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醫學院校開展水上救生教育的可行性及具體策略研究。方法??該文采用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學生關于水上救生的認知和需求等方面進行調查。結果??立足于國內外水上救生事業和生存教育的發展形勢、降低游泳課程安全隱患,以及學生整體的需求,開展水上救生教育勢在必行,既能增強學生在水環境中的運動風險意識,又引導學生在有效掌握游泳技術的同時,學會水上自救和救生技能。結論??筆者學校學生對于水上救生教育學習有較大的需求。此外,體育師資水平、學生實際情況及場地設施基礎等方面綜均符合水上救生教育的開展條件。建議:建立水上救生協會或俱樂部,全面普及水上救生教育。
關鍵詞:醫學院校??游泳??水上救生??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2(a)-0000-00
Feasibility?Analysis?and?Strategy?Research?on?Water
Life-saving?Education?in?Medical?Colleges
——Take?Capital?Medical?University?as?an?Example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feasibility?and?specific?strategies?of?water?life-saving?education?in?medical?colleges.?Methods:?Questionnaire?survey?and?other?methods?were?used?to?investigate?the?students'?cognition?and?needs?of?water?rescue.?Results:?Based?on?the?development?situation?of?life-saving?career?and?survival?education?at?home?and?abroad,?reducing?the?hidden?danger?of?swimming?course?safety,?and?the?overall?needs?of?students,?it?is?imperative?to?carry?out?life-saving?education?on?water,?which?can?not?only?enhance?students'?awareness?of?sports risk?in?the?water?environment,?but?also?guide?students?to?learn?self-help?and?life-saving?skills?on?water?while?effectively?mastering?swimming?technology.?Conclusion:?The?students?in?our?school?have?a?great?demand?for?water?life-saving?education.?In?addition,?the?level?of?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the?actual?situation?of?students?and?the?infrastructure?of?venues?and?facilities?are?all?in?line?with?the?conditions?for?carrying?out?water?life-saving?education.?Suggestions:?Establish?water?life-saving?association?or?club,?and?popularize?water?life-saving?education?in?an?all-round?way.
Key?Words:?Medical?College;?Swimming;?Water?life-saving;?Strategy?research
水上救生是人們在水上活動中發生事故時所采取的應急救援措施。近年來,溺水已成為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頭號殺手,給社會及家庭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感到嘆惜的同時,也反映出我國體育教育中水上課程存在的問題,多數學生未能掌握實用游泳和水上救生的知識和技能。游泳作為筆者學校大學一年級學生體育必修課程之一,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開展水上救生教育,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切實掌握游泳技術,提高對溺水事件的預防意識和自我安全防護意識,學習自救和救援技能,適應生存救援教育目標。該校作為培養未來社會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對學生的醫學精神教育也不僅僅局限于在校學習和臨床實踐,更應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該文的研究對象為醫學院校開展水上救生教育的可行性分析及策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根據該文的研究內容,對中國知網碩博論文、期刊等網絡學術資源進行查閱,圍繞研究內容與前人的研究基礎,收集、整理、總結和分析相關的理論和資料,為該文的寫作提供重要思路。
1.2.2?問卷調查法
該研究通過問卷星向首都醫科大學一年級至四年級本科生發放與回收問卷。為保證問卷數據的有效性,問卷均采取匿名制填寫。最終回收有效問卷共73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對醫學院校開展水上救生教育的可行分析及策略研究進行分析。
1.2.3?專家訪談法
根據該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筆者以訪談的形式對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游泳運動學院高捷教授進行了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涵蓋調查問卷設計及開展水上救生教育的必要性研究上征求專家意見和建議,為該文提供科學指導。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醫學院校開展水上救生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1?形勢發展需要
