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大河教學點 王小軍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教學開展的質量和效率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幾點教學開展策略:制定教學目標、利用思維導圖、與寫作教學結合、引入課外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習習慣、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而通過不斷優化、更新教學活動,促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得以切實保障。針對實踐教學活動開展不良的情況,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改善力度。
基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際,良好的教學開展策略對語文閱讀教學具有重要影響。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基于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教學策略,不但能有效提升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能力,也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加強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改革和完善,是保障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的關鍵條件,也是推動小學生實現能力提升的重要選擇。基于這一特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進行有效探討,從而促使學生的興趣點被切實滿足,教學開展質量得到保障。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針對閱讀教學,新課標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希望教師能按照相應的要求做好閱讀教學工作,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從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況來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一些教師僅僅將課本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沒有對其閱讀習慣及能力進行培養,沒有采用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的方式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因此無法達到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目的。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影響著實際教學效果,利用單一化的教學模式無法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同時缺少有效的引導,學生會對語文閱讀學習產生厭惡心理,影響了教學的效果,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也難以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
閱讀本來是學生情感化、個性化以及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但是受以往閱讀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往往過于強調理性分析,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向學生直接講述。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沒有自己的讀書感受和感悟。在這種閱讀教學方式下,學生仍然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體現出來。如果長時間地進行這樣的閱讀教學,學生就會對閱讀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對閱讀教學質量產生很大影響。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學生一定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才能通過不斷閱讀,提升閱讀能力。而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在學習新課文前,教師應在為學生指出閱讀重點和預習方法后,再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預習。當學生逐漸養成預習習慣后,教師就有充足的時間帶領學生進行課文品讀和賞析,讓學生在預習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其次,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他們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鼓勵他們將閱讀感受和體會記錄下來。當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了好的句子,并有了情感共鳴時,他們可以隨時將其摘抄和記錄下來。在學生學會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并養成良好的摘抄和記錄習慣時,其閱讀學習效果也會有所提升。另外,優秀的文學作品能讓人從中品味到很多東西,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從多方面進行文章的品讀和賞析。當學生能運用發散思維進行閱讀時,其閱讀能力便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活動開展流程進行科學完善,才能促使教學效果得以保障。首先,教師應從本節課課文入手,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制定一個基本的閱讀教學目標。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從閱讀技巧、生詞生字、分析能力等進行,指導教學活動有序開展。基于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進一步完善教學活動,讓教學活動能充分地為教學目標所服務,從而促使學生能更為全面地掌握語文閱讀文章。除此之外,教師在完善教學活動時,應該確保教學活動在學生不勉強的范圍內,同時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適當地延伸知識點,但是也要考慮語文課標的要求。最后,可以將教學目標具體分割為幾個小目標,有效落實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階段,從而促使教學活動開展有據可依。
例如,教師在開展《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客觀情況,明確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知識掌握、過程總結、情感價值。首先,從知識掌握的目標來說,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保持在流利且感情豐富的狀態下,同時能正確解讀生字、生詞,并將其合理運用在寫作任務中。其次,從過程總結的目標來說,學生能有效總結課文的段落中心,同時正確分析課文的核心概念。最后,從情感價值的目標來說,要求學生能明確課文想要表達的價值傾向,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進一步將其正確的價值觀念有效延伸到學生的價值觀體系。基于此,教師就可以正式開展閱讀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挑選出來,如暴、壁、曬、孵小雞、偶爾等,帶領學生進行識別并讓學生在課文中標注出來。然后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示范閱讀,讓學生了解課文情感的走向。完成基本閱讀后,教師一邊讓學生閱讀段落內容,一邊帶領學生分析段落中心內容,從而讓學生充分明確課文的中心。最后,教師提問學生:“完成課文閱讀后,你學到了什么?如果你是接受幫助的小動物之一,你想對老屋說些什么?”有的學生就會回答:“在老屋的身上我們學到了,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很重要,遇到需要幫助的人要伸出援手,并對老屋說‘謝謝你帶給小動物溫暖’。”
