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 ?要:目的 ?探究顱內動脈瘤患者在全麻下行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過程中應用全麻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120例全麻下行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全麻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血清因子水平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因子水平方面,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icam-1、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護理前,觀察組患者的sICAM-1、S100β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全麻護理對顱內動脈瘤患者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可以提高患者蘇醒速度,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全麻護理;彈簧圈介入栓塞術;顱內動脈瘤;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4-0090-03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臨床非常常見的疾病,其發病原因是患者的腦動脈局部血管異常病變,從而導致腦血管瘤狀突起。動脈瘤如果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療,非常容易破裂出血,殃及周圍的組織結構,從而導致患者繼發性血管痙攣、栓塞等,最終意識喪失,甚至死亡。栓塞術是介入治療中的重要技術,也是介入放射學的三大技術之一,已成為日常工作的主要部分。栓塞術在我國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彈簧圈介入栓塞術在臨床應用廣泛,具有創傷小、疼痛輕、無需開顱、安全可靠等優勢,該手術方式非常精細化,需要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具有良好的依從性和配合度。而手術必須要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以促進手術順利開展。但是全身麻醉的方式會致使患者顱內壓迅速增加,從而導致患者的顱內動脈瘤破裂,影響患者的腫瘤治療[1]。所以,顱內動脈瘤患者采取全麻下行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時,對于護理要求較高。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采取全麻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120例全麻下行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6例,女34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52.69±2.07)歲。對照組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53.41±2.1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颊呔鶎Ρ狙芯恐椴⒑炇鹬橥鈺狙芯拷洺喾迨嗅t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腦血管CTA和DSA檢查,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和病史,確診為顱內動脈瘤;②符合彈簧圈介入栓塞術的手術指征。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者;②重要器官器質性病變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配合依從性較差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其具體方法是:從患者的大腿根部股動脈穿刺,建立動脈通路,經由該通路將微導管置于動脈瘤內,再通過微導管放入數個金屬合金材質的彈簧圈,隔絕動脈瘤與正常動脈,使得血液不能進入動脈瘤內進而防止其再次破裂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用藥指導、心理護理等。
觀察組患者實施全麻護理。在進行麻醉前,護理人員要與患者進行密切交流,向患者詳細講解顱內動脈瘤、彈簧圈介入栓塞術的相關知識,使患者可以了解該手術的治療情況,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掌握情況。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幫助患者緩解恐懼、焦慮、緊張等情緒,為患者樹立治療信心。同時,與患者及其家屬做好溝通工作,簽訂麻醉知情同意書,并在手術之前確定患者的身份。在手術過程中,協助患者取平躺體位,并連接心電監護,由專業人員負責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為了避免患者術中出現肢體不自主亂動的情況,需要提前采取防護措施。麻醉時,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并發癥等。手術時,因為彈簧圈栓塞可能會刺激患者的血管壁,因此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腦血管痙攣。結束手術后,待患者麻醉清醒,觀察患者瞳孔、意識,詢問患者是否出現頭暈、嘔吐、肌力下降、癲瘋等神經系統癥狀,如果出現失語或是一側肢體麻木、無力等癥狀,需及時詢問醫師,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擴血管、抗凝、擴容等治療措施。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和對比。評估內容以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inimum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為依據,分別對患者在實施護理前和實施護理后1個月的認知功能進行比較,分數越高意味著患者的認知功能越好,總分為20分。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對比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腦積水、腦血管痙攣、再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
血清因子水平比較,干預前后分別抽取所有患者的外周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于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和100β蛋白水平進行統計對比。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ADL評分和MME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sICAM-1和S100β蛋白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ICAM-1和S100β蛋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ICAM-1和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介入技術的發展,臨床中許多疾病開始采用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彈簧圈介入栓塞術已成為臨床應用比較普遍的一種手術[2]。顱內動脈瘤破裂是一種腦血管疾病,同時也是最危重的疾病,在臨床神經外科非常常見。微創手術雖然在顱內動脈瘤疾病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因為顱內動脈瘤患者的病情發展快、腦血管結構復雜,且顱內動脈瘤具有發病急、治療難、預后差的特點,所以對于護理具有非常高的要求[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MMSE、ADL評分均得到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根據實際情況對患者采取針對性全麻護理,可以使患者在更好的狀態下實施手術,可以提高患者對于疾病和手術的認知,改善患者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患者實施全面、科學、規范的護理,能夠提高手術效果。S100β蛋白和sICAM-1水平在顱內動脈瘤的發生和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夠用于預后評估[4]。sICAM-1可以通過誘導細胞黏附而起到良好的防御作用,但含量過高會導致患者出現炎性細胞聚集,損傷血管,最終導致動脈瘤破裂[5]。觀察組患者的sICAM-1和S100β蛋白水平均比對照組患者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全麻護理能夠保護患者的腦細胞,降低腦組織的損傷程度。
顱內動脈瘤患者實施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的過程中,注重圍術期的全麻護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可以減少手術時間,維持好醫生、護士和麻醉師等之間的良好配合,減少麻醉用藥時間,縮短手術時間,促進患者術后盡快蘇醒。其次,可以及時處理手術過程中的并發癥,保證彈簧圈介入栓塞手術可以順利進行。護理人員在麻醉師的協助下,可以避免患者出現誤吸等情況[5]。所以,對于顱內動脈瘤患者實施彈簧圈介入栓塞術過程中,全麻護理具有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全麻護理應用在行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中,可以縮短手術時間,促進患者盡快蘇醒,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保護患者的腦細胞,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欣民,張清平,宋偉健,等.介入微彈簧圈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效果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21,18(12):146-150.
[2]李小飛,易田康,朱秀文.護理干預對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20,27(8):1109-1110.
[3]馬東飛.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的全麻護理體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5):254-255.
[4]周甜甜,馬海萍,張超,等.快速康復外科在顱內動脈瘤經彈簧圈栓塞術圍術期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9,48(10):1770-1773.
[5]李慧敏.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治療顱內寬頸動脈瘤的圍手術期護理[J].罕少疾病雜志,2019,26(6):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