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民群體和網絡虛擬社會的不斷成長,黨運用新媒體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成為新趨勢。面對機遇與挑戰,增強傳播主體的建設、提高傳播內容的質量、拓展傳播方式的渠道是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推動了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生長,為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提供了新的宣傳平臺。以數字雜志、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格局,使得傳播主體多元化、途徑多樣化,促使信息傳遞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與此同時,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面臨著空間擠壓和話語權縮小的難題,制約著它的引領力和影響力。信息全球化時代,西方國家運用大眾傳播媒介滲透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多種思潮交織在網絡空間中,影響著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與傳統的媒體形態相比,網絡社會的去中心化以及信息的豐富,網民能夠有選擇性地接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一些社會重大事件中,網民更傾向于網絡大V和意見領袖的觀點。新媒體的發展,網民不僅接受信息,還通過評論、轉發等功能傳遞信息,政治參與意識提高。雖然黨通過建立紅色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學習強國APP等手段,引導主流意識形態的網絡傳播,掌握話語權,但是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仍然存在不足,傳播內容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傳播手段滯后。為更好地展現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本文將重點探究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的路徑,為新時代建設建言獻策。
一、增強傳播主體的建設
截止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10.07億,比例達99.6%,使用電視上網的比例為25.6%,使用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34.6%、30.8%和24.9%。其中,網絡短視頻、搜索引擎、網絡新聞以及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分別達8.89億、7.80億、7.60億、6.40億。[1]互聯網時代,網絡不僅是社交、搜索、娛樂的平臺,還對經濟發展、政治參與、社會治理具有重大影響,網絡虛擬空間逐漸具有實體社會的屬性,成為黨治國理政的新領域,亟需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占據新媒體傳播格局的有利位置。為此,黨要有意識培養一批網絡思政工作者,構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貼合網絡社群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將宣傳內容融入網民的日常生活中,增強傳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大眾化進程。思政工作者不但要樹立網絡思維,深入網絡社會,了解社情民意,貫徹群眾路線,而且要通過對互聯網規律的把握,建立輿情監控機制,預判網絡事件和輿情發展,增強工作針對性,在重大社會事件發生前后及時傳播社會主義主流價值體系,潛移默化中對網民群體產生深遠影響。
新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堅持黨的領導是首要,同時引進網絡平臺和意見領袖的力量,協調合作,形成官方媒體、網絡平臺、意見領袖、普通網民等多元傳播格局,使主流意識形態深入人心。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社交軟件,覆蓋人數廣,使用頻率高,匯集了大量的網民,以人民日報、新華網、央視新聞等為代表的官方媒體入駐平臺,筑牢輿論宣傳陣地。官方媒體運營者不但要向人民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凝聚社會共識,提高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而且要理解并傳遞黨的重要文件和精神,向外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整合社會資源,構建有利的輿論環境。網絡平臺要承擔監管責任,清理有害的賬號,有目的地引導網絡輿論的正向傳播,營造清朗的網絡生態環境。意見領袖也要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在關系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問題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客觀、理性地表達自身的觀點。面對熱點話題,意見領袖、網絡大V還有明星網紅等群體,保持良好的社會形象,傳遞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念,形成合力,弘揚向善的社會風尚。
二、提高傳播內容的質量
網絡信息碎片化傳播,短平快的內容充斥,營銷號混雜,獵奇、求新的言論頻現,影響和制約著網民的閱讀。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閱讀品味和深度能夠得到提升。除了官方媒體,黨政部門要在網頁、微博、微信公眾號、快手等平臺建設一些高質量的賬號,嚴格把關賬號內容,及時傳送優質信息,吸引更多用戶群關注。傳播內容要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融入普通群眾的生活中,使得人民能夠在現實中感知,產生共鳴,進而主動參與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加強互動,使其煥發出更大的生機與活力。常見的文字形式外,主流意識形態可以運用網絡中流行的表情包、圖像、視頻等手段,使得內容更加直觀、生動、有趣,增添內容的豐富性。
專門設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的文獻的免費公共平臺大有裨益。這一方面有助于網民獲取學習資源,增進對黨和國家的認識,另一方面促進意識形態的便捷傳播,擴大輿論陣地。另外,在學習強國、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工作人員分享黨的重要會議的理論成果,根據內容深入剖析,將理論講透,幫助人民理解,增進對黨的認同。黨政機構還可以邀請一些馬克思主義方向的科研人員,采用激勵機制,推進他們創建自己的賬號或者網頁,使用更接地氣的方式向網民解說黨的思想、政策等,建立熟悉感,擴充傳播面積。
近年來,社會事件經由微博熱搜發酵以及微信公眾號大號等途徑傳播后,社會影響力大,相關部門和事件有關方迅速介入,解決問題。同時網絡輿論場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言論,輿情既能夠監督黨和政府權力運行,對社會治理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輿情失控又可能造成社會失序。因此黨必須掌握網絡輿論的發展態勢,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黨要培養一批思政工作者或者專業的網絡輿情工作者,在事件發生過程中,他們不僅要結合黨的理論、方針,及時發聲,傳遞權威、準確、有信服力的觀點,還需引導網民理性地看待熱點,逐漸深入到問題的本質,升華認識,提高素養,促使網民在圍觀中得到成長。
三、拓展傳播方式的渠道
當下,網絡融入人民的生活漸趨深入。新媒體因囊括信息資源多、傳播速度快、攜帶方便等特點,獲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喜愛,傳統紙媒相對衰落。但是傳統紙媒依舊在社會中擁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黨需要將網絡新媒體和傳統紙媒宣傳相結合,發揮各自優勢,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輿論傳播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以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視、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廣泛建立,提供了多樣化的宣傳平臺。面對勃興的網絡態勢,這仍舊不夠。黨政部門緊跟直播、短視頻的浪潮,邀請一批馬克思主義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運用新技術手段,采取深度和趣味兼備的方式,面對面講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在問答環節直接和網民交流,激發參與熱情,增強歷史和理論的吸引力。相關部門也可根據網民的喜好,制作一些具有特色的宣傳視頻,投放到各大平臺上,供人瀏覽、下載和推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報黨刊要加強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發展網站、微博、微信、電子閱報欄、手機報、網絡電視等各類新媒體,積極發展各種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實現新聞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推動黨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用戶終端,努力占領新的輿論場。”[2]黨政機關將黨報黨刊和新媒體技術高效結合,能夠豐富傳播手段,健全傳播體系,同時發揮黨報黨刊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普及,提高黨的公信力。還有,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成熟,精準定位用戶需要成為現實。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過程中,技術人員經過后臺細分不同的受眾群體,準確推送感興趣的內容,拓寬網民的認知,繼而主動查找,轉變角色,提高用戶的活躍度,增強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認同力。
新媒體時代,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要以內容建設為重點,在融合傳播手段的環境中,實現多元主體的有效配合,這是系統又充滿意義的過程。 PR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2109/P020210915523670981527.pdf.
[2]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作者簡介:謝亞晴,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責任編輯:李雪威)
314350033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