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慧 郭媛 邵博楠 孫玉霞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高等教育也在不斷地更迭,新時代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重中之重,對大學生科研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要求。科研能力是指在特定環境下以可持續的方式開展科研活動的能力,因此科研能力成為了檢測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通過對江蘇大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探究學校、教師、學生個人以及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影響并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為促進江蘇大學的科研工作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科研能力;問題;影響因素
一、問題的提出
本次探究將對大量有過科研經歷的大學生展開調研,了解該群體目前科研能力水平,分析其影響因素,為教育培訓模塊設置,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科研能力提供依據,為未來想要從事科研工作的學生指導方向。同時,科研作為創新人才評估的重要指標,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也為日后向社會輸出更多高質量創新人才提供保障。
關于科研能力,學界對科研能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宋凱琳(2021)將科研能力定義為“高校教師整合資源、吸收知識并產生創造性成果的能力”,分為三個維度——網絡能力、吸收能力、創新能力。邊國英(2008)根據科研能力性質的不同, 可大致分為這樣三類: 認知能力或者說心智水平、實踐操作技能和緘默知識。認知能力或者說心智水平, 是科研能力最基本的能力。心智能力是教育的各個階段都致力于提高的重要能力。實踐操作技能是科研能力得以實現的具體的能力。緘默知識, 或者說特定的學科專業文化是科研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擴昌,任桂婷(2009)認為主要包括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實驗研究的能力、成功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
趙棟,王永光(2018)認為現階段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存在問題主要有人力與經費投入不足導致覆蓋面較小,學科之間發展不均衡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周石磊、羅曉、岳琳、呂鵬翼(2021)認為大學生科研活動主要存在起步晚、普及率低,資助項目及經費有限,學生時間有限、精力及興趣不足等問題。綜上,學界對大學生科研能力的研究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本研究聚焦探究江蘇大學的學生科研能力存在的問題,并為其提供解決方案,以促進江蘇大學科研的進步與發展。
二、難點及解決辦法
本次探究,數據來源為文獻總結,實際調查兩種方式,由于一些因素影響,可能會對本次結果信度、效度產生一定影響。具體分為以下幾點:
1.參與調查的對象態度不夠端正,相關知識不夠了解;
2.小組人員對調查結果的統計方式與對調查所得的數據的分析不夠合理以及調查問題不夠恰當;
3.調查問卷的調查區域以及樣本過少。
4.調查方式設計不夠合理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下面幾種解決辦法:
1.調查問題選擇:
1)所列問題應簡單明確;
2)消除受訪者的疑慮,一般一個問題只包涵一個調查指標;
3)問題不帶傾向性,不能誘導受訪者回答;
4)避免問題太多,導致完成問卷的時間太長等。
2.對象選擇
1)問卷調查對象主要為大學生群體;
2)對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積極溝通,采用訪談法進行調查。
三、問卷調查分析
1.數據統計
此次問卷共設18道問題,基礎問題包括性別、學歷,專業類別信息,其他問題分別從被調查對象對科研的了解程度,是否有過科研項目經歷,參與科研項目的目的是什么幾個方面,初步了解被調查者科研素質水平。并從科研問題的提出方式,信息檢索搜集能力個人評估,科研過程對導師的依賴程度,及時有效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評估等方面了解科研過程中被調查對象所遇瓶頸,深挖科研難點。從被調對象參與科研活動后的感受,個人認為科研活動可以提高自身哪方面能力,及科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科研需要那些素質,等方面得到信息反饋,有助于后續進一步優化科研活動內容并為其開展提供參考性意見。本次問卷調查共統計161份有效調查問卷,涵蓋本科生四個年級,以大三居多,占49.07%。
本次問卷統計總數雖然不多,但是涵蓋范圍廣泛,有七類專業本科生參與本次調研。經過統計,我們發現有37.27%的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參與科研項目的目的有超過60%的本科生認為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質另一方面是為了學分完成任務。只有39.75%的本科生是對科研感興趣,還有18.01%的本科生不清楚科研目的,是盲目報名。參與科研的本科生34.16%是老師指導下提出的問題,31.68%是與同學商議提出的問題,16.15%是老師給定的問題,14.29%是個人獨立發現問題。3.73%是通過其他媒體書籍等其它方式提出的問題。
