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娟 郭均棟 張艷梅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技術的急速滲透發展,大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深刻影響著企業行業的發展,而作為互聯網行業更是首當其沖,不斷探究在大數據時代下如何進行深層次的變革。當有千年歷史的金融與數十年歷史的互聯網相遇,其化學反應與變化之大超出想象,在近十年間,貨幣基金、小額貸款、保險以及后來的FinTech,互聯網新勢力逐漸向金融行業的縱深走去,以BAT為代表的新勢力們紛紛變身金融巨頭。文章以BAT金融科技領域為例,進行了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平臺競爭研究,對當前行業所關注的領域及重點投融資方向加以論述,提供研究意義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大數據;互聯網平臺;金融科技
大數據時代,造就了數以千計大數據相關的企業和崗位,讓紛繁復雜的數據分析挖掘工作有了更多的就業從業人員,這對于大數據未來的發展之路來說,無疑是有益的。互聯網企業借助大數據的先天條件,特別是其中的BAT互聯網巨頭憑借大數據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應用,實現了更多的企業利益和價值,成為新的企業增長點。
BAT指的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團、騰訊公司。從宏觀角度上來看,百度以技術領先,掌握著互聯網用戶搜索的需求數據;阿里巴巴以服務管理領先,掌握著互聯網用戶購物交易和信用體系數據;騰訊以產品領先,掌握著互聯網用戶社交關系數據。當然在大數據時代下,并不是誰的數據更多,誰擁有的互聯網客戶更多,誰的流量更多,就能取勝,而在于誰能有效的利用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在不同的領域做出更大的價值和貢獻,所以在金融科技領域,BAT已經先后進行布局,也成為互聯網企業進一步發展云服務、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業務時不得忽視的領域。
一、大數據的概念及應用
(一)大數據的概念
大數據亦稱巨量資料,指的是通過多樣化獲取數據資源,為數據使用者提供更強的決策、洞察和信息優化的海量、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二)大數據在金融科技領域中的應用
大數據在金融科技領域中的應用非常多,在技術層面上,大數據主要包含數據采集、存儲、計算、管理、調度、分析、挖掘等技術手段,這些核心技術被廣泛應用到企業數據平臺搭建,金融科技領域。通過對大數據的運用,實現企業信息資產的采集、管理與分析,提升企業運營水平。比如,針對客戶的金融科技營銷,大數據可以針對不同的數據采集、計算、分析出客戶個性數據,加以挖掘,從而實現金融產品的柔性化營銷,個性化服務,促進業務增長;再比如反洗錢、反欺詐等風控,大數據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模型,幫助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識別用戶的各種非法行為,降低洗錢、騙保等各類風險。
二、BAT運用大數據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研究
百度的AI,阿里的云計算,騰訊的大數據,以大數據為基礎,互聯網平臺為依托,推出眾多金融衍生產品,BAT三巨頭在金融科技領域技術前沿陣地各領風騷。
(一)百度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研究
百度從誕生之日起便依靠數據技術走進大眾的視野中,能充分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對網頁的獲取、組織與分析管理,對互聯網用戶的搜索需求數據分析,從海量的數據源中獲取到精準的數據營銷、關鍵字廣告營銷等(見圖1)。
在2017年,與中信銀行合作成立了百信銀行,截至2019年11月,其累計信貸達1800多億元,累計財富規模達1400多億元,用戶規模達3000余萬;在2019年,度小滿金融與哈爾濱銀行推動戰略合作,占股30%,成為哈銀消費金融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在2020年,百度投資北京宇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后雙方預在金融云、AI、大數據等領域進行合作。
近幾年,度小滿金融已與50多家銀行開展戰略合作,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收利潤達100億元之多,對于百度來說,這都是向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擲出的一個重要棋子。其中,金融科技領域是大數據云計算的重要戰場,百度曾表示今后將啟動“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運用AI、5G、VR/AR等不同技術的組合,在應用場景、風險管理、客戶服務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數據挖掘,將不斷推動百度金融、百度錢包、百度財富等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布局。
隨著BAT互聯網巨頭在金融科技領域的不斷探索,在與傳統金融機構的不斷深入合作中,百度推出的度小滿首先突破了原先的單有數據,改而為大型金融機構提供金融產品場景化營銷方案的策略,如推出的金融大腦等,為中小型金融擊鼓提供靈活的金融產品組合方案,如大數據風控平臺、反欺詐平臺等。
總體來看,無論百度是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合作,還是與哈銀戰略合作所開辟的“新試驗田”,伴隨著百度AI技術在更多金融科技領域場景中的應用和實踐,百度的金融科技生態布局都將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也將獲得更多互聯網平臺競爭的籌碼。
