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靈果,張美花
(1.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9;2.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100)
創新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高職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全方位發展,突破傳統和封建兩座大山,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而數學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解題方法靈活多元,對于高職生發散性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有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所以高職院校要加強數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依托創新教育優化數學教學目標、改革數學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從而為當代高職生高質量發展奠基。
數學課程作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對于學生未來高效發展具有積極助推作用。為了更好地實現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雙重提升,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既要滿足新時代教學訴求,更要滿足高職生的實際訴求。基于創新教育的高職數學教學模式改革應積極優化教學流程,以促進數學教學發展。首先,在傳統固化的教育理念影響下,數學課堂通常以教師“教”學生“聽”的形式開展,學生的自主性難以有效發揮,直接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毫無興趣。而以創新教育為主導的數學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小組合作之中完成學習的全面掌握,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其次,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1]小組合作探究式作為一種教學模式,高職數學教師可通過布置問題、小組討論、小組總結、教師點評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借助此形式不僅有助于營造優良的學習氣氛,也改變了以往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課堂下聽的單一模式,促進了師生雙方的互動交流。最后,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的高速發展,亟需大量具備理論基礎、創新思維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而數學課程的學習正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最好的方法,在學習數學內容的同時逐漸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習題中、實踐中提高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性能力,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
1.教學內容缺乏創新
高等數學內容是在中學數學基礎之上對數學知識、概念進行深化和拓寬的一門學科,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和綜合運用能力。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編撰的數學教學內容主要以數學定理、公式等為主,缺少時代性、專業性內容;教材內容早與時代和社會脫軌,后期的教學改革也并沒有對授課內容進行重編和調整。[2]當前階段高職數學教學內容過于老套且應用范圍狹窄,與新時代要求極度不匹配。所以,國家相關教育部門應高度重視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內容陳舊的問題,要根據新時代社會人才訴求,優化教學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2.教學方法較為固化
現階段部分高職數學教師只知道傳授數學知識,學生也只是機械重復、被動接受;再加上高等數學的概念、公式具有極高的抽象性、邏輯性,如果僅憑教師的口頭講授和學生自行臆測很難學精、吃透,甚至導致學生出現抵觸、抗拒的心理。這種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模式不僅無法調動其數學學習的自覺能動性,也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長時間下去,容易形成“教師講授,學生低頭玩,毫無互動”的課堂氣氛,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自然不理想。另外,高職數學課程涉及大量的圖形,若只依靠教師的手繪而不會利用多媒體、自媒體技術,課堂教學一定毫無生氣,很難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影響著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3.考核模式缺乏新舉措
當前,高職院校數學考評模式主要以平時表現(作業、考勤、發言)、期中成績、期末考試為主,而對于實踐活動、思政內容和德育內容的融入等均不在考核范圍。在數學教學評價內容上只關注學生日常表現和期末成績;考試試卷的設計缺少應用型和探索性內容。學生在考核過程中,習慣于模仿、抄襲,而發散性思維、邏輯思維方面的能力較為欠缺。所以,在應試教育重知識掌握而忽視創新意識、創新品質、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的考評機制下,學生缺少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3]
1.教學內容的改革
高職數學內容的改革要本著“以應用為目的,必須夠用為度”的原則,體現“理論聯動實踐,重視應用、關注創新”的特色。
(1)優化教學內容。首先是優化課程體系。高職院校要結合新時代高等數學基本要求來構建全新的數學課程體系,將基礎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相結合,以必需知識為基礎、以豐富多元的實踐活動為有力載體,以數學實驗為手段,跳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扎實提升高職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高職數學教師要遵循以生為主、師為導的基本原則,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激情,使學生以高漲、飽滿的熱情參與數學教學活動;還要改變傳統灌輸式模式,以引導者、幫助者、評價者的身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其次,抓內容創新,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內在關系,改變僵化定義、公式、定理死板講授的傳統模式,使之成為生動鮮活的數學內容。在教學中,高職教師應讓學生了解“為什么學”,不斷提升其學習興趣;還應帶領學生領悟牛頓與萊布尼茲公式、格林公式的簡潔美、對稱美。除此之外,高職數學教師可適當引入數學史,在講授數學知識的同時開展人文教育,通過深入了解我國數學歷史、典型事例、重要人物,體會數學對人類發展的作用,感受數學的嚴謹性和藝術性。如,講授劉徽、祖沖之、李善蘭、華羅庚等諸多數學家們的優秀品質與輝煌成就,浸潤學生心理、洗滌學生靈魂,加深其對數學的認知與理解。最后,加強數學教學的針對性。高職數學教學內容設計上要注意數學知識與實際需要的有機融合,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增加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特別是與自媒體平臺結合密切的教學案例,如,人口預測、植物的生長、氣溫的變化等內容與數學結合,讓學生從中體會數學的作用,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4]
(2)更新教學形式。其一,數學理論方面教學應以啟發式為主,并將數學建模思想和方法滲透于課程教學之中,依托問題引出數學教學主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還可以以實際問題導入,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之中介紹數學知識和思想。在數表、圖像相關內容講解中,高職數學教師要做到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深度融合。知識習得后,設置一些應用型習題和思考性習題,開展綜合習題討論活動,以小組的形式組織學生分析和研討問題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另外,高職數學教師應積極嘗試案例教學法,從實際問題入手,通過分析、思考、研究再落實到問題解決當中,形成“從實際問題中來,到實際問題中去”的新模式,既能夠大幅度提升授課效率又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其二,數學教師選擇案例時要注意收集身邊的實例,并將這些內容引入課堂教學當中,以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感;還要選擇應用性強、設計專業知識的例題與習題,通過特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計算能力,弱化應試性技能鍛煉,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和基本方法的強化,突出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
