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雨 程鯤


關鍵詞:跨學科;工業設計;設計教育;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2)02-0045-03
在經歷過一個多世紀后,工業設計教育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并且逐步完善。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顯著,工業設計也有了全新的涵義和意義。從中國知網檢索工業設計教育得出學術期刊論文1163篇,碩士論文32篇。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進行高級檢索,以工業設計教育為主題進行文獻搜索,同時考慮時間范圍選擇了2011年到2020年近十年的文獻,并在結果中手動剔除了新聞報告、會議報告、會議通知等無效數據,最后得到有效數據763篇。然后采用CiteSpace軟件將數據轉換后進行數據可視化分析。通過關鍵詞可知教育改革在工業設計教育中的熱度較高,也是此次的研究目的。關于設計教育中人才培養、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等關鍵詞熱度較高。主要查看近幾年文獻可看出研究重點多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文章多以工業設計教育為研究目標,系統整理分析近年文獻,從工業設計教育背景入手,分析工業設計教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從社會背景、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維度研究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改革,并開展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研究。
1跨學科概述
跨學科(cross-disciplinary)與交叉科學(interdiscipline)類似同等意義,因此,許多人也稱跨學科為交叉科學。1926年,心理學家吳多士(R.S.Wooddorth)首次公開使用該詞。1970年9月,首屆跨學科問題國際學術討論會定義了跨學科的概念,即“跨學科是兩門學科的相互作用”。不難發現這個教育學術語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更深的意義。近年來一大批使用跨學科方法或從事跨學科研究與合作的科學家陸續獲得諾貝爾獎,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就其深刻性而言,跨學科研究本身也體現了當代科學探索的一種新范式。以前的設計強調單一的功能,現在的設計需要考慮人、物、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一個完整的產品產出包括初級維度:技術、形式、功能、結構、顏色、尺寸;補充維度:環境、人機工程學、情感化、產品族、靈敏度、質量;相關維度:文化、人類學、心理學、歷史、民族學等等。在這個時代工業設計需要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產品設計,更是一個系統的服務設計。正如陳汗青教授所說:“與傳統設計相比,現代設計正從產品設計轉向人工智能、機器人、品牌戰略、商業模式、生態發展、人文創意、信息交互、產業整合等要點的一體化服務”。由此可見現今的工業設計教育所需要培養的是跨學科人才,設計與社會發展中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交通,以及互聯網緊密結合在一起。這為工業設計專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圈。面對這樣的社會背景,如何培養跨學科融合的創新型復合設計人才,以適應工業設計的變化是工業設計教育行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所要思考的問題。
2工業設計教育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
2.1工業設計教育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2.1.1國內工業設計教育現狀
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相比歐美等國起步較晚,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開展差不多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1982年,湖南大學經國家教委批準正式成立工業設計系,1983年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創立工業設計系,此后,全國眾多院校開始紛紛籌建工業設計專業。201 6年,全國設計類院校招生數更是達到543888人,超過美、英、韓、日等國的總和。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的發展,原有的設計教育模式已不適用。工業設計作為一種跨學科的專業,將創新、技術、商業、研究及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表明這個專業涉及多學科的深度融合,預示著工業設計專業需要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關鍵詞聚類可以看出#0教學改革、#1工業設計教育、#2工業設計專業、#5設計教育、#6人才培養等幾大聚類。同時圍繞這幾個聚類的關鍵詞,即教學改革、包豪斯、教學模式、新工科、課程體系、教育模式、人機工程學、創新設計等(如圖1)。
2.1.2國外工業設計教育現狀
1919年在德國創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是現代設計教育的啟蒙設計學院,標志著現代設計教育的誕生。然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教育起源于19世紀末,并在20世界初期得到發展。二戰后德國緊接著創立了烏爾姆設計學院,被稱之為“新包豪斯”。作為包豪斯的延續,繼承了包豪斯的現代設計教育思想,同時將設計與理性相結合,推動了現代設計的發展(如圖2)。隨后包豪斯的大師們移居美國,在美國各高校任職,從而奠定了美國的現代設計教育基礎。受美國、德國現代設計的影響,意大利建立了以米蘭理工為首的設計院校,斯堪的納維亞將現代設計與有機主義相結合,建立了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此外,日本的現代設計教育在二戰后迅速得到發展,先后在筑波和干葉大學設立了工業設計專業,日本也從最初的依靠仿制進行設計到現在有了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而這一切都得歸功于它具有一整套完善且極具參考價值的工業設計教學模式。
2.2存在問題分析
20世紀80年代我國從國外引入現代工業設計專業,到目前為止僅40年。所以與其他傳統專業相比,我國的工業設計專業設置時間短,教學體系不夠完善,教學方法理論也不夠健全。結合文獻整理得出,雖然在我國有部分高校工業設計發展較快(如江南大學、湖南大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并且逐步形成學校的專業特色,但是大部分開設有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依然使用早期的教學體系。一是,教學方法傳統老舊。采用傳統的課堂授課,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聽課為主,學生多處于被動學習,缺乏自主獨立思考的時間,同質化嚴重,缺乏自身特色現有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現有社會對設計人才的要求。二是,人才培養模式陳舊。藝術類院校單一注重學生的美術功底,工科類院校只注重學生產品材質和工藝的培養。沒有考慮到如今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需要設計專業跨學科大融合的時代,在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的設計思維。三是,課程設置陳舊。沒有通過課程改革來適應現今社會對設計人才的需求,現有課程設置落后于學科發展,課程內容缺乏創新實踐性。在課程設置上涉及面較窄,課程設置多為紙上談兵,與社會市場脫節嚴重,缺乏實用性。四是,教師層面來源單一。藝術院校的老師多來自藝術學科出身,工科院校的老師多來自傳統工科出身,學生獲取知識面較窄,師資整體質量數量不足,許多青年教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任教缺乏教學經驗,同時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缺少有工作經驗的教師力量。五是,教學成績評價形式單一。教學評價多采用課后提交單一的作業形式,注重結果,忽略學生設計創作的過程來源,成績評價體系過于單一。
