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中學 趙亞東
網絡的存在與發展是時代進步的必然體現,同時也是對現有教育進行革新的有效手段。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傳統的線下教育模式已經逐漸突顯弊端,尤其是針對教育資源匱乏的農村中學教育,更是如此。基于此,為有效解決目前農村中學教育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必須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性優勢開展網絡道德教育,以此形成獨特的教育優勢,以便對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完善和補足,助力農村學生在正確認識網絡并應用網絡的同時,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找到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
與城市教育相比,農村中學教育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當代網絡技術普及應用的時代背景下,城市學校已經引進信息技術,在教室中組建教育設備,輔助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并有效引導學生對網絡技術樹立正確的認識。但在新時代農村教育中還沒有這樣完善的教育配置,這種情況下,對農村中學生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教育缺失。因為缺乏正確的網絡使用引導,導致中學生對網絡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網絡只是用來娛樂并消遣的地方,與學習無關,在網絡上可以盡情釋放自己,不用承擔法律責任,等等。這些思想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影響了其樹立遠大的志向。基于此,農村中學首先要重視開展網絡德育系統工程建設,以此順利開展網上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上進心,使其明確學習方向、找到奮斗的動力。總之,網絡的存在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充滿正能量,并且有正向的指導作用的。其次,網絡德育工作僅靠農村學校獨立開展,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因此必須借助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例如,相關部門可以針對農村中學網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專門的行動小組,并就網絡建設與信息傳播數據的管理給予正確、全面的指導。與此同時,為有效構建綠色健康網絡環境,社會也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大力提倡文明網絡、健康網絡。最后,農村中學作為網絡德育教育工作的第一執行單位,要重視培養專業教師,開展德育工作,為學生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使用觀與道德觀。
利用網絡優化農村中學德育模式,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農村中學實現德育模式創新的必然途徑。事情都有兩面性,網絡的運用也同樣如此,網絡作為目前開展德育活動的重要輔助手段,農村中學要將其優勢擴大化,將其不利之處縮小,但并不是將其不利掩蓋,而是指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學習,并學會判斷網絡信息的真假。網絡時代的來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將生活娛樂方式進行了較大的轉變。通過網絡,人們可以看到大千世界;運用網絡,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親人聊天。但錯誤地使用網絡,也將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與行動,不利于思想意識剛成型的中學生健康成長。為此,農村中學在運用網絡優化學校的德育模式時,要慎之又慎,綜合考慮,全面跟進。例如,網絡具有很強的交互性特點,可以將傳統的單向教育模式優化,從而變成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式的教育模式。在實際網絡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要重視問題提出的針對性,以此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性與主動性。傳統的教育模式要創新,要利用網絡的便利優勢,增加視頻、圖片以及音頻等教學內容,豐富學生視野的同時,有效強化教學效果,最終實現農村中學德育目標。此外,在農村中學中組建的網絡學習教室需要充分利用起來,不要當作教育擺設,而是真正發揮其教育作用,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如有效發揮網絡書籍的作用,幫助學生在實體書缺乏的現實情況下,開展網絡閱讀,推動學生知識與智力共同健康發展。
網絡教室是硬件資源,精通網絡教育的教師則是教育軟實力。農村中學的文化教育教師已經配備完整,可以有效開展文化課教學活動,但精通網絡德育的工作人員卻缺少,若沒有這樣的教師帶領并開展網絡教育活動,那么網絡教室的存在將成為擺設。基于此,農村中學要重視培養專業的網絡德育工作者,可以培養現有的德育教師,使其能力提升,轉變以往的教育觀念,積極學習網絡知識,并利用網絡開展德育工作。與此同時,為有效提升農村中學的師資力量儲備,農村中學還可以有目的地培養實習教師,使其成為先進的網絡教育工作人員,尤其帶領農村其他教師共同成長,掌握更多網絡專業知識,以此有效助力學科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例如,農村中學想要做好德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則要從現有的德育教師入手培訓。通常情況下,每個班級的班主任會身兼德育工作。為此,學校可以邀請專業德育網絡教育專家來校進行指導,對校內班主任進行集體培訓。同時,為使德育工作有效開展并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學校也要重視外派教師到先進的學校進行學習。
網絡有利有弊,主要看使用人的思想是否成熟,對自身是否具有較強的約束力。觀察農村中學生可以發現,其自我約束力并不強,同時因為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識,在進入網絡中瀏覽時,會忘記時間,忘記道德約束,并容易受到網絡中各種言論的影響而產生“隨大流”的想法。也就是說,網絡中有人發表不正當言論與詆毀言論時,中學生會盲目跟從,而產生這樣行為的主要原因則是,學生認為“挺好玩的”“沒什么大不了的,就是隨便說說,不影響什么。”學生的這種淺表意識以及不負責的態度,對其自身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基于此,農村中學構建網絡校園后,在重視加強網絡管理的同時,也要將德育網絡教育工作順利推行、開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例如,在農村學校構建校園網絡后,要對網絡進行有效加密,對一些不良網站進行抵御。這樣當學生想要登錄一些不健康網站時,可以受到系統提示,告知這種行為存在危險。而在學生進行網站登錄時,其計算機可以被后臺監測到,這時教師可以根據系統報備的數據信息進行有效跟蹤和管理。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其對外界事物都充滿好奇,對網絡世界中的各種信息都有較強的探究心理,尤其是網絡游戲、網絡虛擬攻擊游戲等,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強。這些內容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想,使其將網絡虛擬中的行為運用到現實世界中,從而加大校園暴力的發生概率。為此,學校要針對這類問題,出臺一些網絡行為規范及相應的獎勵與懲罰制度,從而有效約束并管理學生的思想與行為。
