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華亭市東華鎮學區 王軍祎
當前“課程思政”和“思政教育”已經成為各階段教學機構教育內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思政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語文教學課堂,是近年來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內容。小學階段作為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思政教育在整個思政教育體系中承擔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時代青年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學校教育作為教育的主陣地,不僅要完成自然學科的教學,還應該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課程思政教學作為培養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目前仍面臨不同程度的困境,本文主要討論了有關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學有機融合的意義、困境以及教改方式。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將思政啟蒙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十分重要,語文教師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在課堂教育中,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精神、思想品德教育及社會政治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思政品質。小學時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萌發的時期,是理想信念培育的關鍵時期。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培養學生思政學科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落實立德樹人育人理念,小學語文教育承擔著極大的責任,也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小學語文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隨著信息時代與人類生活的有機結合,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五花八門,信息溝通的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再加上全球化,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學生難免會通過一些渠道了解到來自多元文化、多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沖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寶貴、璀璨的歷史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認同感。
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悠久的漢語言文字作為文化滲透載體,在語文生詞教育過程中,一邊補充漢字讀音書寫知識,一邊拓展課外漢語言文化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神話傳說到甲骨文、金書、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文字傳承演變,漢字是世界上一直在演變傳承創新的文字形式之一。漢語言文化的魅力和人類智慧結晶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民族語言的自信理應讓學生感同身受,增強其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讓漢語言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
古詩詞、古文言文教學作為小學語文課本知識中的重要內容,理應被得到重視和開發,教師不必囿于傳統的古詩詞、文言文教學方式,可以利用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特點,通過課前布置的趣味性探究活動。例如,在學習《靜夜思》《詠鵝》等古詩詞時,可以提前布置課前預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各種信息獲取渠道,了解關于詩詞背后的典故、詩人的生平,并整理在筆記本上,課堂上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更多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課外知識。教師也可以通過教授一些關于二十四氣節、傳統節日的詩歌內容,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代詩歌語言的魅力,借此方式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的來由和其寄托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故事,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象征,是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力量,是推動中國社會不斷發展的活力源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內核,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理應學習、發揚的優秀民族品質。而學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后備軍、新生力量、后起之秀,更應接受這份崇高的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內容理應貫穿小、初、高三個學習階段的學習內容,小學語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負責人,更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度,有意識地將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內容融入有關語文課堂教學過程。
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青山處處埋忠骨》《七律·長征》等愛國主義故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播放一些有關文章內容的視頻素材,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中更為直觀地感受到革命烈士當年所處的惡劣環境,讓學生感受到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是用革命先烈的生命換來的,深化民族英雄主義教育,深入人民作為歷史創造者的本質,讓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堅定愛國主義信念,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語文教學課堂為國家紅軍革命歷史的傳承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學生在感受紅色文化、紅色革命故事、紅色精神的過程中,繼承革命先輩為大家的無私革命精神,樹立保家衛國、堅定為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理想信念。
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理解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從根本上突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平臺,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多媒體課堂。主動融入大數據發展的潮流,借助智能信息技術的發展創新語文的教學方式,豐富語文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為思政教育的開展創造空間。教師可以在學校的幫助下,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錄制上傳有關思想品德教育的網絡課程,推出網絡在線教學的網站,創辦“云課堂”,豐富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性,線上、線下雙線為學校語文課程思政的滲透和發展做貢獻。利用多媒體教學,尋找網絡思政教學資源。