3跨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教育改革的意義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時代的到來,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也在迅速發展,這也對當下的工業設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背景之下,設計教育也正面臨著機遇與發展。在經濟與教育的轉型期,設計教育要如何完善才能培養出能引領時代、能委以重任、復合型的創新型人才,是人們應該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所以工業設計教育改革的意義由此體現。
對于工業設計專業而言本身就是一門交叉學科,所以跨學科研究在工業設計教育中的應用具有重大意義。跨學科的教學可以讓設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融合解決更為復雜的問題,讓設計學與其他學科的先進技術相結合以此激勵設計學的創新與發展。同時,讓學生掌握了解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用多學科知識推動設計創新,使其能解決復雜的問題,然后學習更多不同背景的專業知識,去解決更為復雜的社會問題。有助于學生形成更為科學、系統的設計思維。跨學科的教學可以打破單一學科的局限,使設計學煥發新的活力,在與其他學科進行溝通交流學習中,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可以相互配合,整個團隊的溝通合作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4跨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教育改革策略
4.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總結分析設計高校培養模式,應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學生在校期間接觸的多為老師布置的虛擬課題或比賽項目,缺乏實際項目經驗。需要現有設計學生掌握并運用多學科知識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同時明確專業特色,注重學科交叉和綜合。不同的院校有著不同的學科背景和優勢方向,工業設計專業建設需要據工業設計專業具體的情況明確專業特色,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發展計劃。在課程設置上調動整個學校的優勢資源,既要注重專業特色,又要注重學科交叉,提供綜合的專業課程。在對學生能力培養上,因緊跟社會實際需要,根據社會需要進行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是生產、教育、科研不同領域在發揮各自不同的功能優勢和資源優勢的集成與協同發展。學校可以通過與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使學生獲得設計實踐的機會,并使學生的設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企業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獲得提高企業發展的原動力,科研機構通過產學研合作可以使自身的科研通過企業轉化為實踐成果。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設計人才能與市場社會接軌。”
4.2課程設置改革
綜合各專家學者的研究,在課程設置方面應調整課程內容,增加交叉學科的共享課程設置。工業設計作為一門偏向實踐的學科,在進行課程改革方面更需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除去傳統的課堂教學,應安排一定課時的實驗室教學,深入廠房,參與設計的全過程。考慮到設計行業是一個緊隨時代的專業,所以在課程設置也應該及時更新技術、思維,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同學學習最前沿的內容。在基礎課程方面,藝術類院校和理工類院校都應該注意新工科基礎學科和新文科基礎學科的設置。
4.3學校資源設置改革
對于受教育者來說,課程的教學思維方式的獲得比所接受的課堂內容更重要。所以在今天看來教師將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一起傳授給學生是更為重要的。師資隊伍是每所高校最需要優先建設的任務,不同類型的學校教師隊伍存在差異。綜合分析文獻可知,國內開設設計專業的大學一般分為工科背景的綜合性大學和藝術背景的美術學院,而他們學校的老師都有專業側重,但是考慮到新工科、新文科的背景,現有的教師隊伍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查閱眾多高校的學習資源,多數高校多為導師制,學生課后學習多在導師工作室完成。在工作室大家可以有更多的互動學習時間,學生學習更有針對性。考慮到學生的動手能力,各高校應該為設計專業配置擁有先進設備的模型工作室。此外,學生在進模型工作室之前應該學習相關器械的學習并完成網上考核才能進入使用。建立設備先進的實驗室等教學設備,能使學生在實踐操作環節能夠有基礎保障,接收最新的技術,提高教學環境。
4.4教學評價體系改革
因為工業設計課程的特殊性,評價學生學習成績不能使用傳統的試卷測試形式。所以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較多,評價過程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因此要探尋相對科學的評價方法。工業設計課程評價體系的評價標準應為學生、教師和學校有個性、有特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應是被評價者的前進方向。評價標準應該尊重被評價者的差異,通過建立有一定彈性的評價標準為被評價者的個性發展提供空間。不同的評價標準意味著允許不同的被評價者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所以應該使用人性化和多樣化的評價方法,使課程評價伴隨課程的整個過程,而非最終提交的作業成品就代表學生整個課程的學習成績。
5結語
面對社會發展對工業設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設計教育的改革也在與時俱進。近年來,工業設計專業跨學科性越來越明顯,各設計高校都在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致力于培養復合型設計人才。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研究資源豐富,若是能夠充分借鑒和結合這些研究方法與成果,對接下來的深入研究無疑是一種錦上添花。誠然,要綜述和總結一個學科短短幾年的文獻回顧與分析是遠遠不足夠的,但通過近幾年重要文獻的分析,工業設計學科的發展軌跡更加清晰,這是今后發展工業設計教育的重要基石,也是工業設計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它足以支撐當今的研究者在設計改革道路上的步伐邁得更穩,走得更遠。
350650033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