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振興

摘 要:古樹是活的文物,是自然與人類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科研、景觀價值。對古樹的保護、拯救和修復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長期堅持。該文在對南譙區古樹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環境改造、樹體修復、養護等保護技術措施,以期為古樹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南譙區;古樹;現狀;保護
中圖分類號 S7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3-0076-03
Abstract: Ancient trees are living cultural relics and valuable heritage of nature and human history and culture. They have important ecological, histor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andscape values. The protection, rescue and restoration of ancient trees is a long-term and systematic work, which needs long-term persistenc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ncient trees in Nanqiao Distri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tection measur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tree restoration and maintenanc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later protection of ancient trees.
Key words: Nanqiao District; Ancient tree; Actuality; Protection technique
古樹是自然與人類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佐證。古樹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客觀記錄和生動地反映了社會發展和自然變遷的痕跡。同時,古樹也是珍貴的基因資源、難得的旅游資源、獨特的文化資源,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加強古樹保護,是踐行“兩山論”的具體體現,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保護生態資源的迫切需要,是推動林長制工作重要舉措。古樹的保護、修復和管護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長期堅持。本文根據南譙區古樹現場調查情況,提出保護修復技術措施,以供參考。
1 南譙區古樹概況
1.1 區域位置 南譙區位于滁州市東南部,南臨長江,南部與南京市浦口區山水相連,隔江與南京主城遙望,地處長江北岸,淮東要沖,東經117′50′~118′30′,北緯32′05°~32′36′。南譙區地形全貌為丘陵地,自西北向東西傾斜,西、西北和西南屬山區,約占52%,最高點是大柳鎮的“北將軍”山,海拔399.3m,是全市最高峰。北部、東部、南部起伏較小,屬丘陵緩坡地帶,約占43%,東南圩區地勢較低,約占5%。氣候為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5℃,歷史上最低氣溫-23.8℃,最高氣溫41.2℃。年均降雨量1031mm,年最大降雨量1549.5mm,年最小降雨量589mm。年無霜期215d,常年主導風向為偏東風,夏季多為東南風,冬季多為西北風。
1.2 古樹資源現狀 根據2015年安徽省古樹普查結果統計,南譙區共調查古樹31株(見表1)。調查結果表明,南譙區古樹分布在7個不同鄉鎮,其中烏衣鎮6株、施集鎮17株、章廣鎮1株、珠龍鎮4株、大柳鎮1株、腰鋪鎮1株、大王街道1株,主要分布在鄉村。按照規定古樹分為3級[1],調查可知31株古樹中有一級古樹5株占16.13%、二級古樹13株41.94%、三級古樹13株占41.94%,分屬11科、12屬,分別為銀杏10株、圓柏7株、樸樹4株、皂莢2株、白杜1株、麻櫟1株、流蘇1株、女貞1株、楓楊1株、旱柳1株、黃連木)1株、木瓜1株,共12個樹種,其中銀杏占32.26%為最主要優勢種。從古樹健康情況看生長勢正常的7株、輕弱17株、重弱5株、瀕危1株。生長環境分分析顯示,大多數古樹生長環境較好,其中環境良好的21株,占總數67.74%;環境一般的7株,占總數22.58%;較差的2株與極差的1株,共占總數的9.68%。
2 保護技術措施