國外水上救生事業的發展歷史悠久,許多發達國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建立了水上救生協會,開展宣傳、教育及培訓等工作。經過長期發展,國外水上救生培養模式、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等已逐漸發展成熟。20世紀初至中期,幾個歐洲國家先后發起并成立了“國際救生聯合會”和“世界救生組織”,在多年后合并為“國際救生聯合會”。該組織現有130余國家及2700多萬注冊人員加入,并著力于大規模宣傳水上救生知識、創設水上救生培訓教育機構、舉辦水上救生交流活動及救生演練等活動[1]。與此同時,國外眾多國家已將水上救生教育納入中小學及高等院校的教學內容板塊中。英國、澳大利亞等國規定,5~11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必須接受救生訓練[2]。美國學生自初中階段開始就學習胸外按壓和心肺復蘇等救生技能,將生命教育融入到實際生活中[3]。
我國水上救生事業起步較晚,發展速度較為緩慢,直到20世紀后期才成了了首個中國救生組織,且在2006年正式加入了“國際救生聯合會”。隨著人們日益升高的物質生活水平,水上娛樂活動已成為當下最為流行的運動及休閑娛樂方式之一,但人們卻往往忽略了水上運動可能帶來的危險因素,導致學生群體性溺水事件及大學生為救落水人員而溺亡等事件頻發[4]。生命安全面前,任何一絲掉以輕心都可能成為人們無法承受之痛。近年來,防溺水和水上救生逐漸成為游泳安全教育的熱門話題。研究表明,我國體育教育中,開展游泳課程的主要目的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改善體育活動多樣性,其主要形式是以泳姿學習為主,從而導致學生僅僅習得了單一的游泳技能,并未掌握實用游泳及救生知識和技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水為伴,在享受歡樂的同時,亦能遭到意料之外的種種傷害。因此,開展水上救生教育無疑是一項迫切又重要的工作。
2.1.2?生存教育需要
西方很多國家很早就開始重視學生的生存教育,從小學階段就開設了生存教育課程。日本和美國的小學要求學生學會游泳,而其他國家則開設了緊急避險課、野外生存課、社會實踐課等。
大學時期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發展潛力,是健全人格、身心成長、豐富知識的最佳時期。在此階段,學校應高度重視對學生生存能力的教育,這對于醫學生而言更是有著深遠的意義。就現狀來看,很多學生仍不知道如何在溺水、火災或地震中得以求生,缺乏應對突發危險狀況的應急處置能力[5]。因此,學校教育應牢牢把握這一關鍵時期,提升學生自救能力和應急生存能力,增強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傳統體育課程與生存教育融會貫通[6]。
2.1.3?降低游泳課安全隱患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新時期提出的教育方針。為豐富體育教育課程多樣化,我國眾多所中小學及高校都設有游泳課程,且深受學生認可和喜愛。大學生作為一個較集中的特殊群體,對于學習游泳有著獨特的優勢。
游泳運動所處環境和陸地不同,人們對于相對陌生的水域環境及運動風險了解尚淺,無論作為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格外重視游泳運動中安全隱患問題。我國多數高校的游泳課程模式較為相似,整體呈現出課程安排集中、學生人數較多,游泳基礎參差不齊、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的特點。為確保學生人身安全及游泳教學工作順利實施,開展水上救生教育能夠提高學生水中運動安全意識及良好的應變能力,在發生意外狀況時采取合理的應急措施,極大地降低游泳課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7]。
2.1.4?學生對水上救生教育的認知與需求
該研究對首都醫科大學一至四年級本科生進行了關于水上救生教育認知與需求的調查。數據結果表明,目前僅有26.58%的學生表示對水上救生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有基本的了解,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了解較少甚至聞所未聞(見圖1)。醫學是仁學,醫術是仁術,醫者是仁者,減輕患者疾苦是醫學的終極目標?!皯覊貪?、治病救人”是每一位從事醫療工作者的神圣使命[8]。醫學生作為身份較為特殊的學生群體,對于學習游泳及水上救生技術有著強烈的需求與認可。調查顯示,51.51%的學生認為水上救生教育對于一名醫學生,乃至未來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學習內容,對于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及對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見圖2)。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是每一名醫學生在踏入神圣醫學學府時刻的莊嚴誓詞。在高校教育階段,他們深知生命的價值和脆弱,因此對生命格外珍視。水上救生教育的價值一方面通過游泳課程讓學生熟練掌握游泳技能,增強身體素質;另一方面,當遇到水上突發事件時,要有及時處理、幫助自己或者他人擺脫生命危險的能力?,提升受教育主體的安全意識、加強知識技能學習意識、養成助人為樂的高貴品質[9]。
2.2?醫學院校開展水上救生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2.1?立足學生實際情況
大多數學生將在大學接受“最后一站”的系統教育。高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重要階段,更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
水上救生教育具有技能性較強的特點,更加關注于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及專業技能的學習。同時又涉及到生存內容,對學生而言,充滿了多樣性和挑戰性。游泳是首都醫科大學一年級本科生的體育必修課程之一,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掌握游泳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及科學的游泳健身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該校將游泳課程列為必修課,要求學生掌握蛙泳技術,并連續游完200?m方可得到90分成績,對培養醫術精湛、體魄強健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綜上所述,該校學生具備一定的游泳基礎與能力,基本滿足開展水上救生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條件,適宜開展水上救生教育。
2.2.2?立足師資水平