(二)阿里巴巴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研究
阿里巴巴作為典型的B2B模式的代表,起初依靠著服務于中小企業,更多的促成雙方交易行為,這時阿里巴巴的技術還是薄弱的,直到推出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產品后,開始關注海量用戶數據庫,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挖掘、管理、安全性等方面,阿里逐漸過渡到大數據技術的領軍人,在技術方面取得了不小的突破(見圖2)。
在2018年,阿里巴巴入股螞蟻金服,開始進軍金融科技領域。螞蟻金服平臺為入駐雙方提供了類似于“出租”的服務模式,通過向商家提供支付、發票、營銷等服務,向金融機構提供軟件開發、云計算、數據管理等技術維護,獲取“租金”收益;2019年,阿里在醫保薄弱的環境下,繼而推出了支付寶大病互助計劃“相互寶”,從入駐數據統計來看,全國約有1億人加入了這項計劃,有30%的用戶來自于農村和縣城,有60%的用戶來自于三線及以下的城市,有10%的用戶來自于一、二線城市。面對一、二線城市的用戶瓶頸,接下來,阿里的金融布局將向三線及以下城市、縣城和農村,以便爭取更多的競爭機會。
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是在原有數據源的基礎進行數據價值的提取使用,阿里通過B2B、B2C等模式的交易中,獲得了海量的用戶“金數據”,不斷地開拓余額寶、螞蟻聚寶、芝麻信用等金融產品,金融科技布局生態更趨豐富。
總體來看,阿里始終秉承堅守技術規范、開放的產業生態環境、全面健康的發展理念,不斷向傳統行業展現更多的金融科技經驗和能力,繼續探索新的數據技術合作模式,將自己擅長的“交易”生意經,擴展到用戶“金數據”,推動金融衍生產品的合作,致力于打造開放、健康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數據生意”。
(三)騰訊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研究
騰訊自1999年成立起,就已經擁有了互聯網用戶運營的理念,從用戶使用的后臺數據來看,后臺對于每一位互聯網用戶的每一項動作都有詳細的記錄和分析,這為騰訊以后產品生產及運營的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提供了海量的數據源(見圖3)。
在2019年,騰訊以4億元投資深圳市長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和百度的運營理念相似,也是以依靠騰訊大數據的核心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智慧金融產品解決方案。當百信邁向B端,螞蟻金服相互寶深耕三線及以下城市時,騰訊則推出了保險代理平臺——微保,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目前微保已擁有了5000多萬用戶,為3000多萬用戶提供了保險服務,用戶人均保費超過千元,用戶投保復購率高達40%。
積極響應了國家的“健康中國”戰略,微保憑借與眾多的合作伙伴,推出了業內首個“抗癌全流程解決方案”,該方案針對全國人民,打通癌癥早期篩查、全面保險保障、國際二診服務和患者特藥支付解決方案四個環節,使互聯網注冊用戶享受一站式的抗癌服務,努力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十幾億人的可持續發展的醫療新模式,用實踐落實“科技向善,保險為民”。
騰訊擁有強大的社交數據,總體來看,騰訊依靠著其強大的企鵝帝國的社交數據優勢,根植于有著11億用戶體量的社交生態圈,推出了財付通、理財通、微眾銀行等金融產品,作為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重要一環,騰訊完成了社交數據的采集、運營、管理、分析和挖掘,與眾多企業的深入合作,這意味著騰訊將在更多的金融科技領域開辟更多的“無人區”,推動更多的金融科技產品生態布局。
三、結語
大數據浪潮下,智能化、數字化、云+正在加速推動互聯網的發展,每個個體、每個企業均離不開數據帝國的改造,對數據的挖掘使用越來越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必備技能,而作為互聯網龍頭的BAT,更是在眾多領域各顯神通,百度以度小滿為代表的“送水工”模式,以解決方案的模式助力銀行發展;阿里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收租”模式,通過給予交易雙方的資源需求,獲取收益;騰訊以騰訊金融為代表的“賣地”模式,把資源和技術打包一次性銷售的方式開拓金融市場。
相信在接下來的BAT大數據的競爭中,金融科技必成“終極技術之爭”。互聯網發展多年積累下來的數據,以及自身發展多年積累下來的技術與產品開發能力,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金融科技的大格局、大空間的優勢越來越顯現,可以說,金融科技對傳統產業構成了顛覆性的沖擊,其未來的發展空間是任何一個傳統的行業都不能與之相較的。也許沒有天花板的未來前景,正是互聯網大佬們看好金融科技的原因,未來在它們的助力下,一個嶄新的金融行業正蛻變而來。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順應潮流,利用巨頭們開放出來的基礎設施,找到屬于我們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劉曦子.大數據能力影響互聯網金融平臺企業競爭優勢機理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8.
[2]郭曉峰.三大運營商新戰場:與BAT爭奪大數據金礦[J].服務外包,2017(06):76-77.
[3]王彬彬,李曉燕.大數據、平臺經濟與市場競爭——構建信息時代計劃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探索[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03):84-95.
(作者單位:青島黃海學院)
290750170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