例如,在語文課堂中不僅可以講授傳統的課本思政,也可以為學生播放《時間的答卷》《敢叫日月換新天》等思政類節目,新穎的思政教學模式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學生能提高專注度,認真觀看視頻的同時,既漲了見識,也成功實現了有關語文和課程思政的融合滲透發展,深刻理解其中蘊涵的思政教育,不斷提高思政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滲透程度,實現語文素養和思政教育的共同提升。
新形勢新背景下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育是培養有專業、有道德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新課改的重要路徑。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堅持的工作,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拓寬思政滲透的空間;需要學校為語文教師提供寬闊的平臺,創新教師考核的內容和方式,提高思政教育在考核中的比例,為教師開展思政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提供充足的空間。
語文是除思政教育以外的主要思政教育戰場,語文教師又是教學課程的第一負責人,優化教師隊伍的質量是落實思政核心素養建設的關鍵,教師的思政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小學思政教學中思政核心素養滲透程度的高低。因此,學校、社會以及相關部門要注重提高小學語文教師隊伍的思政素養,強化教師的思政意識,使教師能在教學中起到引領作用。教師也要注重自身思想政治專業素質的進步,給予學生更多人性化的關懷,教學內容也要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計,真正落實生本教育理念,制定具有生活氣息的教育教學活動,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的整體目標;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學習,積極開發教學中與思政核心素養建設緊密融合的新路徑、新模式。另外,要充分認識到生本教育理念的真諦,在進行情境創設和材料選取時,要注重與生活的聯系,要根據學生感興趣的時政熱點和國際熱點進行選題,同時要考慮學生群體的學習基礎差異,因材施教,增加教學內容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滿足不同特點、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全面、綜合地提高學生的思政核心素養。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質,教育沒有要求一個人將來會做出多么壯烈的豐功偉績,但目標是為社會培養一個有道德、有思想、有善良品質的好學生。集天下英才而育之,立德樹人,德育為先,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度,禮儀之邦早已成了民族的精神象征,從小時候開始就會誦讀《三字經》《道德經》,孔融讓梨的故事也早已是家喻戶曉,深植在每個中國人的文化記憶里,無論是家長、學校還是社會都在教育學生做一個正義善良禮貌的人。一個人高尚道德品質的培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作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養成主要促成工具,對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的樹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在傳授語文書本知識和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敏銳捕捉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培養正直、善良、陽光的時代青年。
例如,在學習《蘆花蕩》這篇課文的時候,課文素材取自白洋淀上發生的真實故事,展現了當時農村婦女的剛柔并濟的特點,對愛情堅貞至上、家國情懷的品質體現得淋漓盡致,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那盛開的荷花一樣絢麗燦爛。通過教師講解文章內容情感,培養學生正確的感情觀、家國觀。在民族大義面前,應有“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在《將相和》課文的學習中,通過討論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的故事,傳授處事為人的方法,明白大局為重的道理,對學生的大局觀、處世觀都有很大的幫助,也很好地發揮了課程思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在梁曉聲《慈母情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為媽媽倒一杯熱水”的課外小活動,在學生與父母的互動中,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情感,讓學生感受父愛母愛的偉大,此種教育方式都是課程思政應該涉足的領域,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精神養料。通過語文課堂的教學學習,努力把學生培養成一個疼愛父母、熱愛生活、樂于助人的時代好青年。
青年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主要生力軍,應該從小就樹立遠大、堅定的理想信念,奮發向上,全面發展各項素質,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而語文教育不僅僅是其他自然學科的基礎教育,更是培養學生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目標的重要教育資源,在課程思政和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課程思政對學生人生目標的正確指引和導向,打好人生大廈的地基。
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總理的著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堅定愛國主義理念,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不管國情如何變化,不管未來會發生什么,作為學生,都應該努力學好書本內容和專業知識,培養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打好堅實的基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成為合格的共和國接班人。又如,在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教師可以同學生一起朗讀全文,在充滿情感的朗讀氛圍里,培養愛國主義情懷,樹立遠大愛國主義理想。小學作為學生人生成長的奠基階段,語文課程教學內容覆蓋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其在“課程思政”視角上既有責任,也有學科優勢,應該重視關于理想信念的價值指引工作。
活動型教學作為一種能提高學生專注度和參與度的新型教學模式,更適用于小學生群體教學過程中。小學階段為學生釋放天性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群體更熱衷于嘗試生活中的新鮮事物,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活動目的和活動任務,通過極具生活氣息的活動教學,在過程中滲透課程思政教育。結合前文提到的網絡思政教學,在學生觀看完《大國崛起》紀錄片后,可以利用當地的紅色教育基地,如烈士陵園、抗戰紀念館等,安排“向烈士陵園紀念碑獻花”“觀覽紅色抗戰歷史”等活動任務,在現實活動中感受紅色革命文化的熏陶,結合語文教材中的紅色經典課文,如《小英雄雨來》等,能提高學生對革命戰爭的認識和敬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提高小學生的整體思政教育效果。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成了新議題,思政教育是關乎學生理想信念、培養正確三觀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教學手段,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將是一項長期的教育建設工作,需要不斷在語文課堂中滲透、調整,為培養時代新青年持續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