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 要:本文立足“萬物皆媒介”的信息時代背景,全面結合校史研究的實踐經驗與信息傳播學科的理論視角,考察校史檔案以史化人、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校史檔案作為一種媒介,其育人過程是一種傳播行為。就可能性而言,它立足“培養理論”對學生群體價值觀起到潛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就可行性而言,它借助“5W傳播過程模式”,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傳播效果的多個維度切實育人,為進一步增強校史檔案育人功能提供了有效途徑參考。
關鍵詞:校史檔案;以史育人;立德樹人;信息傳播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四史學習,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高校作為育人主陣地,更要“融入經常、滲入日常,給學生以人生啟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歷史性關注。高校校史檔案真實記錄著學校與國家同頻共振的發展奮斗史,理應是實現立德樹人功能的生動教材與資源寶庫。
在著名媒介研究學家麥克盧漢看來,“媒介即萬物,萬物皆媒介,媒介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依此大眾傳播學科視角,校史檔案便是一種信息媒介,校史育人便是一種傳播行為,適用于“培養理論”和“5W傳播過程模式”的理論解讀。筆者由此對校史檔案育人功能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展開思考,試圖尋找提升校史檔案育人效果的實現路徑。
一、校史檔案育人的理論基礎與現實印證
1.校史檔案育人的理論基礎
何為媒介?“媒介就是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放眼校史檔案,作為全方面記錄學校建校以來行政、黨群、教學、科研、人事等方面發展過程的載體,是對專屬于這所學校的變遷歷史、文化精神、師生風貌等外在人事物與內在理念氣質的沉淀。校史檔案從容量上是豐富而齊全的,從內容上是真實而可靠的,從質量上是規范而系統的,從意義上是厚重而珍貴的。歷代檔案工作者妥善保管的檔案卷本,是學校日積月累的信息精華,是無法復制、無可替代、軟硬實力兼得的文化資產。校史檔案承載著學校歷史得以縱向傳承與橫向傳播的資源,是面向全校師生乃至社會公眾的重要媒介。
校史檔案何以育人?以傳播學者格伯納等為代表的培養理論學派認為,大眾傳播媒介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著受眾的世界觀。不同媒介圍繞信息進行的篩選、制作、宣傳、推送工作,將為受眾營造不同的象征性現實,也可稱之為“擬態現實”,使得受眾沉浸在媒介打造的“現實世界”中,結合自身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維度的感官體驗,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接受媒介引導的現實觀、世界觀。高校學生群體正處于廣泛汲取信息、構建自我價值體系的關鍵時期,是信息媒介極為重要的受眾,也更容易成為培養論視角下充分被“浸染”乃至“教化”的對象。這是校史檔案媒介借助傳播手段實現育人功能的邏輯所在。
由此來看,作為一種媒介的校史檔案,內容上蘊含豐富的人文底蘊與深厚的科學精神,形式上特有生動典型的故事案例與鮮活具體的模范人物,經過高校校史館恰當的加工與呈現,必將實現春風化雨的媒介培養功能。首先,校史檔案的珍藏、展覽、傳播作用于校園整體文化氛圍,傳承一所學校優良的革命傳統,彰顯經過歷史打磨的大學精神,塑造積極正面、自信昂揚的“擬態環境”;其次,作用于身處其中的每位學子,在校史文化的熏陶之下,接受著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主流核心價值觀。
2.校史檔案育人的現實印證
作為媒介信息的校史檔案,經過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是兼具原始性、真實性、獨特性的優質教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指示了“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要問題。遍觀各高校檔案校史館近年來教育工作便可發現,校史檔案媒介有回答這些問題的底氣和實力。
教育工作首先要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四川大學校史館為例,在川大校友、紅巖英烈江姐誕辰100周年之際,川大檔案館主辦了“紅梅傲雪 忠魂永鑄” ——紀念江姐百年誕辰知識競答比賽。依托校史館藏與檔案資料,對江姐求學經歷展開研究,組織學生觀看江姐革命事跡短片;學生團隊結合自身對于“江姐精神”的理解,展現其革命事跡與英雄形象;圍繞革命史開展現場答題。這樣別開生面的歷史課堂,正是檔案工作落實黨中央“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指示的生動案例體現。