重視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讓其認識到網絡對學生學習的巨大幫助,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并杜絕學生的錯誤使用網絡行為,使其將注意力都放在學習上,樹立正確的三觀。為此,農村學校可以創設一些有意義的網絡校園活動,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使其明確網絡除了玩游戲、沖浪并瀏覽娛樂視頻外,還有其他的輔助學習功效和娛樂生活內容。例如,德育工作人員在校園網絡中創設一個文藝活動模塊,并定期發布文藝活動,鼓勵全校學生參與投票,選出優秀學生并向其頒布相應的榮譽獎狀。這樣的教育活動將會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其將學習之外的精力都投入網絡活動中,為成功付出拼搏與努力。如“即興歌唱表演”文藝活動的舉辦,參賽規則以學年為單位,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找到自己所在的學年組進行網絡報名。在取得報名資格后,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充分準備。為有效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并且不耽誤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教師要重視將參賽時間進行有效延長,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準備時間。這樣的網絡文化活動展開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與行為都受到正能量影響,接受的也是正面教育。這種時間規劃下,學生并沒有多余的時間進行網絡游戲。此外,為鼓勵全校學生都能參與到這樣的網絡文化活動中,幫助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網絡文化活動需要種類多樣,內容形式不限,并定期舉行,從而形成校園文化,為德育工作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家校共育理念的提出,使學生家長對教育的認知發生重大轉變,其不再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學生在家庭中的教育同樣重要。在家庭中,家長要做好陪伴、道德教育引導與榜樣作用。尤其是目前網絡信息技術普及應用的時代,家家都安裝了電腦,智能手機也普及應用,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網絡信息,并且家庭網絡使用的是社會網絡,并不像校園網絡那樣有諸多限制。為此,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極易受到網絡世界的誘惑,觀看不良網站,學習不良網絡用語,沉迷網絡游戲世界,分不清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造成惡劣社會影響事件。由上分析可以知道,家庭參與學生教育是多么重要與關鍵,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缺一不可,二者是互為補充、互為監督的存在。基于此,學校在開展網絡德育工作后,要與家長進行一次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就目前網絡的價值與不利影響進行充分闡述,并針對問題進行有效討論。在此溝通活動中,學校要處于主導地位,主張家長參與到學生網絡德育的守護與監督教育中,在家庭中有效約束學生上網時間,并就學生的網絡活動進行正面教育。此外,家長還需重視增加與孩子的交流時間、陪伴時間,與孩子一同學習網絡知識,并就游覽內容進行正面討論。這樣不僅能有效增進親子關系,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網絡瀏覽內容,避過不良信息。
農村中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家長并沒有陪伴在孩子身邊,而是在外務工,學生由爺爺奶奶或其他隔代長輩代為照看,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巨大的私人空間。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學生有非常多的獨立時間可以在網絡中暢游,就導致學生很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中,熬夜打游戲,上課沒有精神,甚至作業不完成,最終放棄學業。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總領導者和德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要就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入思考,扛起教育責任,不僅要將學生的學業問題抓緊落實和解決,還要重視對學生生活習慣的培養,使其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做好校內德育工作,還要做好家庭德育工作。為此,班主任要在爭取家長同意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與溝通,在班級中開設德育專題活動,以此開展具有實際意義的德育工作。例如,在以往的德育開展過程中,大部分進行的是理論德育,班主任將德育思想工作落實得很到位,與學生交流溝通,就學生具體問題進行具體溝通。但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想性,其對事物有自己的獨立看法,當其出現一定心理或身體不良行為時,其思想已經出現偏差,若班主任仍然使用傳統的德育方法,不僅不會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反感,認為教師就是危言聳聽,還是網絡中的世界更安全。基于此,班主任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通過一些班級活動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班主任。班主任也要放下教師的姿態,與學生做朋友,形成平等的溝通關系。在這樣和諧關系的基礎上,班主任再與學生溝通,將會獲得更好的溝通效果。
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德育,是基于學生一直接受正面教育而提出的教育思想。中學生正處于成人與未成年人之間,若從外表上看,中學生已經與成人無異,高高的個子,滿腹的教育知識;但若從思想發育角度上看,中學生還處于思想意識形成初期,其還沒有經過社會的磨煉,并沒有堅定的意志抵抗不良信息,更還沒有形成甄別事件真假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受到網絡上偏激語言的影響而形成畸形思維。為此,在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時,德育工作者要從正面開展教育,使其意識到什么是對的,與正確的理論相違背的都是偏激的思想。在不斷滲透教育中,學生心中會形成一套正確的是非判斷標準,從而可以對網絡中的偏激行為與思想進行快速判斷,進而不再參與到這樣無意義的網絡話題討論中,慢慢形成正確的網絡使用意識。例如,德育教師在開展理論德育時,要多向學生講解正能量故事,當使用網絡開展德育工作時,則要將正面宣傳語展示在網絡宣傳頁面上,以此為學生營造正能量的德育環境,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
綜上所述,新時代農村中學網絡道德教育的順利開展,需要學校重視開展網絡德育系統工程,并充分將網絡教育的優勢發揮出來,以此優化傳統的學校德育模式,構建網絡綠色通道,開發綠色網絡環境。與此同時,學校要重視培養專業的網絡德育工作者,并對學生做好正確的引導工作,使其樹立正確的網絡使用觀、價值觀與人生觀。班主任作為班級的德育工作實施者,要明確自身的德育責任,與學生家長主動、有效溝通,對學生進行全面、正面的積極德育健康教育,助力其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