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馨
進入小學第三學段,學生對文本的把握已經從詞句、語段,逐步邁向全篇,這就需要將思維的關注力聚焦在結構設置、表達順序、詳略安排等整體性構思上。2011版新課標指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苯y編版教材六下第一單元,就針對文本詳略的安排,設置了這樣的語文要素:“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習作時,抓住重點,寫出特點?!边@是對“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圍繞中心意思表達”等語文要素的進一步拓展與延伸。下面筆者就以這個單元中《北京的春節》一文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從學生的認知接受規律來看,要想將主次分明的表達方法落實于自身的寫作實踐,就必須在閱讀中把握本質、理清內涵、解構內在的表達密碼。對于一篇具體的課文而言,首先就要分清哪些內容是詳寫的主要部分,哪些內容是略寫的次要部分。
以老舍先生這篇《北京的春節》為例,很多教師習慣于將文字多少、篇幅長短作為標準來辨析主次和詳略,這樣確實能夠獲取相同的結果,但學生的思維歷練過程卻完全喪失了。這種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劃分策略,無益于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為此,教師需要激活學生的內在思維和認知體驗,將觸角伸向文本的深處。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以時間為線索,將老北京春節前后的各種民俗風情娓娓道來,教師可以點撥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時間點為軸線,先整體把握課文分別介紹了哪些節日的習俗,并借助于時間軸線圖、分類化表格等方式,將時間節點、文本信息,以提煉的方式呈現。此時,學生通過閱讀,將文本轉化成為可視化的圖表資源,使得原本長長的課文,在高度濃縮下,以整體板塊的方式貯存在學生的意識之中。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聯系自我深入思考:如果我來寫這篇文章,面對眼前的這些素材,我會選擇哪些內容作為詳寫內容,又會對哪些部分進行略寫呢?此時,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紛紛選擇相對重要的節日,比如臘八、除夕、大年初一、初五、元宵……當學生再次帶著自己的思考走進課文,結合圖片回歸課文,從篇幅和字數等維度展開聯系和對比時,就會發現其實作者老舍在創作構思上,與我們的選擇有很多共同之處。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沒有停留在用字數和篇幅衡量、辨別詳略的物理性認知層面,更沒有直接告知和灌輸,而是讓學生的思維穿越文本表層信息的樊籬,經歷了對文本素材和結構的認知解構。首先,緊扣作品層次的劃分點,提領而頓,整體把握和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基本層次和結構;其次,聯系自我,給學生一次揣摩作者構思的契機,在深度閱讀中對比差異,獲取真知。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不僅是汲取信息的資源接受者,更為重要的是以積極建構的姿態,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明晰了作者詳略、主次的構思設置。
古語有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痹趯W生了解課文內容、把握結構層次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將學生的思維朝前再推進一步,借助文本的內容,與作者展開深入對話,揣摩其構思用意,以明晰如此設置的真實用意。
以教學“元旦”(即正月初一)為例,教師可以設置以下不同層次的對話。
其一,與文本信息對話。重點指導學生提煉、圈畫作者描寫的內容,主要包括“街上擠滿了人”“全城都休息”“相互拜年”“舉辦廟會”“小販賣東西”“逛廟會”“賽馬”,并借助于想象感受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熱鬧、喜慶、祥和的美好氛圍。
其二,與自己對話。正所謂“知人先由己”,洞察他人,應該從聯系自我入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你的家鄉過春節有著哪些風俗?又是怎么過的?哪些與老舍筆下的春節相同,又有哪些不同之處?這一維度的對話,看似閑庭信步,對于把握文本的主次和詳略關聯不大,事實并非如此。只有擁有更為廣泛而充足的可選資源,學生才能理性地做出判斷,交流自己家鄉過春節的風俗和場景,從而以己之心,揣摩作者之意,為后續洞察作者的設置用意奠定基礎。
其三,與整體對話。辨析課文的結構設置、揣摩作者的設置用意,絕不是唯一維度的單向過程,而需要綜合、重組、統整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描寫“元旦”部分的內容,與課文其他部分相比并深入思考:與其他時間相比,為什么作者會重點描寫“元旦”呢?借以認識到,課文的題目是“北京的春節”,作為新春的第一天,理應是描寫的重中之重,讓學生感受到詳略、主次的設定與劃分,主要受表達中心所影響。
