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 鄭瑤紅
【摘? 要】項目式學習是綜合實踐課程開發的靈魂,它立足學校原有課程研究的基礎之上,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整合,如“單一學科知識”角度、“實際生活經驗”角度、“以學習者為中心”角度等。學校針對現存教學困境和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并決定嘗試開發以項目式學習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的能力、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科整合性均有所提升。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方式;學習能力
項目式學習能夠打破常規的學習模式,注重情境性,主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綜合各方面原因,項目式學習背景下的綜合實踐課程的合理開發,能切實、有效地改善當前農村小學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及時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項目式學習背景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研究背景
我校在項目式學習背景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前期,花了大量時間,針對項目式學習和綜合實踐課程,進行了大量的文獻研究。通過研究不難發現,早在古代,我國學者便主張學校教育要反映出生活實際,從孔子這位教育家對門下三千子弟的教學中便能窺見,他強調實踐性教育,這便是實踐活動教育的萌芽。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杜威提出的“做中學”理念,美國著名的基爾帕特里克提出的“項目式”概念的影響下,歐洲和美國的學校教育中開始廣泛使用“項目式學習”。而在我國,陶行知先生和陳鶴琴是提出將生活實踐融入教育的典型人物。陶行知先生強調了要將孩子融入社會生活,與此同時將學校的教育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機融合,反對“本本主義”,其實,他的這種主張目的就是在做中學,學中做,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形成了“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三者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教育家陳鶴琴的“活教育”理念提倡一切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以兒童為中心的基礎上,提倡學與做相輔相成,實現進步。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和探索過程中,我國的專家和學者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研究,該學科的名字從最初的“課外活動”改為“第二課堂”,再更名為“第二渠道”,后又叫“活動課”“活動類課程”,最后結合對該學科特點的深入剖析,確定其名為“綜合實踐活動”。但是現在學校按課程標準開設的綜合實踐課程,有專門的配套教材,此教材所設的主題無法進行學科知識整合,學生依舊處于被動學習之中,沒有形成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知識的意識,也無法讓不同學科的老師共同參與。
二、項目式學習背景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成效與意義
(一)主題課程的開發,實現了學科整合
我校力求將項目式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充分融合是為了打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由固定主題組合成的教材,并由固定教師任教的常態,變成多學科整合的開放性研究課程。國家提出垃圾分類這一綠色行動,目的就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再利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在實現垃圾減量、減少污染的同時,提高垃圾的再利用率,做到變廢為寶。我校抓住這一時下熱門話題,特組織各學科骨干教師商討、研究并開發了《垃圾分類》校本讀物。學校組織校課題組成員集中開會,成立了校本讀物開發小組,多次研討,形成校本讀物框架,再由各成員收集資料,從文字到插圖的選擇,老師們精心選擇,編排讀物。經過長達一個半月的時間,形成了《垃圾分類》校本讀物。該讀物出刊后,運用于日常的德育教育中,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區的作用,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垃圾變廢為寶的價值,從而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在該項目的實施中,我們安排各學科老師開展相應活動:當下垃圾投放的相關問題(含不文明現象),由語文教師設計調查問卷表;隨意投放垃圾造成的處理成本及造成污染的數據,由數學老師進行引導;科學老師則通過專業講解,幫助學生獲悉隨意投放垃圾的后果,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到這種惡習會對環境和生活造成哪些嚴重的危害,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資源的緊缺,從而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垃圾分類勢在必行;美術老師負責讓學生設計“垃圾分類”主題宣傳畫或手抄報;班主任則讓學生設計宣傳標語,要求學生在校、在家進行正確的垃圾投放。此校本讀物的編排,實現了一個主題多學科整合、多教師配合,使得該綜合性學習課程高效落實。由此可見,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能夠突破單一學科的知識體系的束縛,強調各學科間的有效融合。
(二)全方位理論培訓,改變教師觀念
我國各學科的教學一般都是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教”,實現學生的“學”,即現有教材成了刻板的教學內容,學生所學的知識,多數是教師備課時預設好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致力于突破重難點。這樣的按部就班式的教學,對教師的成長是不利的,甚至一些青年教師會覺得工作枯燥、乏味且繁瑣,在工作上容易逐漸失去積極性。
