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 楊穎倩 黃理國 王麗
摘 要:目的:探討“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血管外科學理論及臨床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方法:選擇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學生230人作為研究對象。參加理論教學研究110人、臨床實踐教學研究120人,分別分為教學改革組和傳統教學組。教學改革組采取“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傳統教學組采取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兩組理論或實習考試成績以及學生課后問卷調查。結果:教學改革理論或實習考試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1),72.97%的學生希望將“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其他臨床課程。結論:將“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血管外科學教學中,可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翻轉課堂;微課;血管外科學;臨床實習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2)02-0115-04
血管外科學是一種了解所有外周血管疾病的學科,知識點繁雜,難以記憶。傳統教學模式缺乏實際的與疾病接觸過程,不利于醫學生學以致用。
微課是一種以課堂微視頻為主體的教學模式[1],具有視頻時間短[2]、學習重點突出、視頻內容豐富多樣的特點。而翻轉課堂著眼于“翻轉”:(1)將傳統的課堂被動灌輸知識“翻轉”為課前主動學習。(2).教學的主體由教師“翻轉”為學生自身[3,4]。
本研究旨在探討“微課+翻轉課堂”在血管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次教學研究,主體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研究“微課+翻轉課堂”對于理論學習及臨床實習這兩方面的作用。理論學習的課時為3個課時。臨床實習時間為2周。理論學習的研究對象是正在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進行理論學習的本科生,總共110人,分為教學改革組(58人)和傳統教學組(52人)。教學改革組全程采取“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傳統教學組全程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兩個組均為同一教師教授。教學改革組學生隨機組成研討小組。
臨床實習的研究對象是進入安徽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進行臨床實習的本科生,總共120人,分為教學改革組(60人)和傳統教學組(60人)。教學改革組全程采取“微課+翻轉課堂”模式教學,傳統教學組全程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兩個組均為同一醫師授課。教學改革組學生隨機組成研討小組。
1.2 方法
1.2.1 課前準備部分
在進行“微課+翻轉課堂”教學前,需要進行微課視頻及翻轉課堂教案的制作。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十三五規劃教材《外科學》“血管外科”章節為藍本,并依據臨床工作的實際經驗進行調整。具體課程內容見圖1。視頻及教案應包含教師的教學理念、準備的PPT、課堂視頻、設計的思考題、課后相關練習、明確單一的知識點。以上材料發布于學生微信群。
1.2.2 理論學習部分
在授課前一周,教學改革組的教師督促學生對微課進行學習,完成相關思考題并提出疑問,發送給教師。教師整理并根據思考題制作課堂PPT。每個研討小組的學生充分討論,并形成小組意見。
上課時,教師組織各個研討小組進行討論,對于學生的困惑,教師會給予提示及解答,最后由提出問題的小組做該問題的最后總結。最后將討論成果以文字形式進行總結,以電子版的形式分享在班級微信群中,以供日后的復習和參考。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課堂上講授知識點,學生被動聽講。
課堂授課結束后,兩組統一針對知識點進行隨堂測試,用以評價教學方式效果。考核結束后,分析得分率,對教學改革組與傳統教學組的考試成績進行統計比較。教學改革組的學生在課后進行問卷調查并當場收回。問卷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5分為“非常同意/很不滿意”,4分為“同意/滿意”,3分為“無法確定/一般”,2分為“不同意/不滿意”,1分為“非常不同意/很不滿意”。
1.2.3 臨床實習部分
在授課前一周,教學改革組的教師督促學生對微課進行學習,并完成相關思考題。醫師與患者做好溝通。實習時,對患者病情設置2~3個啟發性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對于病人進行問診、觸診,就結果進行小組討論,對患者進行初步診斷,提出治療方案。醫師對診療方案予以點評。
對照組在實習時,授課醫師講授科室常見疾病,學生聽講,講授完畢后,醫師帶領學生參觀科室,接觸部分患者,并向學生示范問診、觸診,講解診療臨床思路。
授課醫師在血管外科實習結束后,針對所教授的知識點,兩組統一進行隨堂測試,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能力,評價教學方式效果。考核結束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考試成績進行統計比較。課后對教學改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當場收回。問卷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5分為“非常同意/很不滿意”,4分為“同意/滿意”,3分為“無法確定/一般”,2分為“不同意/不滿意”,1分為“非常不同意/很不滿意”。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運用統計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
理論課學習部分教學改革組,年齡20~23歲,平均21.8歲。傳統教學組,年齡21~23歲,平21.1歲。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前期學習課程及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臨床實習部分教學改革組,年齡20~23歲,平均21.2歲。傳統教學組,年齡21~22歲,平均21.0歲。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前期學習課程及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2.2 兩組隨堂測試成績比較對比
“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組的隨堂測試成績優于傳統教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2.3 實驗組教學效果評價
學生調查問卷共收回118份,有效問卷為11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4.1%。調查問卷內容共有10項:70%~80%的學生認為自己對學習興趣、注意力、自學能力、創新思維、學習效率、協作能力、師生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僅有不到10%左右的學生認為沒有提高。大部分學生希望將“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其他臨床課程,如表2所示。調查結果表明“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合作交流以及自學能力,特別是臨床思維能力有顯著提升。
2.4 實驗組滿意度調查