(3)加強教材建設。現階段高職數學教材種類得到了豐富,但是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起步階段,教材的系統性研究和理論性指導依舊存在過于強調理論性等諸多短板,眾多教材中真正能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甚少,大多數數學教材無法滿足高等職業教育需求,這就要求廣大高職數學教師加強教材改革,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學生發展需求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調整,撰寫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特點、社會需求的教材和習題冊,幫助高職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必備知識和技能。如,機電類專業數學教學可包括微積分、微分方程初步等內容,并結合教學要求、課時安排適當增設新內容,讓數學內容更具針對性。
2.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高職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和選擇教學模式時體現“必需、夠用”,加強實踐環節,做到因材施教,關注高職生自學能力、應用能力的提升,進一步改革傳統以課堂、教師、教材為重型的固化教學模式,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
(1)豐富教學方法。高職數學教學開展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師應將抽象、難理解的定義、概念、公式直觀化、簡單化,讓學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其一,高職數學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在講授函數的極值與最值時先用“生活中什么物體是圓柱形的?為什么是圓柱形的?”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學生展開探討時引入極值與最值的概念,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其二,將數學概念與專業實例進行融合,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使其可以利用形象思維展開想象。[5]如,教師在講授連續函數性的過程中可添加汽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關系等實際案例,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數學概念,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際用途,學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其三,教師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專業,避免大量繁瑣的純數學推導,要結合專業應用講解數學知識,讓學生知道學有所用;還要確保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適應生源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學會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來拓寬數學教學的高度、寬度、深度,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舉例來說,在講授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時要避免使用敘述式教學方式,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圖形模擬,再借助實驗課邊演示邊講授的形式將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從而深化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
(2)創新教學模式。首先,實施“雙主體”教學模式,改變教師是“傳遞者”“闡述者”、學生是“傾聽者”“接受者”的模式,打造“教師與學生共同走進課程,一起參與教學”的“雙主體”模式,讓課堂充滿生氣。教師以激情的語言、豐富的內容、和藹的舉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構建“交互式”教學模式。高職要實施“課內+課外”“理論+實踐”“教書+育人”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在課堂講授、討論、演示,課后作業、探討,課外實踐等諸多環節中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討論中、探究中構建數學知識框架,運用案例教學法的啟示、任務驅動法的合作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創新“分層式”實訓教學模式,改變以往“學困生吃不透,學優生吃不飽”的尷尬局面。高職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心理特點等將其劃分為A、B、C三個層次,按照實踐實訓大綱要求分層次制定實訓項目,讓每一個學生的職業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達到個性化發展目的。
3.教學評價的改革
隨著數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要轉變考核、考試方式,改變傳統以“期末考試”為核心的考核體系,將數學概念的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納入考核體系中,確保考核體系的全面性、考核內容的多元化。
(1)改變作業方式。在傳統作業的基礎之上增添論文式作業,就是以開闊學生的數學知識和內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的作業布置方法,這種作業方式新穎、不老套,十分符合新時代學生。如,部分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數學課程時會出現為什么要學、數學如何與專業結合等問題,此時教師就可以布置以學習數學的作用與重要性為題的論文式作業,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查詢相關資料來完成作業,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清楚數學學習的重要性。[6]
(2)改革考核方式。高職院校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評價制度,可將學生的總評成績分為三部分:平時成績,包括課后作業、上課積極性、課前預習等;開放式考試成績,以數學建模的方式開展,教師提前布置題目,在規定的期限內以論文的形式上交評分;閉卷考試成績,以考察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應用為主。這樣全面的考核方式不僅能夠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又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總之,高職數學教師要充分把握住數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在教學中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模式,這樣才能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創新教育背景下高職數學教學模式改革要彰顯課程的工具性與應用性,還要重視激發學生創新的內在潛力。對此,高職要積極應對新時代的新挑戰和新問題,賦予數學課程新的育人理念,特別是將創新教育滲透至數學教學過程中。高職數學教師在傳授基本概念、基本技巧的基礎之上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推動數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從而為培育集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發散性思維于一體的高素質優秀人才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