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實踐空間是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發揮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在各種課程教學和非課程教學活動中不斷開擴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是基于“三全育人”的維度構建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大思政”格局,根據“三全育人”的理念推動課程教學實踐、高校社會實踐、黨團組織實踐、校園文化實踐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
[關鍵詞]“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實踐空間
[作者簡介]盧文忠,廣東警官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東廣州 510230。
[課題] 2017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空間的構建機制與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D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02-0063-02
“三全育人”是新時代高校實施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在立德樹人的實踐活動上展現出一種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社會活動空間。”據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實踐空間,實質上是基于“三全育人”的維度不斷融入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大思政”格局,根據“三全育人”的理念推動課程教學實踐、高校社會實踐、黨團組織實踐、校園文化實踐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以期達到“用空間創造時間”“優化空間影響學生”的積極效應。
一、基于“三全育人”的全空間
(一)“三全育人”的基本理念
“所謂‘三全育人’理念,實際上強調的是一個要求各個要素協同合作的概念,要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用協同的觀點通盤考慮,……一方面將育人工作從時間和空間上延伸,……另一方面,……將育人工作滲透到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①“三全育人”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落實到高校教學管理的各項實踐活動之中,既堅持思政課教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又努力突破思政課教學的空間,推動思政課程的教學空間向課程思政的教學空間進行延伸和拓展,而且還努力突破課程思政的空間,推動教學管理的各項實踐活動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鑄魂育人上形成“全空間”意義上的協同發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在專門化的“小課程”、多樣化的“大課程”與系統化的“非課程”的有機結合。
(二)“三全育人”的空間向度
“三全育人”堅持課程化的育人方式與非課程化的育人方式相結合,既要在各門課程教學中開發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也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開發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從而在全方位意義上開擴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進而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的實際意義在于“用空間創造時間”“優化空間影響學生”。根據“三全育人”的理念構建全方位的實踐空間,是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通過各種課程教學和非課程教學實踐不斷開擴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在課程教學實踐的空間、高校社會實踐的空間、黨團組織實踐的空間、校園文化實踐的空間相統一的全方位意義上融入“大思政”格局。
二、基于課程教學實踐的空間
(一)思政課程的基礎地位
“三全育人”是始終圍繞課程教學這一基本任務開展的全面育人活動。課程教學實踐是立德樹人的首要環節,作為主渠道的思政課教學是高校實施課程思政的基礎,也是實施“三全育人”的基礎。“全方位”并不是對“主渠道”的否定和掩蓋,而是對“主渠道”的肯定和強化,實施“三全育人”不可因“全方位”而忽視“主渠道”,而要從“全方位”中看清“主渠道”的基礎地位。思政課程的基礎地位決定了全方位實踐空間的基礎是課堂教學空間。“這一教學空間的特殊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課程教學實踐利用改造物質空間來塑造完善精神空間。”
(二)課程教學的空間向度
根據“三全育人”的理念構建全方位的實踐空間,首先要以課程教學實踐的空間為基礎,通過講好思政課程來奠定“大思政”格局的基礎,同時要努力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發展和創新,從課程教學實踐的空間構建上來鞏固“大思政”格局的基礎。“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專業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②
三、基于高校社會實踐的空間
(一)思政課程的社會實踐
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機構,為了鞏固和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需要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空間中得到進一步的學習和鍛煉。堅持“三全育人”就要努力把握社會實踐這一基本環節開展全面育人活動。高校社會實踐活動是要在課程育人基礎上開展實踐育人。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思政課程需要在社會實踐活動這一環節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素質能力。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是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課程教學實踐的空間向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相統一的思政課教學空間進行延伸和拓展。
(二)社會實踐的空間向度
相對于思政課程而言,專業課程則根據各自的教學要求開展專業知識技術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專業實踐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并在高校實施課程思政的推動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與專業實踐相結合,開發和利用專業實踐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從而不斷開擴課程思政的教學空間。因此,根據“三全育人”的理念構建全方位的實踐空間,高校在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延伸和拓展的過程中,堅持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堅持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相結合,從高校社會實踐的空間構建上加強“大思政”格局的基礎。
四、基于黨團組織實踐的空間
(一)黨團組織的實踐活動
黨團組織實踐是在課程教學實踐的空間之外進一步加強大學生黨員和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群體中的優秀分子,在大學生群體中能夠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能夠在高校黨組織的主導下擔當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不僅有大學生的黨組織、團組織,還有學生會、群眾社團組織等各種學生組織,這些學生組織有助于大學生主動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工作。大學生黨團組織實踐對于高校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化、生活化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意義。高校加強黨團組織建設和開展黨團組織實踐活動有助于從“非課程”的意義上延伸和拓展課程教學實踐的空間。
(二)黨團活動的空間向度
黨團組織實踐活動是要在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的基礎上開展組織育人。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黨團組織實踐活動雖然并不屬于思政課程的范疇,也不屬于課程思政的范疇,不屬于課程意義上的活動形式,但是能夠讓大學生在組織建設、組織實踐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養。因此,根據“三全育人”的理念構建全方位的實踐空間,是高校在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過程中,在黨團組織實踐的空間中引導大學生黨組織、團組織、學生會以及社團組織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進行自我教育,從黨團組織實踐的空間構建上加強“大思政”格局的基礎。
五、基于校園文化實踐的空間
(一)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園文化實踐活動是在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組織育人的基礎上推進文化育人。堅持“三全育人”就要努力把握校園文化這一“文化場”開展全面育人活動,校園文化是“是大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校園生活中接受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場’”。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實施課程思政、黨團組織活動與校園文化活動構成一個育人系統并利用“文化場”讓大學生在非課程、非正式的實踐空間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在豐富多樣、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實踐中增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獲得感”。
(二)文化育人的實踐空間
校園文化實踐不需要正式的課堂教學環境,但又能在高校的教育環境中根據社會發展和校園建設的實際,借助高校教學管理的資源和條件,使大學生自主自愿地參與和開展體現自身成長成才需要的文化活動,能夠在豐富多樣的“文化場”中拓展學習的視野,體驗生活的歷練,滿足精神生活上的美好需要。因此,根據“三全育人”的理念構建全方位的實踐空間,高校應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實踐的方式來進一步延伸和拓展思政課程和思政課程的教學空間,引導大學生黨團組織、學生會以及社團組織在校園文化空間中自主實踐,把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與“文化場”相融合并積極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增進網絡實踐的空間,推動大學生利用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進行自我教育,從校園文化實踐的空間構建上豐富“大思政”格局的基礎。
根據“三全育人”的理念構建全方位的實踐空間是為了形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空間”模式。“‘全空間’模式實質上是‘大思政’的全方位學校空間教學體系。”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有助于大學生在課程教學實踐、高校社會實踐、黨團組織實踐、校園文化實踐的“全空間”協同發展中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注釋]
①鄭吉春.協同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優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35-136.
②李瑞清,羅春科.新形勢下整體協同推進“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思考[J].黨史博采(下),2019(12):65-67.
378050031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