學生調查問卷共收回118份,有7份填寫不合格,有效問卷為11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4.1%。在本次教學過程中58.56%的學生表示對微課視頻的內容很滿意,59.46%的學生很滿意于對微課的學習方式,56.76%的學生表示對翻轉課堂的教學內容很滿意,59.46%的學生很滿意于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即大多數學生認可“微課+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且對教學內容較為期待。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分析考核成績及問卷調查發現,“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考試成績上高于對照組,學生對于“微課+翻轉課堂”評價較高,并且大多數學生對教學內容接受程度較高。
長久以來,我國臨床醫學在教育過程中仍基本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大規模、標準化進行教學,以被動接受學科知識、通過各級考試為主要目的,而學生僅僅是死記硬背。這導致學生僅僅是淺層學習,沒有深度學習。因而缺乏對于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自我學習深造的能力[4]。
而由于去年疫情的突如其來,教師被迫改為主體線上教學的授課形式,也因此發現線上教學本身存在的問題,包括部分學生由于網絡、設備的原因不能按時參與或完成學習;屏幕兩端的師生很難進行深度交流;實習學生由于無法與患者面對面導致臨床問診及操作技能培養受限等[5]。
因此,“微課+翻轉課堂”這種既包含線上教學亦融合線下教學的模式就體現了它的優勢。“微課+翻轉課堂”模式主要是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溝通交流,促進學生思考疑難、相互探討、歸納總結,使學生可以從翻轉課堂的靈活性和微課的多樣化中受益[6]。微課方便了學習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空間進行自我學習認知,有效提升了學習資源的利用率以及學習者的學習效率[7];翻轉課堂使學生主動去加入、融進學習的氛圍中,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內化。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思考、內化知識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對學生教授知識[8]。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使課堂學習從淺層走向深度。好的教學模式應該不僅僅讓學生記住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應用知識點,并且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9],同時也能讓學生習得自身學習方法[10]。
而在臨床教學過程中,教學的理想目標是達到學以致用。傳統實習過程中學生難以與患者有直接接觸,參與臨床的機會甚少,不利于實踐教學。并且教師僅僅示教一次,學生很難記住所有的重點內容,在課前觀看微課視頻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前學習示教的內容,從而對示教過程有更好的理解[11]。而在臨床實習過程中使用“微課+翻轉課堂”模式時,學生能與患者有所接觸,對疾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一個直觀清晰的了解,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12]。
不過,“微課-翻轉課堂”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微課”視頻的觀看階段,存在學生自覺性差、拖延的現象,尚需加大監管力度;實習時存在學生不能提前回顧血管外科知識點,而導致診治病人階段出現偏差;微課視頻及課后練習占用了教師大量精力,但目前總使用率不高,也缺乏更加合適統一的教學模式來規范課堂操作[12]。這些問題在之后“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進一步研究中尚需解決。
4 結論
隨著信息時代的逐漸發展,教學模式的轉變也越來越受人們關注。在本研究中,“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已被證實在血管外科學課程上具有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能力的作用,也可以用來縮短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之間的距離。由此可見,“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更順應時代發展,具有廣闊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馬煥.從翻轉課堂到智慧課堂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36(16):48-50.
〔2〕王建業.疫情期間的線上“翻轉課堂”[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9(01):27-29.
〔3〕劉輝,吳艷紅,厲榮玉,等.疫情期間醫學免疫學“線上翻轉”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國免疫學雜志,2020,36(19):2334-2338.
〔4〕Burnham K D, Mascenik J. Comparison of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s of a traditional lecture course versus an inverted classroom format for clinical microbiology[J]. The Journal of chiropractic education, 2018.
〔5〕劉全香.借力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J].包裝工程,2019(S1):30-33.
〔6〕Tolks D, Sch?fer C, Raupach T,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verted/Flipped Classroom Model in Education and Advanced Training in Medicine and in the Healthcare Professions.[J]. GMS journal for medical education, 2016,33(03):77-78.
〔7〕毛齊明,王莉娟,代薇.高校翻轉課堂的實踐反思與超越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2):75-80.
〔8〕蔡福滿,潘艷,章飛飛,等.基于急危重癥護理學在線課程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實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1,38(06):83-86.
〔9〕薛永舉,楊麗,徐二琴.TSP聯合翻轉課堂在消化內科實習生教學中的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17):19-23.
〔10〕曹文君,王丹丹,原浩,等.翻轉課堂應用于醫學統計學教學后學生滿意度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19,36(03):459-461.
〔11〕齊軍.翻轉課堂對教學空間的新建構:問題及應對[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02):36-41.
〔12〕郭建鵬.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變式與統一[J].中國高教研究,2019,16(06):8-14.
收稿日期:2021-10-13
通訊作者:王麗(1989-),女,碩士研究生,公衛中級,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教學。
基金項目:安徽高等學校省級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20jyxm0908);國家和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中央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計劃(Z155080000004)
359850190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