使得經濟管理這項工作的開展朝著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方向不斷的努力和前進,這是迎合當前時代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可以為經濟管理這項工作的開展帶來更多的生機和活力。第一:應該對信息化農業平臺積極地進行構建,將平臺的紐帶作用充分地展現出來,實現各方因素的有效聯合,使得種植者可以對產品需求以及農業企業相關信息進行掌握和了解(如圖1 農業信息化大數據服務平臺)。第二:在新時期下應該網絡溝通軟件進行運用,實現信息和資源的互換,使得豐產目的得到實現和達成。如,農民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對種植知識和技術操作要領進行掌握,為種植提供更為豐富的基礎,使得增產增值的目的得到實現。種植者、種植企業、消費者都可以對各自的問題進行提出,在日常中借助微信、QQ、微博等對問題有效和科學的進行處理。第三:在經濟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也應該迎合新時期下對諸多現代化的軟件進行運用,對數據進行收集、統計、整理等,使得最終的經濟管理成效得到持續的提升。
4.5 提高農業管理者整體素質
近些年國內農業經濟水平經歷了低高低的發展歷程,之所以如此時因為在改革開放以后,靠著政策上面的支持,當時的農業經濟獲得了一次快速發展,但后續因為城市化、老齡化、農村青壯年流失、人才不足、產業結構失衡等諸多原因影響,導致許多地區都出現了嚴重的農業經濟發展停滯,甚至是退步情況。新時期背景下,鄉村振興變成了十分重要的工作,有必要加快我國的農業產業系統現代化發展,解決我國的人才供求矛盾問題。農業經濟的管理質量和管理人員的素質水平有直接關系,應打造一支愛農民、愛農村、懂農業隊伍,這樣才能滿足中央工作要求,體現基層實踐需要。應做好人才引進機制的完善工作,創建人才培養系統,使用各種政策手段引進優秀的設備、人力資源,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資源補充,推動工作合力,進而滿足農村的經濟管理需求。應創建體系完整的考核機制、人才晉升機制,用靈活的人才管理手段為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提供支持,讓更多基層管理人員能夠大展身手,獲得更多晉升機會,激發其工作創新性、主動性與積極性。要考慮現狀,搭建基層“三農”人才平臺,創建基層管理網絡,拓展工作隊伍的渠道,解決激勵政策需求,打造公平、公正與合理環境。
4.6 創新管理模式
政府有必要做好農業經濟投放力度的支持,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思路和政策引導,引入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匹配的基礎設施,做好高素質優秀技術管理人才的引入,解決當前農業的供給側改革需求,放出一定權力,讓農村地區經濟可以自由發展。用共享經濟模式,能夠使農業經濟從原本的增產導向變成提質導向,實現農村地區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深度融合,完成農業體系系統化建設。要利用多種渠道和平臺,打造優質的產業集群、產品優勢區、農業產業園,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完成農業主體培育工作。新型農業的培育工程,要讓農業經濟能夠規模化發展,將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要發展各種社會服務主體以及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利用多種形式農業完成農業經濟引導,讓農業結構改革獲得更多動力與支持,完成農業管理深層次聯合升級工作(如圖2 智慧農業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
5 結語
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建設來說,新時期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應當做到揚長避短,充分考慮農村地區的經濟情況。要充分把握國內農業農村的特色與現狀,把握契機,發展與我國特色相匹配的農業經濟組織,充分利用所有國際、國內資源,推動我國的農業系統走向世界舞臺。此外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國內農業系統、農村經濟建設更多支持,健全我國的農業經濟系統,靠著科技手段,提高我國農業整體實力,規范化、產業化我國農業經濟,提高農民的組織力度,完成農村地區的整體建設,包括新型農民的培養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軍.電商時代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探究[J].新農業,2021(18):56.
[2] 于文彬.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經濟管理對策[J].中國產經,2021(18):52-53.
[3] 孫貴鳳.解讀農村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J].中國集體經濟,2021(29):69-70.
[4] 洪壽艷.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