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博 董曉鈺 婁艷超 丁明沂
摘要:目的 探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術后早期出現下尿路癥狀(LUTS)的相關影響因素。方法 選擇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269例BPH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術后早期是否出現LUTS將其分為研究組(出現LUTS,197例)和對照組(未出現LUTS,72例)。分析BPH患者術后早期出現LUTS相關影響因素。結果 單因素分析,兩組患者術前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評分、術前前列腺體積、術前殘余尿量、術前最大尿流速以及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比較(P<0.05);多因素回歸分析,術前IPSS評分、術前前列腺體積以及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為導致術后早期出現LUTS的主要因素(P<0.05)。結論 臨床針對BPH患者,需高度關注術前IPSS評分,并盡量減少導尿管留置時間。
關鍵詞:良性前列腺增生;術后早期;下尿路癥狀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屬于泌尿系統常見疾病,好發于中老年男性群體,臨床以尿頻、尿急以及排尿困難等主要表現,多采取手術治療,臨床術式較多,術后下尿路癥狀(LUTS)發生率較高,LUTS不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還易誘發患者心理障礙,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故加強術后早期出現LUTS相關影響因素調查顯得尤為重要。該次針對我院269例BPH患者采取探討,分析術后早期出現LUTS相關影響因素,現詳細報道此次研究結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269例BPH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術后早期是否出現LUTS將其分為研究組(出現LUTS,197例)和對照組(未出現LUTS,72例)。其中年齡在42-78歲,平均(69.01±4.92)歲;病程在1-8年,平均(4.52±1.04)年;術前IPSS評分在13-23分,平均(19.09±2.31)分。納入規則:①符合BPH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規則:①不具備手術指征者;②存在其他誘發LUTS者。
1.2方法
搜集臨床資料,包括:①年齡;②病程;③術前IPSS評分;④體質量指數(BMI);⑤術前前列腺體積;⑥術前殘余尿量;⑦術前最大尿流速;⑧手術時間;⑨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結果采用x2檢驗;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相關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術前IPSS評分、術前前列腺體積、術前殘余尿量、術前最大尿流速以及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比較(P<0.05);其他因素比較(P>0.05)。見表1。
2.2相關影響因素多因素回歸分析
以術后早期出現LUTS作為因變量,以單因素指標作為自變量,實施Logistic回歸分析,最終結果顯示,術前IPSS評分、術前前列腺體積以及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為導致術后早期出現LUTS的主要因素(P<0.05)。見表2。
3討論
BPH患者術后出現LUTS,不僅會影響機體儲尿期與排尿期,形成長期不適感,還會對患者產生嚴重心理問題,并且癥狀極易反復發作并逐漸加重,即使早期可代償性補救也存在矯枉過正情況,致使膀胱功能持續受到損傷,使預后效果不佳[2]。
根據本次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前IPSS評分、術前前列腺體積、術前殘余尿量、術前最大尿流速以及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比較(P<0.05);前列腺增生后會壓迫尿道,從而增加排尿阻力,進而影響逼尿肌收縮功能,因此術前患者最大尿流率降低,殘余尿增加,術前IPSS評分高,上述指標變化情況可充分反映患者發生泌尿梗阻時長與程度,手術治療雖可緩解膀胱出口梗阻情況,但由于部分患者尿道長期受增大前列腺壓迫,使逼尿肌長期處于疲勞狀態,易出現膀胱小梁,使逼尿肌收縮功能無法恢復,致使術后出現排尿不暢或殘余尿量增多等情況,從而誘發LUTS。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前IPSS評分、術前前列腺體積以及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為導致術后早期出現LUTS的主要因素(P<0.05),提示臨床應合理控制術前IPSS評分并縮短帶管時間。
綜上所述,臨床針對BPH患者,需高度關注術前IPSS評分,并盡量減少導尿管留置時間。
參考文獻
[1]黃金麗,王曉莉,徐敏,等.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術后尿源性感染危險因素及血清標志物的早期預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21,31(2):254-258.
[2]吳坤美,劉琪,何書明.老年前列腺增生等離子電切術后下尿路癥狀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14): 3123-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