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堂基
摘要:當前在校大學生網絡兼職的現象日益突出,高校學生在獲取收入來源的同時,自身權益也面臨得不到法律有效保護、嚴重損害、維權不便等困境。文章從在校大學生網絡兼職面臨的困境出發,分析困境產生的原因,對在校大學生兼職的法律關系進行研究,明確他們屬于非全日制勞動范疇。通過對強化監管、專門立法和簡化訴訟程序等權益保護途徑的探究,切實保護大學生網絡兼職的勞動權益。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兼職;權益保護;勞動法
大學生兼職是大學生在課余進行不固定時間的勞動,進而取得有償薪酬的特定行為。通過線上崗位的展示以及線下求職信息的收集,網絡給在校大學生提供一個快捷方便的兼職就業平臺。通過互聯網給求職者和招聘人員搭建線上信息交流的平臺,網絡兼職應運而生。
當前法理和實踐對于大學生兼職行為的認定存在分歧。有學者認為大學生兼職行為屬于勞動關系,大學生兼職行為應該屬于非全日制工。也有學者認為形成勞務關系,實務中出現的法律糾紛更多的是利用民商法去解決。對大學生兼職行為屬于勞動法還是民商法調整的不同觀點,反映出當前我國對大學生兼職的相關認知存在差異,法律和實務對大學生兼職存在理解的分歧。這些現象表明,大學生的兼職權益保護能否納入到適格的法律規范當中仍存在問題。本文通過對在校大學生網絡兼職這一現象進行分析,指出存在的法律困境以及不足之處,在對這些困境和不足完善的基礎之上,進行救濟途徑的探索以便能夠更好地維護大學生權益。
一、在校大學生網絡兼職的現狀分析
(一)網絡兼職的實況
大學生在課余為了自由地支配個人時間以獲得更多的經濟來源,通過兼職獲取勞動收入以滿足開銷需求并增加自身社會經驗。網絡增加了兼職時間的靈活性以及崗位的多樣性,它也放大了兼職的不確定性,包括崗位提供不穩定,招工時間短,工作內容變動大。從已有的調查研究中可得知,在校大學生的網絡兼職種類有網絡推銷、網絡主播、游戲代練、在線翻譯、網絡設計等。
(二)立法現狀
當前我國關于大學生兼職的有關勞動法律規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和(三)》、1995年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1995《意見》)等。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并未將大學生兼職行為視為勞動關系,同時也未對大學生兼職進行規定。因此,仍然難以將大學生網絡兼職行為納入勞動法律保護。比如1995《意見》第十二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即大學生兼職不在勞動關系調整的范疇之列,不納入《勞動法》保護。
立法與時代發展的脫離使得既有法律規范不能有效地調整現有的情況。此外,不完善的最低工資標準、勞動關系定性的缺乏,以及諸如1995《意見》模糊的規定,也間接造成大學生兼職行為不在勞動法律的保護范圍之列。《人社部就促進就業、勞動維權等問題答復人民網網友》中提到,凡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從事合法社會勞動,并獲得相應報酬或者經營收入的經濟活動都是就業。大學生在實際認定當中的就業視為靈活勞動,而法律的空白和界限模糊使得其不能對大學生兼職行為進行有效調整。
二、兼職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問題表現
1. 侵權現象頻發且類型多樣
大學生網絡兼職期間遭受權益的侵害不容忽視。大學生受到侵權的類型有待遇過低、克扣工資、身體受到傷害、人格損害等,他們也會面臨工作時間無故加長、工作量陡然加大的現象。這些既是對行為自由的限制,也是對大學生權益的損害。
2. 違法中介對大學生財產的侵犯
面對心儀的兼職崗位,網絡中介機構會收取幾十到幾百元的中介費。網絡不良中介通過先付定金再去兼職等形式從中詐取中介費。待中介收到費用后就會刪除聯系方式,帶著錢財消失。中介違法收取費用是對大學生財產的不法占有和吸收,造成的結果是支付的金額因被違法中介攜款潛逃而不能得到有效返還。
3. 勞動合同難以有效簽訂
網絡兼職的大學生同用工單位簽訂的勞動協議形式有口頭協定、書面協定。但從現有調查結果來看,勞動協議簽訂的現狀不容樂觀。簽訂勞動合同協議書或者合同方面,簽訂并認真閱讀的有66人,僅占21%;簽訂但沒眼看的有18人,占5%;有簽訂意識但沒有簽過的有138人占45%;沒有這個概念的人有90人,占29%。用工單位利用網絡環境難以確定身份的特點,要么推諉不簽訂勞動協議,要么在簽訂勞動協議時約定格式條款,無效勞動合同的情形普遍存在。大學生在陷入用工單位惡意套路后便會獨自承擔無效勞動合同簽訂的不利風險。
4. 兼職工資低于地方最低標準
大學生所得工資與應發放的勞動報酬不對等,兼職工資低于地方最低標準。已有調查統計,大學生兼職月收入在200~500元的居多,同時兼職每天在4~8小時的占36.2%,月工資在200~600元。但是,2017年天津的每小時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到20.8元,各個省份最低月收入工資標準也普遍大于1200元。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大學生兼職的工資遠低于地方規定的標準。