2.1 改善地上地下生長環境 (1)清理古樹周圍對古樹生長造成明顯影響的設施、垃圾,拆除地面樹冠投影范圍內硬鋪裝,古樹周圍鋪裝地面應采用透氣鋪裝。伐除古樹樹冠投影內影響其生長的植物,修剪影響古樹光照、生長的周邊樹木枝條。(2)改良土壤:古樹的土壤受到雜物等有害物質嚴重污染時,必須及時清除污染源,并應更換當地熟土。根系土壤緊實板結、通氣不良的,可采取復壯溝土壤改良技術和土壤通氣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單株古樹可挖4~6條復壯溝,古樹群可在古樹之間設置2~3條復壯溝。復壯溝的大小和形狀因環境而定。結合復壯溝可豎向或橫向埋設通氣井[2],也可根據情況單獨豎向埋設通氣管。通氣孔是按一定密度進行鉆孔處理,深度以打通板結層至通氣土壤層為止。通氣孔內可填充砂質等疏松基質。通氣孔也可設置硬塑料管或其他環保材料管打孔包棕或樹枝組成的通氣管,管口應加帶孔的鐵蓋,管下端可填充陶粒等。(3)施肥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也可根據土壤檢測結果配制古樹專用肥。古樹可每年施肥1次,施肥位置應在吸收根密集分布區域內進行并輪換。施用有機肥以土壤解凍后樹木萌芽前的早春或落葉后的晚秋為宜。施肥量應根據樹種、樹木生長勢、土壤狀況而定。一經發現葉片生長不正常時,如葉片變薄或偏小時,必要時適當進行葉面追肥,一般應于早晨或傍晚進行。
2.2 及時防治病蟲害 清除樹體基部2m以下苔蘚等寄生物,用3%硫酸銅溶液噴灑3遍,消毒、殺菌,樹體基部至1.5m涂古樹專用涂白劑防蟲、防病。加強有害生物日常監測,確定重點監測與防治對象,有針對性地開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為主的無公害防治手段。
2.3 加強樹體防腐、填充和修補 (1)古樹的樹洞以開創式引流保護為主,難以引流的朝天洞或側面洞,應在防腐后應進行修補。古樹樹皮或木質部腐朽腐爛,特別是造成主干、枝干形成空洞或輪廓缺失,采取防腐與景觀并舉的仿真性處理和修復。(2)填充、修補時要清理填充修補部位的朽木,邊緣做相應清理以利封堵;裸露的木質層用3%硫酸銅溶液或熟桐油涂刷3遍[3],防腐消毒,殺蟲殺菌。(3)填充物應具有對樹體活組織無害、綠色安全、持久穩定的特點,一般采用石灰、桐油、麻絲混合物,比例為3∶1∶1.5,混合物充分攪拌。填充體積較大時,常先填充經過消毒、干燥處理的同類樹種木條或制作鋼筋龍骨(外罩鐵絲網造型),間隙再填充混合物。填充好的外表面,隨樹形用刀削平整,在表面噴阻燃劑。留出與樹體表皮適當距離,罩鐵絲網,外面加貼無紡布,再在上面涂抹硅膠或玻璃膠,厚度小于2cm至樹皮形成層。最后,用密封劑進行封縫。
2.4 加強樹體支撐、加固處理 對生長衰弱、樹體傾斜、樹洞明顯或處于河岸、高坡上或樹冠大、枝葉密集、易遭風折的古樹,可采用硬支撐、拉纖等方式進行支撐、加固。支撐加固材料應經過防腐、防蝕處理,加固設施與樹體接觸處必須加墊層,如厚橡膠。對生長在陡坡,因雨水沖刷造成根部裸露的古樹,應根據實際位置建設擋土墻護坡,擋土墻不應使用混凝土材料并在墻內需留排水口,裸露根部要覆土[4]。
2.5 科學修剪樹枝 對于有安全隱患的枯死枝、劈裂枝、病蟲枝等應進行修剪處理,應力求創傷面最小,確保既不損壞古樹的自然風貌、歷史風骨,又不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古樹生長期應及時修剪過多的萌蘗枝、過密枝、嚴重病蟲枝等,休眠期修剪主要根據樹木生態習性進行修剪如下垂枝、重疊枝,夏季防臺修剪時應對結實過多的枝條適當進行疏果、疏枝。修剪切口必須靠節,切口須保持平整,確保切口面不積水。對直徑大于3cm的切口要進行消毒處理,并涂抹傷口愈合劑。
2.6 設置圍欄保護 對人為活動密集可能對古樹造成破壞的,應設置圍欄保護,圍欄面積大小盡量達到樹冠投影面積,式樣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圍欄高度一般在1.2m左右[5]。
2.7 安裝避雷設施 雷擊是古樹生長過程中危害較大的災害[6],樹體高大且周圍無避雷裝置的古樹,應安裝不損傷樹體的避雷裝置。避雷設施主要分為接閃器、引下線及接地裝置,安裝方案需體現警示標志、安全護欄等其他防雷技術措施,使防雷保護系統更加完善。避雷針的安裝需符合國家GB50057-2010防雷標準的,并出具檢測合格報告。
2.8 設立文化宣傳欄 挖掘歷史和傳說故事,體現古樹的文化價值,詳細介紹古樹成因及歷史變遷等情況,宣傳古樹知識,提升民眾對古樹的保護意識。文化宣傳欄采用熱鍍鋅材質,式樣與古樹周邊環境相協調,規格建議為200cm×100cm×250cm。
2.9 制定養護計劃 古樹名木養護責任人應在古樹管理單位指導下,結合樹木具體情況,制定古樹名木的年度養護計劃,按計劃對需管理的古樹名木進行養護。養護計劃內容主要包括土壤改良與復壯施肥、灌溉與排水、有害生物的防治、修剪、防腐、補洞、除草、保潔、保護設施維修、災害預防等。
3 結語
古樹的保護是一項長期而煩瑣的工作,技術措施只是保護的一方面,還需要廣泛宣傳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唯有如此才能讓古樹健康地生長。
參考文獻
[1]國家林業局.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范:LY/T 2738—201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6:4.
[2]湯文燕.古樹名木保護復壯技術研究[J].低碳世界,2021,11(06):327-328.
[3]向見,何博,柏玉平.古樹樹洞修復技術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5(24):160,171.
[4]田淑麗.古樹管理保護措施的運用及保護策略[J].綠色科技,2019(09):179-181.
[5]苓建強,周英梅,田航軍,等.古銀杏樹的保護與復壯技術[J].安徽林業科技,2018,44(02):58-59.
[6]石曉艷.試論古樹名木的復壯及養護技術[J].現代園藝,2021,44(15):195-196.
(責編:張宏民)
391150033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