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賢




【摘要】新課改提出,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習得更多知識,補充知識維度,拓展文化視野。在語篇資源的開發和應用下進行作業設計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增強語用意識和語篇意識。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篇資源;開發與應用;作業設計
英語語篇作業是語篇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從語篇的整體性出發,設計與語篇文本相配套的語篇作業,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語篇的主題意義和文化內涵,培養其對語篇的理解能力和生成問題的能力,實現深度學習。因此,教師重視對語篇資源進行開發和運用,并在此背景下進行語篇作業設計,延展語篇作業形式,以發展學生的語篇意識和語言能力,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一、基于小學英語語篇資源開發和應用進行作業設計的意義
設計和開發語篇作業資源,將話題和功能語言銜接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將碎片化知識進行整合,鞏固課堂所學,系統地建構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篇意識,引導學生合理運用認知、調控資源等學習策略,從而達到既定的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在完成作業中提升英語能力。
二、小學英語語篇資源開發與應用視域下的作業設計
現以粵人版開心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7 Hobbies(Vocabulary & Target)第二課時的語篇作業為例,具體闡明小學英語語篇資源開發與應用視域下的作業設計。
1.基于主題,整合教材資源,優化作業目標
教材是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在設計語篇作業目標時應基于教材,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增添、刪減和調序,優化作業目標。例如,筆者結合教材Unit 7 Hobbies的語篇內容清晰定位該課時的作業目標,以語篇意識提升點進行作業設計分析,見表1。本課時目標是使學生基于語篇熟練掌握hobbies主題下的詞、句。為了使學生對于hobbies有完整而系統的認識,筆者打破單元和教材的界限,整合四年級上冊Uni1 Do you like…? What (hobbies) do you like? 和Unit 6 What do you want?/Do you want…?的知識,滲透文化方向:enjoy your hobbies,引入口頭表達:I love/enjoy/am interested in doing.語篇作業關注學生的思維內涵,立足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語用能力和思維品質。
2.多種形式開發語篇資源,設計過程性語篇作業
語篇作業資源的開發應基于每個單元主題,橫向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縱向發展學生思維深度,使作業設計鏈接課堂內外,關注學生知識和認知過程兩個維度的訓練。
要使學生的語用意識和語篇意識得到充分培養,作業設計應指向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設計過程性語篇作業。它強調突出布魯姆教育目標:知識和認知過程兩個維度。知識維度作業目標強調教師要設計從具體到抽象的作業任務,認知過程維度目標強調教師要重點關注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六個作業層次。因此,過程性語篇作業應兼顧基礎性和挑戰性,設計由具體到抽象的層次性作業,關注“六個學習水平等級”(見表2)。
3.融入學科交叉知識,設計整合型語篇作業
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教學活動應有效聯系生活,激活相關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語言環境中進行探索和實踐。因此,弱化學科界限,融入學科交叉的語篇知識,設計整合型的學科交叉語篇作業,調動學生的多種學科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八大智能:語言文字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旋律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智能,開發不同學科語篇資源,應用于語篇作業,顯得尤為必要。筆者結合本課時具體談談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開發學科交叉知識語篇,設計如下語篇作業(見表3):
4.深挖主題內涵,拓展中外語篇資源,設計跨文化體驗型作業
教師應以深挖單元主題為主基調,重點引領學生結合拓展語篇承載的文化內涵,豐富中外文化知識,完成跨文化體驗型作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提升文化品格。
基于此,在Unit 7 Hobbies主題下,教師補充了中、美、瑞、非四國小朋友的興趣愛好視頻,針對中西方家長給學生挑選興趣班的原則差異(發展興趣VS提高成績),比較中西方兩種文化現象產生的背景、原因,布置英語小品表演作業:不同的興趣班。筆者以六一兒童節班級文藝匯演為契機,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小品,10人一組在直播平臺進行直播,家長和教師同步評分。跨文化體驗型作業強調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感悟文化內涵,進行遷移創新,實現源于語篇又超越語篇的有效拓展,促進學生對所學語言的內化與運用,形成綜合性的文化意識和人文修養。
三、結語
在小學英語語篇資源的開發和應用下進行的作業設計,豐富了作業形式,為學生創設了語言情境,提升了語用能力。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作業效率和質量,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和英語素養。
參考文獻:
[1]Bruce,C.Multiple Intelligence in the classroom[M].The Learning Revolution,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