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瑞 張芳
摘要:目的:分析中醫護理干預對于潰瘍性結腸炎(UC)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入2019年1月-2021年8月間入院治療的97例UC患者。隨機法分組,A組49例予以中醫護理干預,B組48例予以常規護理。對比治療效果。結果:A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B組(P<0.05)。結論:為UC患者實行中醫護理干預可提升療效,加快病情轉歸。
關鍵詞:中醫護理干預;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UC是較為頻發的結腸炎性病變,其病因相對復雜,與精神和遺傳等因素有關[1]。其高發年齡為青中年人群,疾病復發率高,需要進行系統化治療。但多數患者對于疾病治療方案的認知度有限,需要配合有效護理,且以中醫護理干預為主。基于此,本研究選入97例UC患者,用于分析中醫護理干預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入2019年1月-2021年8月間入院治療的97例UC患者。隨機法分組,A組49例,男患:女患為27:22;年齡為23歲至57歲,均值(43.25±1.06)歲;病程為6個月至5年,均值(1.05±0.26)年。B組48例,男患:女患為28:20;年齡為24歲至59歲,均值(43.19±1.18)歲;病程為7個月至5年,均值(1.26±0.35)年。經假設檢驗并無差異(P>0.05)。
1.2 方法
B組實行常規護理,入院后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的飲食行為,遵醫囑用藥和灌腸護理等。A組實行中醫護理干預:①情志護理:強化護患溝通,引導患者主訴想法,給予其鼓勵和安慰。講明UC病因和治療方案等知識,告知患者負面情緒對于病情轉歸的干擾性,使其主動調節情緒。伴有嚴重抑郁或焦慮者應借助中醫情緒理論進行護理,幫助患者調節情緒。②灌腸護理:結合中醫證型選擇灌腸治療方案,結合病位確定灌腸管長度,將灌腸液緩慢注入管內。在注入灌腸液前行預熱處理,使灌腸液在37℃。灌腸后使其保持舒適體位,監測灌腸反應,告知患者盡量保持深呼吸,以延長灌腸液的留存時間。③音樂療法:結合患者的心理狀態與性格選擇音樂類型,可首選節奏明快的音樂,將音樂音量調低。④穴位按摩:濕熱者按摩曲池穴、陽陵泉穴和內庭穴,起到清熱利濕作用。脾腎陽虛者按摩腎俞穴和命門穴,起到健脾溫腎作用。肝脾不和者按摩太沖穴和行間穴,起到扶脾抑肝作用。每個穴位的按摩時間為10min,患者感覺輕度痛為理想的按摩力度。⑤飲食護理:結合中醫證型擬定飲食計劃,脾胃虛弱者堅持高熱量、低脂和易消化飲食;脾腎陽虛者堅持益氣生津和壯陽類飲食。⑥艾灸護理:囑患者保持平臥位,艾灸關元穴、脾俞穴和中脘穴,期間監測患者反應,若有明顯疼痛感則需停止艾灸。
1.3 觀察指標
護理4周后,顯著療效為癥狀消失,無血便或腹瀉表現;初見療效為癥狀基本消失,血便或腹瀉表現明顯改善;未見療效為癥狀無變化,血便或腹瀉表現無改善。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經由SPSS21.0軟件完成,計數數據經x2值對比與檢驗,假設校驗有意義則P值不足0.05。
2結果
A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B組(P<0.05)。
3討論
UC的復發率較高,病程較長,多合并抑郁等負面心理,進而影響治療效果。為此,臨床多為UC患者實行護理服務,以中醫護理干預較為常見[2]。該模式可以為UC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進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改善治療預后。中醫護理干預可以對患者進行全身調理,對其實施情志護理,糾正其負面心理,使患者放松身心。灌腸護理可以保證灌腸液能夠直達病灶,充分發揮藥效,且不對胃腸造成明顯刺激,可加快創面愈合,進而調節疾病癥狀。中醫特色護理中包括穴位按摩和艾灸,前者可舒經活絡,加快血液循環[3];后者可活血化瘀,提升臨床療效。飲食調護要求針對患者證型合理制定飲食措施,保證營養均衡,且能降低身體消耗,防止病情惡化。以上護理措施具有全面性和個體化原則,能夠動態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隨時調整護理方案,符合中醫辯證護理原則,患者的耐受度高,可積極配合相關護理操作[4]。
結果中A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B組(P<0.05)。說明中醫護理干預可以提升療效,具有較高的護理效果。
綜上,可UC患者實行中醫護理干預可以加快病情好轉,可作為該病的常用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李輝蘭,黃媛,周升鳳,等.中醫護理干預對提高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21,11(12):180-181.
[2]徐麗娜,林旭榕,李雪,等.綜合性中醫護理干預對肝郁脾虛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感知病恥感、生活質量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7(1):186-188.
[3]魏永花,李英杰,李曉艷.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肛腸病雜志,2020,40(11):69-71.
[4]鄧玲玲,侯來成,鄭草花,等.中醫護理干預在自擬潰結灌腸散灌腸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中的臨床效果[J].罕少疾病雜志,2018,25(4):28-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