5. 大學生維權難
大學生由于對權益受到損害的事實及勞動法相關規定的認識不足,導致在侵權損害發生時維權效率低。對于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僅有5.66%的同學表示自己很了解,近80%的人表示能夠知曉一部分,根本不了解的占到16.98%。在實際的維權過程中,大多數學生會容忍遭受的損害或者向家長吐露心聲。勞動爭議的解決有調解、仲裁、訴訟的形式,但是這些形式程序繁瑣,訴訟期限過長的特征會給在校大學生帶來維權的困難以及難以負擔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這些會降低大學生維權的主觀能動性,使得他們在遭受損害時難以主動找到合適的方法去維護權益。
(二)原因分析
1. 缺乏有力監管
勞動行政部門對大學生兼職所在的用工單位監管不到位,監督執法力量與大學生兼職問題現象多發不匹配。勞動仲裁部門因勞動法未將兼職大學生納入保護范圍而對此難以進行監管,這導致大學生權益缺少救濟并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網絡監管部門的資源有限,相關部門配套的執法力量不足、力度不夠,不完善的網絡監管體系使政府機關難以有效地對虛假網絡兼職信息進行監管。
2. 大學生維權意識薄弱
在校大學生欠缺法律基本知識是兼職權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在勞動合同簽訂時不能有效地識別出其中的端倪。同時大學生對勞動協議中的合同期限、工作時間和報酬重視不夠,很難識破對方的格式條款,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維權意識也是兼職權益受侵害的重要原因。除了缺乏對法律的認識,大學生對勞動監察部門、勞動仲裁委以及法院等職能部門不了解,導致發生勞動爭議時,大多數學生不清楚應當向哪個部門求助。向公權力機關求助的學生由于沒有必要的證據留存而難以達到部門受案、法院立案的法定標準。大學生缺乏必要的維權意識導致自身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的尷尬處境。
3. 高校教育管理不力
高校有責任維護大學生權益,但實際上高校普遍缺乏對學生網絡兼職的有效安全宣傳教育。此外,高校對大學生從事校外兼職的就業指導和困境解決不到位。勤工助學部門僅管理校內的勤工助學事項,設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處也缺乏對校外就業指導的有效解決機制。因此,在缺乏有效兼職信息的情況下,大多數有勞動意愿的大學生會選擇網絡平臺等現成渠道去尋求兼職崗位,進而間接導致了大學生網絡兼職侵權案件頻發。
三、兼職法律關系分析
(一)大學生符合勞動者資格
本文認為大學生具有獲得勞動者主體的資格條件。1995《意見》中明確規定在校大學生未被排除在勞動法主體資格之外。《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條“高等學校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參加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的規定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兼職提供了合法的依據。一般勞動法理論認為,年齡標準、體力標準、智力標準、行為自由標準是勞動者應當符合的標準。此外,《勞動法》對勞動者的年齡要求是年滿16周歲。在校大學生已經成年,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能夠參加勞動并能以該勞動作為自己主要收入來源。在校成年大學生參與兼職獲取薪酬以作為自己生活上收入,顯然符合《勞動法》關于勞動主體資格的規定。大學生從事網絡兼職均符合理論的四項標準,大學生理應具備勞動法主體資格。
(二)兼職關系適用非全日制勞動
大學生在課余進行兼職,時間限制決定了大學生不能同用工單位建立全日制用工關系。從時間分配上看,大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的兼職更適用于非全日制用工。從《勞動保護法》和2003年出臺的《關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意見》的結合中可以看出法律和規章都沒有排斥大學生這一群體,所以大學生符合非全日制兼職的主體要求,具有成為非全日制勞動者的資格。
(三)大學生勞動權受法律保護
在兼職關系中,將處于弱勢地位的大學生納入勞動法的調整范圍,符合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原勞動部發布的《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一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二是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三是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贝髮W生從事網絡兼職,雖然未與網絡用工單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雙方實際仍然是可以構成勞動關系,受勞動法保護。
