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廖映華
(四川輕化工大學 a.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b.機械工程學院,四川 宜賓,644000)
高層次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職業人才培養備受關注的新形勢背景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依托各類智能設備及網絡,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范,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3]。在國家對于未來教育的發展目標與規劃中,教育信息化發展將被尤為重視,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與課堂教學有著直接的關系,因而在未來信息化教育發展過程中課堂仍舊作為主要陣地。
傳統的中等職業學校課堂教學重視對學生的生命存在和智慧的發展,對學生整體能力關心不足,在當今時代,傳統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已很難適應社會對中職畢業生各方面能力的需求,可能會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現象。但另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相比較普高學生來說,其動手操作能力更強一些,思維更加靈活跳躍,更易接受一些新鮮事物。我們應緊緊抓住中職學生的這一優勢,以混合式智慧課堂代替“填鴨式”的傳統課堂,讓學生能夠用手參與、用眼觀察、用腦思考,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使課堂氛圍更加積極活躍。同時教師能基于平臺上精準的學情數據分析進行備課,提升教學效果,及時得到課堂教學反饋,對一些學生進行重點關注與點評,使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及時得到溝通,進而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關于“智慧課堂”的內涵,東北師范大學唐燁偉學者認為通過變革教學方式方法、將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構建個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課堂學習環境,從而有效促進智慧能力培養的新型課堂[4]。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指出智慧課堂是用智慧教育理念再塑翻轉課堂,智慧課堂將課堂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物理環境延伸到網絡虛擬環境,形成了智慧學習空間[5]。東北師范大學高琳琳學者認為在“互聯網+”背景下,通過智慧課堂發展學生智慧能力,幫助學生獲得美好的學習體驗[6]。
基于以上學者們對智慧課堂的理解與定義,筆者認為,可以將“智慧課堂”看作是一個動態開放的“校園系統”,具體指利用校園內的各類計算機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數據決策分析,然后通過即時化、智能化的評價反饋創造一個能夠讓學生和教師共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環境,集合每個人的智慧于課堂,促進學生的智慧發展。
1.學習決策數據化
智慧課堂以學校建設的計算機網絡平臺為支撐,通過對學生各類學習數據的收集、分析,將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呈現在平臺數據庫中。依靠數據精準地掌握學情,基于數據結果進行決策,方便教師有的放矢地安排及調整教學[7];依靠數據反饋,教師能夠準確分析和掌握各個學生的學習特點,根據反饋結果及時調整授課計劃,從而順利開展課堂教學。
2.交流互動多維化
智慧課堂的互動體現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硬件與軟件、教師與硬件、教師與軟件、學生與硬件、學生與軟件、教師與教學資源、學生與學習資源等維度的互動。在“互聯網+”智慧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可以隨時互動,形成相互溝通與交流的動態教學效果,讓學生可以隨時滿足于學習知識的過程,了解各種知識[8]。通過交流互動,教師可以更加精準地了解學生們的學習風格、學習行為偏好等,使教師與學生的共同與交流做到無縫銜接。
3.學習方式智能化
借助網絡技術構建信息化、智能化的學習環境,允許教師事先將學習資源轉移至云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表選擇適合的學習任務。其次,通過數據分析和統計技術建立網絡學習平臺,向學生提供與他們學習經歷相匹配的個人信息,打破傳統教學制中課堂統一管理的限制。
利用智慧課堂信息技術,依靠數據分析科學決策,有針對性地采取行動策略,不斷優化和改進課堂教學過程,從而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機制。在中等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簡單地傳授知識,尤其是中職學校各專業課教師,除了傳授知識之外,更要做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學習,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扮演好自己引導者的角色。
使用智能移動學習工具和應用程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可以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課堂互動的效率和教師教學效率;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新興技術,如智能手機和Ipad之類的工具,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課堂的動態開放,使得教學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教學過程不再是固定的和局限的,而是更加靈活、開放和高效的。
“智慧課堂”的出現已經改變了教學過程中的經典結構和模式,從課程轉向了教師,轉向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訓練。通過數據分析,根據反饋的信息和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可以準確地向學生推送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內容,對不同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實現個性化教育。“智慧課堂”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化,例如小組學習、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使得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更高,體驗效果也更好,能更有效地吸收和掌握知識。
借助“智慧課堂”進行的考試不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批改,系統的自動批改功能幫助教師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系統的教師端能清楚的監測每一位同學的答題完成度、正確率和做錯的題,學生端能看到自己做錯的題及每一道試題解析,還能看到班上所有同學的答題完成時間和答題正確率的排行榜,讓他們形成競爭學習的氛圍。