所謂思維導圖,指的是將課文線索以圖框的形式呈現出來,再利用箭頭和不同的顏色梳理它們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思維導圖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條理性,無需大量的文字進行注解,通過箭頭指向能讓人一目了然地清楚中心思想和相關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有效利用思維導圖,不僅能促使小學生對閱讀課文具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同時能在學生完善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起到很好的鍛煉思維的作用。小學語文課文由大量的文字構成,這對小學生來說想要實現清晰地提煉核心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基于思維導圖,小學生對語文課文的抗拒性會被極大地減輕。除此之外,教師要通過帶領學生經常性地制作思維導圖,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導圖不僅能有效運用在語文閱讀中,同時在其他科目學習中也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例如,教師在開展《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時,課文針對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幾個瞬間進行了著重描寫。在擦燃火柴溫暖的瞬間,小女孩在溫暖的火光中出現幻覺,見到了自己最愛的人和最渴望的東西,其中火爐代表了當時的寒冷、烤鵝代表了當時的饑餓、圣誕樹代表了當時的痛苦、奶奶則代表了最渴望的愛。作者以童話故事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悲慘的故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家庭情況都是一片黑暗,小女孩最終凍死在大年夜的晚上。這個故事對學生來說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但是學生對小女孩出現的幻象以及其幻象順序,所代表的內在含義并不是很清晰。從這一點出發,教師就可以有效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捋清課文發展走向。火柴貫穿課文中心,將其作為思維導圖的關鍵詞,分別羅列每次燃起火柴眼前的景象,以及其內在的含義,再根據最后兩次點燃火柴出現的奶奶點出課文結局。基于這個思維導圖,能讓小學生清晰地了解到課文中心以及延伸含義。同時,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基本的思維導圖后,可以讓學生再次進行課文閱讀,自己適當地在導圖上增加一些點,形成最適合自己的思維導圖。長此以往,小學生會形成良好的思維邏輯能力,在有效的學習基礎上,促使之后的語文閱讀學習更加高效。
小學語文開展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并非只是讓學生對教材內容實現有效的探究,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而問題就在于有時僅通過閱讀教學的開展,無法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這時就可以有效結合寫作教學,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所學到的生字、生詞、美句,即時運用到寫作中,從而促使學生對課文分析的能力實現極大的提升,同時對語言的運用也得到充分的鍛煉。
例如,教師開展《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這篇課文根據四季交替,對小興安嶺的變化做出了相應的描述,進而對其富饒的物產做出了一定的介紹。將充滿魅力的小興安嶺用生動的語言展現在學生面前,能促使學生對我國大好河山形成進一步的認識。該篇課文對詞語的運用十分講究,對風景的刻畫也栩栩如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其中優美的句子和詞語記錄下來,為之后開展寫作提供充分的素材。比如,通過對蔥蔥蘢蘢、淙淙、利劍、蒼翠等運用,促使文章的質感得到極大的提升。教師對課文中一些寫作手法的運用也要進行詳細介紹。比如,“小鹿在溪邊散步”運用擬人手法,“樹木多得像海洋”運用比喻手法。在完成對課文閱讀教學后,教師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寫作任務,以“我國的錦繡河山”為題,讓學生任意選擇我國一個地區景色進行描寫,或者是去過小興安嶺的學生,可以寫自己去小興安嶺的經歷,與課文進行對比或補充課文。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額外任務,就是在寫作中合理運用課文中出現的寫作手法,和一些優美的詞語,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語言實踐運用能力。最后,教師對學生寫作情況進行考查,對作文的評價標準可以從寫作手法、文章邏輯、優美程度、情感表達進行,從而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在課文閱讀過程中吸收營養。
隨著互聯網在教學中的普及使用,教師能引入課堂上的資源實現了極大程度的延伸,讓小學生的閱讀資源不再局限于語文教材,促使學生能接觸更多的文化知識。教材雖然是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基礎上精挑細選的閱讀資源,但是所能給予學生的還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在價值觀的完善上,小學階段引導學生建立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是非常重要的,能逐漸引導學生欣賞傳統、愛上傳統文化。基于此,課外引入的閱讀資源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通過多樣化的閱讀資源,促使學生減少對學習的排斥感。與此同時,還可以結合多樣化的語文閱讀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在閱讀活動中表現自己,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將教材中的閱讀資源與課外閱讀資源進行充分結合,讓學生在保障閱讀有效性的同時,也對文學知識實現更為深入的認識。
例如,教師在完成《猴王出世》教學后,可以為學生引入《西游記》的課外閱讀資源。《猴王出世》是《西游記》的節選,能促使課外閱讀資源引入更加順利。《西游記》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足以證明其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時小學生對神話故事具有極大的興趣,基于此,教師就可以將一些比較經典的情節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而為了充分符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教師可以將《西游記》的影視版本播放給學生,用具象化的畫面刺激學生,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想要進一步閱讀《西游記》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與教材內容“猴王出世”充分結合,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教師讓學生在課下時間閱讀《西游記》書籍,對難以理解的地方可以觀看影視作品。此外,舉辦一個“西游我知道”的競猜小游戲,讓學生從兩個角度準備,一是仔細研讀“猴王出世”,二是閱讀《西游記》其他章節。教師也會分為兩部分出題,比如,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師徒四人拜佛求經路上經歷了多少磨難?回答速度最快并且正確的學生,教師會獎勵其一朵小紅花,最后小紅花數量最多即獲得勝利,可以獎勵一本《西游記》書籍,讓其課下實現充分學習。通過良好地引入課外資源,開闊小學生的文化視野,而對傳統文化的深入閱讀,能促使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得到切實的提升。
通過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了解,在教學開展過程中,采取良好的教學策略,對保障語文閱讀教學開展有效性具有很積極的影響。結合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際,在教學中,從小學生的階段特征思考優化教學開展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應立足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際,對語文教學開展策略進行有效探討,從學生的興趣點、學習需求和其他語文類別進行切入,從而促使語文教學活動得以良好開展,滿足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面臨的問題,推動小學生實現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