《憲法》規定了勞動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雖然1995《意見》第十二條就大學生勤工助學進行了說明,但并未否定大學生勞動者身份。勞動部意見明確的立法取向就是要保護兼職大學生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1995《意見》是規范性文件,它與上位法規定沖突時無效。結合上文論述可知,既然憲法規定我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下位法未作排除性規定即應視為對兼職大學生勞動權利的肯定,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的勞動權受法律保護。
(四)司法肯定性實踐
現有的不少司法實踐已對大學生兼職行為屬于勞動關系予以了肯定。最高院2010年第19號案例,郭懿訴江蘇益豐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勞動爭議案中載明,2007年是年滿18歲的郭懿母校規定的實習年,經雙方的一致同意,郭懿和益豐公司在2007年10月30日簽訂勞動合同。后來雙方因勞動合同履行發生爭議訴至法院,之后郭懿在2008年7月取得畢業證書。本案的爭議焦點是:雙方的勞動合同是否有效?雙方的關系是勞務關系還是勞動關系?本案中益豐公司明知在校生郭懿接受它的管理,仍然與他簽訂勞動合同并向其發放勞動報酬,勞動合同經過雙方協商一致,達成合意,是合法有效的,所以應當認定雙方之間形成勞動關系。本案是對1995《意見》的一個否定理解,它承認了兼職大學生的勞動主體身份。同時,在讀大學生依法討薪案也就類似道理進行了司法釋明。
應屆畢業生小劉在2010年1月被招聘為恒紫金公司的投資顧問。后來小劉因恒紫金公司拖欠工資不付而離開公司。小劉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申請雙方存在勞動關系的事實被駁回,而后小劉訴至法院。該案的爭議焦點在于:小劉是否屬于適格勞動主體?小劉的行為屬于實習還是就業?法院經審理認為,小劉符合法定就業年齡,具有勞動能力,是適格的勞動主體,法律并沒有禁止臨畢業大學生就業的規定。雙方的勞動合同簽訂后,該公司向小劉明確了具體崗位和職責,并向其發放了工資,小劉履行勞動義務構成公司的生產經營部分。以上事實充分表明,小劉在該公司應屬于就業,屬于勞動合同法管轄的范圍,因此法院認定雙方存在事實的勞動關系。
(五)實屬勞動關系
大學生網絡兼職行為屬于勞動關系調整的范疇。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具有一定相似性,二者都是以勞動形式的提供來獲得報酬。大學生網絡兼職行為是屬于勞務關系還是勞動關系,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存在隸屬關系。存在隸屬關系是認定兼職行為屬于勞動關系的關鍵。實際的網絡兼職過程中,用工單位在平臺發放任務給兼職學生,學生在規定工作范圍按照要求完成任務后向用工單位領取薪酬,這一工作流程也間接證明雙方之間存在著支配與被支配的隸屬關系。
四、權益保護的途徑探索
(一)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大學生在面對網絡兼職當中的風險時首先應當通過有效渠道掌握用工單位的真實信息。在勞動關系確定的過程中,大學生一定要力爭同用工單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避免口頭勞動協議以及無效勞動合同協議的簽訂。此外,大學生也應學習勞動期限、工作時間和勞動報酬等勞動法律知識,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要做好證據留存,避免輕信虛假廣告。
(二)強化校園管理以及宣傳教育
校園管理單位應當及時調查統計大學生的校外兼職情況,將用人單位的信息、兼職類型等情況進行備案。高校也應支持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參與維權,為學生維權提供法律援助和資金支持。高校需加大對網絡兼職的風險及其處理方式的宣傳,給在校大學生提供多種途徑去評估所做行為的正確性。高校也需嘗試為學生開設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務的咨詢平臺,并在宣傳教育中使用學生反饋的有用信息。
(三)強化監管