科研過程中,63.35%的本科生認為自身信息檢索能力一般,19.88%認為自己可以較好的應用各種方式查到需要的資料,8.07%認為自己缺乏信息檢索能力。55.28%的本科生在科研中對導師較為依賴,但是有8.7%完全不依賴導師。科研中49.07%的本科生能及時提出問題但無法及時解決。42.86%對論文撰寫格式有基本了解,但仍存在細節問題,6.83%的本科生完全不了解論文格式。參與科研活動時,超過65%的本科生得到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對日后的就業方向提供了幫助。科研能力方面,大部分本科生認為團隊能力,探究能力,抗壓能力,社交能力,創新能力,科學態度等多種能力都是科研過程種需要且可以提高的能力,超過60%的本科生缺乏獨立發現問題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62.73%的本科生在在科研的資料獲取和整合中遇到問題,55.28%存在選題問題,44.10%的本科生認為導師和學校未能提供相關指導和激勵,34.16%的本科生在團隊合作中存在問題。14.29%的本科生認為新冠疫情對科研沒有太大的影響,85.71%的本科生認為新冠疫情使得科研外出調研受阻,調研形式單一,缺乏科研設備。對于科研成功的影響因素,超過80%的本科生認為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和團隊的協作,超過70%的本科生認為也離不了學校的支持和個人的能力。
2.總結分析
由于被調群體數量不夠廣泛,本次問卷數據準確性具有一定誤差。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得出目前參與到科研項目中的本科生仍然有限,大部分學生報名參與科研活動的目的在于提高個人素質及獲得對應學分,有少部分同學表示是由于對科研感興趣而參與科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部分本科生在科研過程中的態度不夠端正。在科研活動進行過程中,多以團隊商議,老師指導的形式提出研究問題,大多時候還是較為依賴導師指導。并且在科研過程中超過一半的人能夠提出問題但無法及時解決。在科研需要哪些能力選項中,得出科研活動對個人獨立發現問題能力,探究能力,抗壓能力,社交能力,創新能力,科學態度等方面都有較高要求。參與科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中不知道怎樣選題,資料的獲取和整合能力差,導師和學校未能提供相關指導和激勵占比較大。在科研成功影響因素選項中個人能力,團隊協作,學校支持,老師指導成為影響科研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結論
造成大學生科研能力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校、教師、學生個人以及社會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科研能力產生顯著影響。
從學生個人角度來說,自主性學習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意識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培養大學生獨立意識的重要保障,學生為了獲取學分而參加科研,態度不端正導致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在新時代如何發揮大學生自主性學習對提高科研創新效率的關鍵作用是高校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從學校和教師方面來看,學校和教師為學生進行科研探究引路和護航,無法營造優秀的科研氛圍的學校對待學生科研的支持程度低,學校重視程度低,學生科研參與度低,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影響。學校對科研成果的評估體系完善程度,不僅對學生科研進度的推進,對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著正向相關性,評估體系的不完善直接影響科研獎勵的發放,教師和學生無法得到應有的激勵使得科研積極性降低。此外,學校提供的資源不充足,教師能力達不到等情況發生,直接導致學生科研能力低下。
社會環境也在影響學生的科研能力,學生進入大學前,接受為高考服務的應試教育,很少有條件和機會鍛煉科研思維能力,學生在大學前接受的教育使學生大多將思維固化,與進行科研需要的獨立思考研究課題需要的思維有很大不同,學生短時間內很難進行改變,這就導致在實際進行科研中,思維和能力等方面的欠缺頻繁暴露出來。如何使學生建立一個長久的科研思維,更早的鍛煉相關能力是一個需要社會探究改變的話題。
參考文獻:
[1]萬里鷹,李喜寶,黃軍同. 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實踐研究[J]. 大學教育,2019,(10):193-195.
[2]陶金國,張妍,廖莉莉. 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3):104-112.
作者簡介:
岳曉慧(2002-),女,漢族,山西原平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管理學方向。
基金項目:
江蘇大學2021年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11029948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