立德樹人教育還要求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檔案館為迎接建黨100周年,在官網、官微推出《百年黨史中的地大人物》專題,充分挖掘校史檔案資源,對學校建校之初一批胸懷愛國報國壯志的重要人物進行研究宣傳,創作了一系列“紅色革命家的愛國故事”“紅色科學家的辦學故事”。比如,著名地質學家池際尚懷抱“科學救國”夢想遠渡重洋,學成后謝絕國外學術界邀請與優厚待遇,成為新中國誕生后首批歸國留學人員的故事。以檔案為依據,以故事為載體,書寫真實而又鮮活的愛國故事,對新時代青年學子的奮斗方向與人生志向有著正確指引。
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學生成為有大德、大愛、大情懷的人,同樣是校史檔案教育的題中之義。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該校2019年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特別提到了校史館藏品《以身許國圖》,這幅圖刻畫了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14位清華人的光輝形象,借以緬懷校友在民族危亡、國家貧弱之時,挺立風骨、奮不顧身的家國擔當,勉勵當今清華學生要“秉蒼松之節、立浩然之志”,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懷有志存高遠的理想情懷,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畢業生正處于開展社會實踐、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起始階段,校史文化將指引其更快更好地步入正軌。
高校教育還要培養奮斗精神,鼓勵學生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華東師范大學校史館在建黨98周年之際,為全校師生上演《追尋》為名的紅色傳統主題黨課,以“篳路藍縷尋初心”“艱苦奮斗守初心”“傳承使命話初心”“砥礪出發踐初心”四個篇章重溫先輩艱苦創業之路,探討“華東師大學子應當有怎樣的奮斗青春”等時代議題。該課還成功走出校園,成為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偉大工程”系列示范黨課之一。開發校史檔案和校史文化,教育引導學生乃至社會公眾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這些都是憑借校史檔案的媒介屬性實現培養功能的現實印證。
二、校史檔案育人的“5W”實現路徑
在國家統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時代背景下,在國家高等教育著力實現三全育人的奮斗目標下,尋求切實發揮校史檔案媒介育人的新路徑、新視角顯得更為重要。
作為傳播媒介的校史和作為傳播過程的育人,可以按照傳播學者拉斯韋爾提出的“5W傳播過程模式” 進行步驟分解,對“Who (誰),Say what (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 (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五大要素逐一攻破。
1.組建專業化校史檔案傳播團隊
校史檔案育人功能的實現,從傳播角度著眼,先要具備高水平職業素養的校史檔案工作者人才隊伍,也就是校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者和傳播者。要對校史檔案信息進行前期收集、篩選、整理,再進行優質加工與高效傳播。一所高校的核心精神與文化風貌是否得到有力彰顯,是否能夠滿足新時代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要求標準,是否開展了及時有效的校史檔案傳播教育活動,很大程度上受到校史傳播工作隊伍素質的影響。
發揮校史檔案媒介的育人功能,對工作團隊提出了全新要求。首先,應提高站位,以教師身份標準要求自己,將校史工作視作育人的重要環節,認識到傳播學視角下校史檔案立德樹人的價值與契機,增強使命感;其次,要全面提升個人綜合素質,既應立足本職,扎實鍛造檔案實干能力,又應從育人主體和責任人的視角出發,注重培養校史檔案工作者的政治歷史素養、文化素養、宣傳素養,能挑起檔案編研、故事挖掘的重擔,也能承擔文化傳播、校史教育的大任,在校史校情課堂教育、校史研究課題、校史文化宣傳等工作領域有所專長,從檔案工作的行家里手成長為心系教育的育人能手。此外,校史檔案工作者更應該關注教育政策,關注社會需求,為校史檔案育人工作開拓新思路、新方向、新方法。
2.積累高質量校史檔案傳播資源
正如傳播內容是傳播過程中受到關注的核心客體,校史檔案作為以史育人、立德樹人的素材藍本,其豐富程度、質量水平、更新速度等各個指標都直接影響著育人功能的實現效果。作為一種傳播內容,它主要面向高校師生開展教育傳播活動。新時代要求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檔案館、校史館要多方豐富館藏資源,挖掘傳播亮點。
