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芬 張威敏 吳珍華 胡余云 曾芳芳
摘 要:通過了解二十四節氣文化的組成部分,對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體驗園開發條件進行分析,對園區競爭能力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剖析,并結合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產品及相關體驗服務開發,提出體驗園開發策略。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體驗園;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 F590.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3-0158-02
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和不斷加快的生產生活節奏,推動人們在工作之余更向往慢節奏的生活,以及疫情以來城鄉居民被抑制的出游需求,刺激休閑農業市場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體驗園是以二十四節氣作為開發著力點,從飲食、醫藥、養生文化、文化藝術品、與節令有關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節氣與農事活動的關系、民俗活動等入手打造二十四文化體驗活動,園區活動以美食與民俗體驗為支撐,構建文化體驗園區,提供民俗體驗、品嘗美食、科普教育、手工藝品銷售及定制等服務的文化體驗場所。《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指出,至2025年,鄉村文化休閑旅游獲得發展。鄉間特色農業的多功能性和家庭鄉村的多重價值得到深度開發,年累計接納游客人次已逾40億人次,2019—2025年的平均恢復性增速將會達到5.9%。目前,我國休閑農業市場存在服務滯后、模式雷同的現象,具體表現在:食宿衛生條件欠佳,專業向導缺乏,交通條件較差,設施匱乏,活動單一;缺乏特色、類型單一;地域過小,無法充分展示田園風光;原有建筑及民俗沒能保留;農事安排不當或休閑活動相似等情況。
1 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體驗園開發條件
1.1 優勢
1.1.1 總部區位位置 福州體驗園創業項目總部選址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其中約有90%的地區土地面積均屬西南山區和中部丘陵區的平原地帶,具“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自然植被覆蓋率高。福建不但是歷史上中國內地的大陸海上的商貿和海上旅游業重要集散地,還有龐大的海外華僑、華人群體支撐。福州是近代以來中國首批改革開放對外通商口岸的試點城市之一。福州旅游景區眾多,景點資源種類繁多,有三坊七巷、瑞云塔、鼓山等著名景區和其他旅游景點,旅游產業集聚效應極佳,且交通趨于完善,有利于吸引更多消費者前來。
1.1.2 交通 省內交通出行方式多樣,公路交通網較完善。據統計,到202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里程已經高達110118.21km,新能源巴士的推廣和應用廣泛,城市巴士的電動化效率高達81%。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已建成投入使用,國高網福建境內段基本建成,形成“三縱八橫”的交通網,聯接周邊省份的通道多達18個,30min內80%陸域鄉鎮能夠上高速。各設區城市都具備了至少每個城市各自擁有一個方便快捷的換乘綜合性客運交通樞紐與貨運交通相銜接[3]。
1.1.3 園區 園區首創節氣主題文化體驗館,依托二十四節氣非遺文化和我國56個民族的不同節氣風俗,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飲食、游覽、體驗以及科普等方面,相對于消費群體需求較為豐富。園區環境優美整潔,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環境,VR技術前期依靠技術引進,后期項目發展,可與高校合作培養相關技術人員,自行開發設計。園區對增加地區客流量和打造旅游招牌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得到當地政府、旅游部門和宣傳部門的支持與合作。園區的教育意義非凡,可與教育部門及社會教育機構合作,通過頒布具有政府效力的證書為一大吸引,可為園區招攬大批學生及家長的顧客群體。
1.1.4 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性為游客出游提供絕佳的氣候條件。每年的4—11月是最佳游玩季節。冬季有雨,氣候相對較為濕潤。
1.1.5 服務 對園區內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園區員工服務能力,以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園區基礎服務設施較完善,具有較強的接納能力,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采取“小程序+游玩”幫助游客了解園區,并通過大數據避開旅游高潮,提升出游體驗感。
1.2 劣勢
1.2.1 成本需求大 由于園區為體驗館式運營主體,需要大面積的土地和大量的建設資金及日常維護資金,但當下并未得到政府或相關企業的支持與合作,缺乏大量資金,項目啟動困難。
1.2.2 人才資源缺乏 體驗園邀請來自不同民族的人來展示其節氣文化和傳統慶祝方式,但由于涉及隱私,難以聯系不同民族族人參與體驗園項目。還有許多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通話應用能力差,難以開展工作。最大的問題是族落人員重土難遷。
1.2.3 管理經驗不足 團隊成員無實際運營管理企業的經驗,在園區風險把控、管理靈活度及維持正常運營等方面缺乏更豐富的市場經驗。
1.3 機會
