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梅
“立德樹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及實踐策略
馬春梅
(甘肅省臨夏市東關小學,甘肅臨夏731100)
“立德樹人”的教學觀念在素質教育中被廣泛推崇,倡導教師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不僅要傳授書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此幫助學生構建健全的人格,提升自身修養。本文以小學語文為例,展開了在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的實踐探析,并對此提出了策略。
立德樹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品質,可以將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深入挖掘且合理運用,對于小學生樹立良好思想觀念有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足,對于含有深奧德育含義的內容還不能深刻理解,而運用“立德樹人”的教學方式,促使教師成為學生模仿的榜樣,同時也能帶動學生對內在含義的體驗,從而使其在吸收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良好的思想意識,進而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就是要借助課本中的信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這不是一項理論教育任務,必須以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情感為前提。也就是說,過去突出知識、強調理論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用,需要教師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性體驗,將他們感性的一面激發出來,對文本中的內容產生深刻認識,以情感教育為基礎,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思想、品質,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在學習一篇課文時,即便教師說得再多,也無法代替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為了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及思想與文章作者達到一致,教師必須讓學生多聽、多說、多感受,將他們完全置于課堂中最中心的主體位置上,絕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強加給學生,否則最終看似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實則學生并沒有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語文教學如同過眼云煙,實效性不高,素質教育性不強。
如果說純理論式的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情感,那么加入了實踐的教學一定能夠達到更絕妙的效果。評價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素質必定是通過其實踐行為評判的。在教育中,教師更要善于組織實踐性活動,突破口頭教育的局限性,促進學生行知統一,這才是“立德樹人”教育最終追求的目標。
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最主要的材料,但卻并不是唯一的材料。很多教師都陷入了這樣的誤區之中,為了快速完成教學任務,永遠讓學生手捧課本,所講內容完全局限于課本之中,這未免過于局限了學生的眼光,同時也令德育教育的效果無法擴大化。其實,以教材為中心,適當延伸一些課外材料是十分必要的,這往往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度,還能夠增強品德素質教育的效果。
把握住上述幾個要點,對強化語文教育的育人作用具有極高的價值。
語文教材的編排,有很多內容都是出自對學生思想道德培養的目的,因此有很多課文都蘊涵著深厚的情感部分,這就需要教師教學中對此部分進行挖掘,并合理運用到課堂上。翻開語文課本會發現,有諸多課文的內容都非常富有情感,教師的任務就是利用情感的滲透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能夠體會其中的內在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的素養。
例如,在統編版《朱德的扁擔》這一課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感朗讀帶領學生展開文章的研讀,深入體驗到朱德不畏艱難險阻、艱苦奮斗的精神。了解到為了讓戰士們能夠有飯吃、吃飽飯,身為軍長的他不怕道路曲折,堅持為大家挑糧食的故事。通過對課文的深入了解而切身體會到朱德同志舍自身為大家的高尚品德,并引導學生領悟其中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課文中的情境,使得學生更直觀感受到當下艱苦環境中朱德同志依然樂于助人的高尚行為,從而觸動他們的心理,產生敬佩的情感??傊?,在貫徹“立德樹人”的教學觀念中,教師要善于發現課文中的德育內容,并將其充分展現給學生,加強其切身體驗的效果,從而實現樹立優良品德的目標。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大多課文都有朗讀的要求,只有通過朗讀才能體會到課文中的含義,從而加深印象。朗讀教學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語文課文來看,有很多內容都是讀起來很順口,只要對其進行朗讀就能夠不斷加強理解,以此可見在朗讀中也能實現與文章情感的溝通,而深入到個人思想中。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重朗讀部分的教學,并增強其與情感的融合,通過含有情感性地循環朗讀帶動學生對課文中的情感體驗,以此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
例如,在五年級中《少年中國說》的學習中,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課文朗讀,并要飽含情感地重復朗讀,借此引導學生體味文章中的情感,加強他們對課文主題思想的熏陶。該課文講述了作為少年身上應有的擔當,抒發了愛國情懷。通過反復朗讀,使得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轉換為樹立自身正向思想的能量,利于其形成健康的觀念與品格。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指引學生要學會獨立朗讀的習慣,并事先對文中重點進行整理,從而在學習中加強對此部分的理解,進行多遍閱讀,能夠更好地吸收課文傳達的情感。教師將朗讀教學的作用充分發揮,也是對語文學習的有效幫助,同時還能產生強烈的正能量,進而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如在教學《刷子李》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該篇文章內容,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段朗讀,對文章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教師可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認為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情感?自己是對文章怎么理解的?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記憶文章內容,學生通過了解文章主角的個性品德,逐漸地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
寫作同樣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且具備著對學生情感抒發和知識積累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立德樹人”的教學實施中,教師不可忽視對寫作教學的利用,從而實現對學生情感上的引導,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F今,學生的生活方式日益充實,且情感也越來越豐富。對此,在寫作中,教師要利用他們豐富的內容情感引導其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