常規檔案的及時歸檔和校史史料的主動征集,是校史檔案工作者的基本工作職責,應牢抓不懈,確保應歸檔的全面覆蓋,可征集的積極推動。還要重點突破、強調特色,通過口述校史、新型載體檔案等渠道拓寬路徑,適時聯合離退休老干部處、校友處、宣傳部等部門開展聯合征集,利用國際檔案日、校友返校日等活動契機巧妙開展宣傳征集,推動電子檔案的收集與史料征集工作,不斷充實庫存。同時,還應高度關注檔案資源的編研利用工作,把握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圍繞育人需求展開專題研究,要從守寶人、藏寶人變成挖寶人、用寶人,挖掘蘊藏在檔案里的教育素材,創造和積累更有收藏價值的校史檔案傳播資源。
3.探索多樣化校史檔案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即傳播行為得以實現的物質手段,采用不同的傳播途徑將對傳播的時效性、持久性、受眾參與程度產生不同影響。在當前互聯網絡高度發達、移動自媒體炙手可熱、5G技術廣受關注、短視頻傳播異軍突起的信息革命時代,各類型傳播渠道層出不窮,傳播途徑的選擇空間前所未有的廣闊。也正因如此,選擇何種途徑成為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校史檔案試圖傳達的育人內涵,能否及時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群體,能否引導其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校史文化學習建設中來,都有賴于校史檔案工作者對于傳播途徑的合理抉擇。
一方面考慮到校史教育的深入持久性,檔案館、校史館應始終重視傳統傳播途徑,創造和維護好穩定的展示平臺。定期在展廳舉辦專題展覽、派發宣傳單頁,將日常參觀和集中開放結合起來,進行有主題的系統教育;抓好校史校情教育課堂,開發系列校史教育課程;推出校史相關的圖書刊物、文章乃至文創產品,舉辦校史征文、演講、舞臺劇等活動,營造多樣化校史學習觸點。另一方面考慮到校史教育的時效性、受眾參與程度,則應守正出新、有所突破,打造校史檔案網絡傳播空間。堅持網站和“兩微”日常推送的同時,嘗試制作適合病毒式傳播的H5線上展覽鏈接,剪輯趣味性強的校史檔案短視頻,開發鼓勵參與互動的校史問答小程序等,增強校史教育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4.實現個性化校史檔案定制傳播
首先,受眾作為信息接收者,是傳播活動產生的動因和中心環節。高校師生是校史檔案傳播活動的主要受眾,是校史檔案育人功能的實施目標,尤其是學生群體對校史文化的認同水平和接受程度,能夠檢驗校史檔案教育功能的真實成果。其次,學生群體一旦高度認可校史文化,充分理解和接受了校史教育內容,還能夠成為校史教育和文化傳承的有生力量。因此,傳播能夠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內容,是校史檔案育人功能的關鍵發力點。
校史檔案工作者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提升服務意識,掌握受眾群體普遍需要的同時,更應摸清單獨個體的具化需要,開發個性化、定制化的教育內容及方法,避免“大鍋飯”式的籠統灌輸。比如,針對新生、在讀生、畢業生的校史教育就要各有側重。以培養學生理想信念為例,校史館通常會“一面墻式”集中展示校級杰出校友事跡,如能針對學生的專業背景進行細分,形成各院系特有的杰出校友教育專題,引導學生直觀了解自身所學專業知識可能產生的社會成果,了解本院系獨特的發展歷程與社會貢獻,必將引導學生自身學習價值有更為深刻生動的體會。校史教育工作上的個性化定制傳播,就是要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設想效果,將最易受到特定學生群體關注的特定內容帶到校史講堂。
5.注重即時性校史檔案傳播反饋
傳播效果是受傳者接收信息后,在知識、情感、行為等方面發生變化,反映傳播活動意圖或目的實現程度。只有準確掌握實際傳播效果,傳播者才能對傳播行為科學評估、查漏補缺、有所裨益。理想狀態下,校史檔案傳播活動應充分作用于其受傳者,一是要幫助高校師生學習本校辦學發展史,了解母校從哪里來、往哪里去;二是要引導他們充分理解校史精神與文化內核,將校史的奮斗艱辛轉化為自身前行的精神動力,將校史上的先賢前輩作為自身求學報國的行動楷模,讓歷史文化經由代代傳承催生出現實力量。因此,及時傳達和總結校史檔案傳播活動效果,是確保其育人功能有效發揮的關鍵一環。
作為校史檔案工作者,應在通過各種渠道輸出教育信息之后,主動開展效果反饋收集工作,以便正確審視和有效提高育人水平。應搭建通暢、便捷的雙向溝通渠道,收集學生受眾的真實評價以及有價值的意見建議以及建設性要求,多方論證、評測校史教育的成果和水平,并及時就相關問題做出回復。比如,針對校史展覽、選修課、講座等展開問卷調查或學生專場座談會,了解學生的切實體驗,客觀評價此次校史檔案教育活動成效,從而優化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質量,對照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持續推進校史育人工作。
參考文獻:
[1]魏士強.深化“三全育人”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中國高等教育,2020
[2]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沈艷萍.看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如何蔓延[J].商,2013
[5]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