體育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方法是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首都醫科大學體育教師均接受過系統的游泳救生理論與技能培訓,并持有游泳救生員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按照教務處排課安排,每個學期教師均要承擔游泳教學及游泳救生工作,具備豐富的游泳教學經驗及理論基礎,從而也為該校開展水上救生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2.2.3?立足場地設施基礎
首都醫科大學游泳池為25?m室內泳池,分為深水區域和淺水區域。根據國家規定,游泳池設備、配套設施、泳池環境及泳池衛生等均符合要求,游泳池容量基本滿足學生課堂學習與課外鍛煉的需要。此外,為保障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該校游泳池不設對外開放,課外鍛煉也不額外收取任何費用,是普及和推廣水上救生教育的重要基礎。
2.3?醫學院校開展水上救生教育的教學策略
2.3.1?普及推廣水上救生教育
因溺水而導致的死亡事件在我國時有發生。因此,學校應向學生積極宣傳與推廣防溺水教育及水上救生知識與技能,開設系列講座交流學習、組織學生體驗水上救生實踐活動,使學生重視對溺水事件的預防意識、施救時自身安全的有效防護意識。此外,打破常規游泳課程模式,選擇性增加實用游泳和救生技能等教學內容,通過定期的實戰演練鞏固知識技能,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2.3.2?優選水上救生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根據該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選擇水上救生教育內容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游泳公共衛生和安全常識,提高學生科學運動常識和有效防護意識。同時,將水中基本自我救助技術教授于學生,應對身體不適、肌肉痙攣、意外嗆水等突發狀況發生。最后根據學生實際能力水平,合理選擇自救技術、赴救技術,以及現場急救等技術等教學內容。
衡量一個社會綜合實力的標準是急救知識的普及程度,同時也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對于一名醫學生而言,其重要影響更是不言而喻?,F場急救心肺復蘇技術是針對心跳、呼吸驟停的溺水者所采取的最基礎的生命支持,是挽救生命的重要階段,也是水上救生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學習內容。
2.3.3?制定考核評價方法
水上救生教育的考核評價方法應遵循“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綜合考量學生的原有基礎、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因素,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構建多元評價模式。技能考核方面,可靈活選擇實景演練的方式,模擬在水中發生的危急情況,讓學生親自經歷水域環境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和困難,一方面對學生的體能、情感等方面進行培養,另一方面考查學生游泳技能和救生技能的掌握程度,面對突發狀況下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和團隊合作精神。
2.3.4?完善場地基礎設施
硬件設施是開展水上救生教育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救生器材是對受傷者或溺水者施救的必備工具。開展水上救生教育應在現有基礎上添置救生圈、救生桿和救生繩等工具,模擬對清醒的、正在掙扎的溺水者采取的一種赴救技術。救生模擬假人是針對不能采用間接赴救技術的情況下采取的赴救技術,主要用于模擬入水、接近和拖帶溺水者等技術環節練習。此外,心肺復蘇假人、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教學器具用于進行現場心肺復蘇練習,是在溺水事故發生時常用的有效施救方法之一。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通過對體育師資水平、學生實際情況與需求和場館基礎設施的綜合分析,該校具備開展水上救生教育的基本條件,符合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要求。
(2)開展水上救生教育,增強學生在水域環境中的運動風險意識,學習和掌握水上自救和救援技能,具有重要的生存和社會實踐價值。
3.2?建議
通過水上救生協會或俱樂部的模式,給予水上救生愛好者相互學習的機會,促進水上救生教育在高校的廣泛傳播和開展,全面普及水上救生教育。
參考文獻
[1] 胡玉利,王立鎮.院校水上救生教育的缺失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4):93-94.
[2] 方千華,梅雪雄.國外水上救生的發展與啟示[J].體育科學研究,2005(1):46-50.
[3] 徐海亮.生存救援教育視野下的游泳救生教學資源開發[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2):106,89.
[4]章曉宇.大學生水上救生教育可行性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64-165,174.
[5] 閆旋飛.大學生生存能力教育的必要性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2):195,197.
[6] 詹偉峰.系統理論視角下高校安全教育體系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8.
[7] 于楠.簡析高校游泳教學中的安全隱患及對策[J].運動,2017(15):95-96.
[8] 張麗丹,薛紅漫,程玉才,等.對我國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科教文匯),2020(11):105-106.
[9] 賴煥春.自救與他救:福建省普通高校游泳救生能力教育研究[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40(3):91-94.
基金項目:2021首都醫科大學院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21RWJYJX01)。
作者簡介:趙雨婷(1992—),女,碩士,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
299350078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