為打破這一僵局,我校特聘請了專家進行專題講座。通過培訓,我校教師深切地理解了利用項目式學習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的及意義。為加深教師對本課題的理解,學校還投入專項資金購買相關書籍,組織教師進行閱讀、交流。同時,學校組織教師學習項目式教學的六步驟,通過理論學習,教師對項目式學習的概念,實施方法,從迷惘到有跡可循,并在日常教學中共同摸索。對于教師而言,無論是項目學習設計,還是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都做到了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從而實現了群體性知識的建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實踐,教師的職業素養有了一定的提高,他們的知識構建得到豐富,團隊合作的技能、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為其專業成長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經歷了一系列的理論學習,在此課題的開展下,以學校開展的“蠶”的項目學習為例,教師也改變了教學方式。科學老師結合三年級課本的知識,創設了一個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結合課程綱要,設計了活動記錄冊,通過購買蠶卵,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嘗試孵化,并記錄下蠶出殼需要怎樣的環境,孵化過程中觀察到了什么。接著,觀察蠶蛻變的過程:從又黑又小到又黃又小,再變成又白又胖,最后在吐絲時,變成全身通透。學生用圖文的形式生動地將觀察所得記錄下來。本次的項目學習中,老師特意打破常規,買了一些彩色的蠶寶寶的卵,因此,在蠶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又多了一個項目學習的亮點:為什么會有彩色的蠶寶寶?除了顏色,它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學生通過探索,得出結論:彩色蠶寶寶的飼養過程與普通蠶寶寶不一樣,它所吃的食物并非普通的新鮮桑葉,而是吃由不同顏色的顏料染色后的飼料,并且,不同顏色的蠶寶寶不能混養,必須按顏色分開養。學生在這次合作中發現了新鮮的知識,因此,對蠶結繭后的延伸性知識產生了興趣——蛹和絲有什么作用?通過小組協作,學生得出結論:蠶蛹可以食用,也可以作為中藥的材料,其原因是蛹中富含大量的高蛋白;蠶的絲現在被廣泛用來制作蠶絲被、絲綢,也可以用來制作面膜。更有學生學會了主動延伸探究,探索了刺繡和蘇繡的區別。這種開放性的思維延伸,正是項目式學習綜合實踐課程的可貴之處。
(三)項目式學習的實施,提高學生素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源自教學情境。因此,想要實現教學的高效,必須將知識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帶著問題進入情境,方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師在著手一個項目學習設計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時,所設計的驅動型任務一定要貼近生活中的實際情境。這樣學生才能在任務的驅使下饒有興趣地探索、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成果,獲得知識的同時將所學知識遷移、運用。
我們設計并開展的項目都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符合,布置復雜的任務,以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為驅動性任務,讓學生在形成探究欲望的前提下主動參與到該綜合實踐活動的項目學習中,最終形成成果展示。比如,在學校的科技節,我們結合當下聚焦的生存問題,開發了一個項目式的綜合性活動——“未來之城”:低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大膽,因此我們確立了以“綠色家園”為主題的項目活動,提倡親子合作,使用環保材料,變廢為寶,讓他們設計他們心中的綠色家園;調查發現,中年級學生希望我們未來的生活能少些噪音,因此以“寧靜之城”為主題,學生結合新興科技,設計智能降噪產品,讓城市遠離喧囂。高年級學生通過觀察我們昆山這一縣級市所面臨的公共空間壓力,確定了以“公共空間的力量”為主題的項目研究,他們設想能通過引進和創新的方式,帶動城市發展,讓城市的治安變好,交通堵塞現象得以緩解,百姓可以健康生活。孩子們自主完成項目設計、項目實施、成果展示,在老師、學校、社區共同參與的情況下,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我們研究與實踐目的在于,以項目式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研究活動的成效,形成學校特色
21世紀,全球飛速發展,在未來的生活中,學生所面臨的形勢會更為復雜、多樣,以單學科知識傳遞和練習為主的教學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難以幫助學生解決其未來所要面臨的一些未知問題。所以,我們急需創設能培養學生綜合性解決問題能力或素養的課程體系,為其營造相應的學習環境,以便學生能從容應對新生事物。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走在前列,并開始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并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以綜合實踐課程為代表推進基礎教育階段的綜合性、通整性課程的發展,構建體現課程價值的完整教育體系。
通過一系列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充分利用家校及社區的合作,合理支配課內外時間,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打破常規作業形態,變教師布置的作業為自主延伸性探索的作業,培養了一批有思想、能實踐的陽光睿智的學生,這已成為我校的特色。我校在開展項目式學習的綜合實踐課程時,帶領學生大膽地走出課堂,通過參與項目,合作探究,走進自然與社會,學生探究出了很多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此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也希望能將此項目長期做下去,不斷學習、探索,將此課程做成熟,使該成果能在區域內得到推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蘇潔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綜述[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8(3).
[2]陳蕾.STEM教育理念下廣域課程開發的校本實踐研究[J].江蘇教育,2019(50):44-47.
[3]張欣羽.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現狀與發展[J].青春歲月,2016(3):174-75.
[4]田景正.陳鶴琴“活教育”理論評介[J].教師教育論壇,1998(4).
[5]賀慧,張燕,林敏.項目式學習:培育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J].基礎教育課程,2019(6):7-10.
[6]張利軍.綜合實踐課程開發與建設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0(26):15-16.
353850033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