過去我國中職學校對于《金屬加工》課程教學模式相對滯后,課堂內容復雜繁多且枯燥,教師主要借助教材及教材中的圖表講解為主,小組活動形式單一,多為課上討論,導致學生課堂參與興趣不足,個別學生上課邊緣化“偷懶”,學生之間能力水平產生明顯差異。但隨著近幾年教材的不斷修訂,《金屬加工》教材已配備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主要有《金屬加工與實訓練習冊》(附題庫光盤)、《金屬加工與實訓教學指導》(附光盤),并提供了包括網絡課程、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多媒體素材庫、習題庫等網上教學資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這些網絡資源,給學生更直觀、更好的學習感受。
借助“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課堂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通過微課、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源將枯燥的專業知識趣味化,滲透科技文化教育特色,加強師生互動交流,營造探究式、開放式、交流式和互動式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精神;采用“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中級,再由中級到高級的思路”,保證學生既能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和職業技能,又能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借助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使得教師不再是只會讀課本的“機器”,“照本宣科式”的教育將通過“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得到有效改善;借助校園網絡設施為師生之間的“教與學”環節搭建交互平臺,利用智慧課堂的聲、文、圖等多種教學媒介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從而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取得更優異的教學成果。
在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以及“數字化網絡環境”缺一不可,教師通過布置任務、監測課堂引導學生將網絡資源與教材內容融合起來,相互查缺補漏。
在“金屬切削機床的分類及應用”授課過程中,教師在課前可以事先公布各類相關網絡資源,例如各種切削機床的相關操作視頻,讓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方式提前對所學內容進行預習,使其對各類機床的組成、參數、型號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課上可以先利用網絡監測平臺,檢測學生對教材內容的預習情況,然后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教材內容查缺補漏,課后依舊利用監測平臺來檢測學生的對課堂知識的總體接受情況。
這一做法讓學生由被動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的主體者,對“金屬切削機床的分類及應用”章節的教學內容將由單一教材向以教材為主,數字化環境為輔轉變,充分調動豐富的信息教學資源,使理論知識大眾化、趣味性強,開展探索性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專業能力和信息素養。
從改進學習方式、完善教學流程及加強技術支持三方面來優化教學組織形式。
1.改進學習方式
首先在明確《金屬加工》課程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情景引入、問題導向等多種方法引入新知識的學習,其次,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示交流新知識,做到組內各個學生的內化提升,最后回顧整理,歸納總結并將所學內容拓展到實踐中去。
2.完善教學流程
首先以問題引領的方法,通過相關視頻課件的觀看,讓學生更直觀的去感受知識,其次結合教材內容對所學知識進行抽象概括,將抽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應用中去,使理論知識由抽象變具象,最后將知識進行延伸,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
以《金屬加工》“車床及其應用”章節為例,首先直截了當的拋出問題,例如,“你可以發現車床的組成部分有哪些?”、“車床車削工作的范圍有哪些?”、“車床車刀的用途和形狀有哪些?”等等,然后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觀看車床車削運動的相關視頻并結合教材內容給出解答,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針對學生們遺漏的知識點不斷進行補充說明,最終得到完整的知識框架,再將所學內容運用到實踐問題中去。
3.加強技術支持
將網絡平臺上的各類知識資源進行整合,將整合的數據資源進行處理并呈現給學生,同時,利用網絡互動能力和監測結果與學生進行及時的溝通交流,并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分析。
教師可以通過創新互動方式來提升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如在線討論組、QQ群、微信群、雨課堂平臺等發布課件內容、教學視頻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可以讓基礎較弱的同學可以利用課件回放來查缺補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盡可能將知識點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不僅可以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讓學生覺得所學內容更易理解。具體的內容可以集中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話題上,這樣學生可以更加積極地思考,培養他們對事物的批判性思維。
教師可以在課前在線將預習材料分享到學生的移動終端上,學生可以進行小組學習,教師可以及時得到預習反饋。借助“雨課堂”、“希沃白板”等軟件,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收到教師發放的課件及問題,彈幕功能可以使師生、生生之間更好的進行課堂互動,方便教師課后收集課堂反饋信息[9],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制定出更好的教學計劃。
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的發展正不斷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影響著人們的學習方式,構建中職學校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是十分值得探索且有意義的一項舉措。智慧課堂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基于智慧課堂打造的學習平臺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堂還給學生。通過智慧課堂,學生的思想境界不斷得到升華,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也不斷得到提升,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動力也不斷得到激發。“互聯網+”智慧課堂的教育方式不但彌補了中職學生的學習方面的不足,同時促進了教師和學生之間更及時有效的溝通,還激發了學校開展信息化教育教學活動的動力,創新了信息化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