例如,在習作《讓生活更美好》中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當下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使其積極發揮想象對日后的發展進行展望,以此抒發自己的美好愿望。在寫作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學生貼近生活反映日常中的現象,并將其添加到寫作之中。在完成寫作之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主題判斷他們的內心,若有思想偏差,便能夠及時幫助他們,并要給出積極的認可和鼓勵,以此為其樹立正確的觀念和思想。通過寫作,讓學生觀察生活,并形成自己的看法與判斷,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繼而構建正向的道德思想。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看圖寫作活動,組織學生對漫畫中的生活情景進行寫作。漫畫中的情景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如第一張漫畫是一個學生站在一個到處是垃圾的空間環境中,第二張漫畫是學生依然站在同樣的空間環境當中,但是地上沒有垃圾,非常干凈。漫畫中只是使用情景進行了表述,并沒有配文字,這就需要學生通過漫畫理解畫家想要表達的意思。給學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進行寫作,能夠讓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更能保證寫作效果。學生起的標題有“絕不讓垃圾污染我們的環境”“你出力、我出力,大家一起建立美好家園”等,然后針對環境保護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巧妙設計寫作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寫作學習欲望,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文教學應該打破呆板的形式、沉悶的氛圍,增強靈動性。做好“立德樹人”的工作,光憑借一張嘴是無法實現的,學生必須親自參與進去,獲得真實且深刻的體驗。教師應當結合課本中的部分內容,抓住時機,組織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德育在實踐中出真知,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深刻收獲。
例如,在學習了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燕子》《荷花》《昆蟲備忘錄》等內容后,學生們已經在作者的帶領下感受到了動植物世界的美妙。為了進一步激發他們對自然的喜愛之情,產生愛護動植物的意識,教師應當趁熱打鐵地組織一次課外實踐活動。教師可以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參與到其中。比如,和學生們一同到校外考察,看一看學校周邊綠化帶中的小草是否有人踐踏、花壇中是否有人亂扔垃圾,并用相機拍攝下微觀視角下的動植物?;匦:髮懸黄顒訄蟾?,針對植物被破壞、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自然的喜愛之情更加深刻,從學習課文時產生的喜愛之情轉化為了想要保護動植物的迫切之情,這就是情感體驗深化的過程。最終撰寫活動報告也鍛煉了他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一舉多得。筆者相信這樣的教學活動對提升語文課程效益以及學生的德育品質發展都是更具作用的。教師也可以將“立德樹人”理念和各種活動相結合,如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教育當中。首先,教師可以設置誦讀活動。并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早晨、中午、放學前讀一些經典文章內容。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素質。也可以開展讀報活動,通過讀報活動能夠讓學生了解社會民生熱點事件,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存在的意義。還可以組織討論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討論活動當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意識。所以,教師可以將“立德樹人”話題作為討論活動主題,如“哪些行為缺乏社會公德”“哪些行為屬于維護社會公德”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表達一下自己對社會公德的想法,學生能夠想象生活中一些比較常見的例子。這樣更利于學生深刻地掌握知識內容,不僅僅是掌握理論知識,更是在實際生活中對理論知識進行了驗證。
課內閱讀應當與課外閱讀相結合,這也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教師可以適當地為學生搜集一些課外讀物、材料,特別是在學習一些節選于某些名著作品中的片段性文章時,學生的情感往往剛剛被調動起來就戛然而止。這種時候教師抓住時機,引入課外材料,可幫助學生輔助理解課文內容,還能使他們的感悟更深刻,德育教育的效果更明顯。
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時,沒有了解過三國史的學生對于其中的人物十分陌生,不知道故事的來龍去脈。教師可以為他們推薦《三國演義》,還可以在課堂上以講故事的方式向他們說一說劉備作為諸葛亮的主公,以“賢德”和“義氣”著稱,抓住這一點滲透德育。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過程中可以將閱讀情感作為前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如,閱讀親情系列的書時,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瘋娘》?!澳笎邸边@個主題是很容易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會流下淚水。教師給學生布置的讀后感寫作中,學生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感情,寫作非常有質量。寫作中學生們描述了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付出,本來有些學生比較討厭母親的一些管束行為和嘮叨,通過這次閱讀感覺非常親切,也讓學生們逐漸懂得了母親的愛和付出,逐漸地也懂事了。可以說,寫作中描述了自己對母親的那種愛和感激。所以,教師想要有效開展課外閱讀,應該選擇合理的情感切入點,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更培養了學生的思想品德。
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中,愛國主義教育十分關鍵。在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有些內容是與愛國主義教育有關的。所以,教師想要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應該將愛國主義思想和語文課程教學相結合。將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全面貫徹,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和個性品德。一些課程內容中包括了很多愛國英雄,這些英雄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有很多感人的事跡,這些英雄事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應該以文章中的英雄人物為切入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其中的精神思想,樹立偉大復興的理想,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目的。教師也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將英雄故事等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以小組方式進行探討,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內容,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綜上所述,將“立德樹人”落實于語文課堂中,能夠有效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也順應了新課改的需求。對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將“立德樹人”與課堂教學科學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并將其有效運用在課堂之中,從而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1] 劉文軍.立德樹人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20(5).
[2] 劉東意.立德樹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探究[J].神州(上旬刊),2020(012):172.
[3] 黃巧玫.小學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滲透[J].新一代:理論版,2020(7):41-41.
[4] 李國林.新時期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分析[J].科技資訊,2020,18(28):152-154.
[5] 茍淑云.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科技資訊,2020,18(28):246-248.
[6] 溫彥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278.
[7] 陳梅芳.淺析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J].花炮科技與市場,2020(03):238.
[8] 田玲.淺談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教師教育論壇,2020,33(08):87.
G424.21
A
1002-7661(2022)10-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