1.3.1 消費需求 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促使人們生活品味不斷上升并追逐高質量生活,快生活節奏的現代生活方式發展使得人們更加愿意向往慢生活節奏,以及疫情以來被抑制的城鄉居民出游的需求,使得體驗園未來發展可期。與此同時,當前的市場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體驗園相對新穎,開發存在空缺,這為體驗園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此外,現今市面上有關文化產品繁多,推出節氣美食、手工藝品以及紀念品等多種產品正迎合了市場對文化以及精神日益增長的需求。
1.3.2 政策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福建省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福建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大力支持和引導了福建省特色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助力園區發展。文化部、國務院2級扶持政策的聯合協同實施促使這項工作推進步伐不斷加快,在政策方面不斷加快深化對我國文化產業制度的整體改革。在實行大眾文化創業、萬眾文化創新的當下,國家也給予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一些政策扶持。
1.3.3 教育創新活動 該生態體驗園以“二十四節氣”為主要線索,基于大自然中健康的生態環境,融入了各類天文、氣候、養生、農業等各種類型自然生態教育活動,形成一套兼具探索性、互動性和體驗性的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生態體驗園教育活動,構建了完整的目標體系,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實施途徑和評價模式。在不破壞大自然的基礎上,采取可持續性發展創新,為開發二十四節氣和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提供參考。若能夠實踐成功,則對于創新型傳統文化開發不失為是一種良好的機遇。
1.4 挑戰
1.4.1 旅游市場競爭激烈 旅游市場的激烈競爭給體驗園帶來更大的生存壓力,周邊的著名旅游景點會與體驗園爭奪客戶。相較其他已經開發了的知名體驗園,該生態體驗園才剛起步,在知名度的競爭上相對落后。因此,如何發掘自身特色,樹立品牌,將成為體驗園的一大挑戰。
1.4.2 消費者需求轉變 消費者對民俗文化體驗需求不斷提高。隨著國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普遍提升,現今市面上有關文化旅游的產品種類繁多,消費者已經不再僅僅局限在走馬觀花式的傳統民俗文化旅游活動所給予其“走出去、開眼界”的一種觀光感受。人們對精神層次需求不再單調和局限,消費者對產品日益增長的文化內涵需求要求體驗園不斷進行創新。
1.4.3 市場波動大,模式雷同 當下受疫情影響,市場需求波動大,市場適應期可能較長,客源市場前期狹小,難以精準調控產品價格。此外,我國現有體驗園區無法充分展現各地或各園區的特色,發展模式趨同。如何尋求創新,打造特色將使園區開發更具挑戰性。
2 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體驗項目開發實踐
2.1 民俗活動與相關美食 深入調查各民族或地區在每一個節氣里的相關民俗及美食文化,將其融入二十四節氣文化體驗項目的開發中,形成寓學于樂的園區氛圍,展示二十四節氣的魅力以及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習俗,讓游客在游玩園區的同時,不用跨地域便能品嘗當季不同民族或地區的節氣美食,體驗民俗活動的樂趣。
2.2 民族手工藝品和紀念品 本產品基于傳承文化理念,通過設計,以傳統工藝形式,配合先進的制作技術,將二十四節氣的相關元素融入到手工藝品和紀念品之中。同時,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差異,在園區內專門開設手工體驗場館,使游客能夠自主選擇心儀的節氣元素制作手工藝品,在特聘藝匠的指導下,自主創作,糅合節氣元素與手工藝品,滿足游客的個性化消費需求,同時也能讓游客體會到創作的樂趣。
2.3 VR虛擬體驗 本服務基于現代VR技術,按照虛擬體驗系統的設計框架,虛擬二十四節氣相關場景,使游客戴上VR眼鏡身臨其境感受二十四節氣所帶來的變化,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2.4 二十四節氣科普教育 二十四節氣于2016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結合國家日益重視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相關政策,本服務基于國際和現實的背景,進一步開發針對二十四節氣的科普教育,使得游客不僅可以在園區內購買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產品,體驗到更多的民俗活動,也有可能對“二十四節氣”這一概念以及背后所蘊含的優秀傳統和民族文化有所認識。
參考文獻
[1]艾君.二十四節氣的內涵以及文化傳承價值[J].工會博覽,2019(35):40-43.
[2]王加華.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功用與當代價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9-20(005).
[3]福建省交通運輸局.交通概況[EB/OL].[2021-06-15]http://jtyst.fujian.gov.cn/jtgk/jtgk/201011/t20101118_512844.htm.
[4]黃麗莎,范振華,林小燕.揭陽馬柵“慶神游大鑼鼓”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策略[J].當代旅游,2021,19(14):12-14.
[5]王霄冰.民俗文化的遺產化、本真性和傳承主體問題——以浙江衢州“九華立春祭”為中心的考察[J].民俗研究,2012(06):112-122.
(責編:徐世紅)
357950033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