其四,與生活對話。教學至此,學生已經對詳略安排有了一定的認知,但對于真正把握主次劃分,尚缺一步,正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鑒于此,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經歷:比如同樣是放學回家之后,與父母交流,但不同的情況,交流的重要內容會一樣嗎?當你參加活動拿了大獎后,你與父母交流的重點會是什么?當你被老師批評了后,你又會把什么作為重點與父母交流呢?經歷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就可以順勢用生活的體悟和經歷,與所學習的課文進行統整,從而進一步夯實“表達內容的詳略與主次,都與表達中心”密切相關的觀點。
緊扣表達中心,選擇素材、謀篇布局,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甚至已經成為學生閱讀和表達時的口頭禪,但要真正融入學生的意識之中,并能夠真正付諸實踐運用,則需要經歷逐步融入的過程。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所設置的四個維度的對話,不僅契合了學生認知規律,層層遞進,同時伸向了學生思維所關聯的不同范疇,以集中性的力量和資料,直抵作者構思的內在思維,從而達成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效果。
經歷了上述兩個板塊的教學,學生已經對文章主次的劃分,形成了較為通透的把握,很多教師會就此鳴金收兵。事實上,閱讀和表達是語文教學的兩大核心支柱。統編版教材注重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高度融合,確定了讀寫一體化的編排理念。教師不妨將精讀課文的教學與單元后的習作要求統整起來,以讀促寫,以寫引讀。這個單元的習作要素是“習作時,抓住要點,寫出特點”,屬于典型的讀寫融合的要素。教師不能人為地割裂單元閱讀和讀寫之間的聯系,而需要遵循編者的編排邏輯,選擇精讀課文的經典片段為突破口。
語文要素除了要求學生“分清內容的主次”之外,還要求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從學情來看,學生經歷了上述兩個板塊的學習,已經能夠根據中心,合理選擇內容并確定表達的主次和詳略,但對于詳寫部分如何落實,卻還是顯得捉襟見肘。教師可以選擇課文中描寫“除夕”的語段作為范例,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探尋。首先,整體把握語段,形成初步的感性經驗,從整體上把握“熱鬧”的語段表達中心。其次,以快速提煉的方式,梳理并提煉出羅列的描寫素材:做年夜菜、穿新衣、貼對聯和年畫、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等。再次,則是統整語段,探尋描寫素材與語段主題“熱鬧”之間的聯系。比如做年夜飯時的繁忙,就是“熱鬧”;穿新衣時的興奮、貼對聯和年畫時的祥和,就是“熱鬧”最真實的反映;日夜不絕的鞭炮聲、通明的燈火,更是將除夕的“熱鬧”完全彰顯了出來。最后,課文中類似于這種表達方式的語段并不止于此,教師引導學生緊扣課文第九、第十自然段,用遷移的方式自主性學習這兩段中的寫作方法,并相機鞏固本冊第二單元中“點面結合”的表達策略;而課文第十二自然段,則借助于排比句式“有的……有的……有的……”,將動態之景和靜態之景融為一體,從不同層面展現了元宵佳節的熱鬧、祥和、喜慶。
由此,老舍先生對“主要部分”詳寫的示范和載體作用,被充分開發了出來。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千萬不能犯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不僅要聚焦某一語段,積極探尋作者蘊藏其中的寫作方法,彰顯典型片段對于提升學生“抓住重點,寫出特點”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同時需要在教學之后,將文本的關注視角從具體的語段,拉伸到整篇課文的視角,并積極與其他略寫的次要部分展開對比,從而在更加強烈的沖突中,重新回歸到作者詳寫的本質維度,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抓住重點,寫出特點”的理解和吸收。
比如老舍先生在“臘月二十三”到“除夕”之間,還用了一小段文字介紹這一段時間老北京百姓們的生活狀態,屬于這篇課文中典型的“次要部分”。教師組織學生自主閱讀這段文字,并嘗試與“主要部分”進行對比,探尋這兩個部分有著怎樣的區別。學生在閱讀中聯系對比,最終發現:“次要部分”的描寫清簡、直接。一方面,描寫的內容相對單一,比如這段時間,老舍主要介紹了“掃房”和“備貨”兩種習俗,與“主要部分”羅列的一系列的習俗相比,所展現的信息資源相對有限;另一方面,在具體介紹這些習俗時,基本采用直接介紹的方式,鮮有描述性詞語,這與“主要部分”中豐滿的細節、眾多的修飾性詞語相比,也有著明顯的區別。
關注“次要部分”的寫作方法,其價值主要在于兩點:其一,學會清簡、明了的表達,可以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性價比,讓簡者更簡,也更能凸顯“主要部分”的詳寫價值;其二,與“主要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巨大的差異認知下,凸顯、強化詳寫的表達策略,從而為單元習作落實“抓住重點,寫出特點”的語文要素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理清主次之分,洞察詳略設置,是學生基于文本篇章視角對話作者的重要范疇。教師需要緊扣教材的載體和范例效能,通盤把握精讀課文的教學價值,深化學生思維的參與度,揣摩作者的表達構思,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形成由讀到寫的遷移過渡,在讀寫一體化的視角下,助推學生語文能力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