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對不符合注冊登記條件用人單位的監督執法力度,行政主管部門須及時建立企業黑名單制度,將用人單位扣押證件、收取押金等做為評定標準。勞動監察部門也應就網絡兼職用工單位問題進行監察,可以展開對中介機構和用人單位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對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進行罰款或警告等處罰。
(四)推動兼職立法
先前頒布的勞動法及司法解釋已經滯后于現實社會發展,建議立法須吸收司法實踐的有益經驗,同時勞動法律須重新對兼職等新型工作形式進行規定。司法機關需及時出臺認定兼職行為的司法解釋,減少問題解決對規范性文件的依賴,避免重復立法規范的覆蓋,給兼職行為提供強制性法律依據和保障。
(五)簡化程序強化責任
勞動爭議的解決可以仿照民事訴訟的簡易程序,通過優化其中的程序,減少環節設立,進而縮短糾紛的解決進程。也可以在小額訴訟上完善制度,降低勞動爭議最低立案標準,借鑒國外經驗,設立專門的勞動法院或者設立勞動審判庭?!蹲罡咴宏P于審理勞動爭議案的規定》第三條規定了用人單位舉證責任。也主張在網絡兼職糾紛中,強化對用人單位的舉證責任或者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來限制用人單位的瑕疵行為。面對雙方不對等的地位,程序法應加強用工單位舉證責任,同時強化對勞動者的保護。中國法院網《關于民事訴訟法適應勞動訴訟的若干立法建議》中強調說明勞動爭議案件應該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舉證責任的規定須從有利于保護大學生角度出發,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去相信程序正義,從而彌補實體當中對兼職保護缺乏的空白。
(六)設立專門部門或窗口
從職能空白以及人民群眾日益突出的需要出發來設立必要的機構。筆者認為這一機構可以附屬于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之下,專門用來彌補兼職受到損害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的空白。國家須制定專門條例,強化服務職能,給大學生以及其他從事兼職的群體普及法律知識和提供法律咨詢并結合上訪需要來聯系法律援助,強化勞動者權益的職能保護。
五、結語
大學生網絡兼職已經成為新的工作形式,兼職雖然具有工作上的優越性,但也不能忽視兼職背后的問題。勞動法應當順應時代發展調整新的變化關系,通過對現有立法的完善以及市場監管的強化,建立大學生兼職的系統規范體系,保護在校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他們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的同時也會為我國應用型人才建設和人才強國戰略助力發展,從而推進我國法治建設能力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羅紹林.大學生兼職中的法律關系及權益保障[J].人民論壇,2012(27):74-75.
[2]何雅麗.大學生實習法律問題的民商法思考[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1.
[3]張愷文,王苗苗,張鏑.大學生網絡兼職風險的法律防范[J].經濟師,2020(09):71-72.
[4]薛舒,趙銀汾,陶蕾,項卓琛.浙江大學生網絡兼職現狀調查與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12):290-292.
[5]史黎,季佳彬,劉展展,李艷雙.在校大學生兼職的救濟措施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4(13):170-171.
[6]姚遠.大學生兼職行為特征研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4(01):108-112.
[7]張祖慶,李鐵梅.大學生兼職期間權益法律保障探析——以陜西大學生兼職調查報告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04):100-103.
[8]張曉婷,傅巧琳,祁鄭浩,倪安仁.大學生兼職權益保障的研究——以網絡兼職為視角[J].法制博覽,2017(14):46-47.
[9]馮彥君.勞動法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10]蔡唯達,劉軻秋芷,肖丹.以非全日制用工保護大學生兼職權益的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8(34):50-51.
[11]蕭蕭.在讀大學生依法討薪案[J].工會博覽(社會版),2009(12):22.
[12]梁平,陳奎.大學生就業困境及法律保障問題研究——以《勞動合同法》制定為視角[J].河北法學,2007(08):59-63.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
375850118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