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平市第一實驗小學 劉鳳華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不斷進步,愈發強調學生的綜合發展、個性發展,學生能力跟智慧的培養也成了教育的重心。對教育而言,培養“智慧型”人才已成為其發展最迫切的要求之一。但目前的語文教學,依舊過多地強調學生的應試成績,過多地使用傳統文本教學模式,這局限了學生個性的培養和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教育越來越強調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跟創新能力,但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依舊存在圍繞教師進行教學的問題。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并沒有得到貫徹落實,部分語文教師也沒有積極反思其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跟教學行為,師生在互動交流、意見反饋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缺少自主探究、表達自我的空間跟機會。在這種現狀下,研究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對應的解決措施是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的。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教學目標設定方面也表現出了一定的整合性特征。在這個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擁有更加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更加完善的應用能力,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除了關注基礎語文知識的傳授之外,還致力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當前,教學大綱已經將多種教學目標有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致力于從多角度出發,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基于新課標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要變得更加開放。在對內容進行選擇的時候,教師要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需求,將教學目標作為課程學習的中心,在這個基礎上積極向外拓展和延伸,引進更多與語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幫助學生學習多樣化的語言文化知識,對他們的能力和技巧進行有效訓練,同時開展情感教育活動,創設高效率的語文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舉措。通過這種活動,可以使課堂呈現出更加活躍和更加生動的狀態。在過去,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局限于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學過程要基于活動拓展為演一演、做一做等。這些活動與小學生的性格特征更加相符,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小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習內容組織教學活動,以此為載體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內容的準確傳達,教師要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他們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并在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除了要在課上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討論之外,還要在課下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訓練,這使教學形式變得更加靈活多樣。
目前,部分語文教師依舊將自己當成課堂的主體,在制訂教學計劃、進行教學設計時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個體差異,沒有考慮學生的真實需求,也沒有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教師要求學生必須跟上自己的教學節奏,而沒有考慮自己適應學生的學習節奏,隨學生的特點適當調整教學規劃。部分教師依舊沒有放下自己的權威架子,過分強調尊師重道,不允許學生質疑、反駁自己,這讓學生雖然獲得了知識,卻對知識不求甚解,學生被規定在某個圈子中學習,思想、思維、個性都被教師所限制,難以自由發展,并且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個別年長的語文教師有時會以長輩的口吻訓斥學生。學生之所以會學習,會遵從教師的叮囑完成學習任務,并不是因為內心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只是單純地畏懼教師,害怕被教師責罵。導致學生因為畏懼而被動地學習,而不是因為興趣而主動地探究。因此,師生關系不夠和諧融洽,成為導致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的主因之一。
現階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依舊多使用文本教學法、PPT教學模式、微課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較少使用案例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分層教學法等新型高效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不同的學生,其個性特點、學習熱情、知識基礎都也有所不同,其學習能力也有強有弱。在具體教學時,某一種死板固定的教學模式難以做到全面培養每一個學生的智力、興趣的。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是難以全面幫助學生健康成長,讓學生成為“綜合型”“智慧型”人才的。為了最大限度地照顧學生個體的差異,貫徹“以人為本”跟“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理念,就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借其豐富多樣的教學模式全方位、多層次地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各學科教學都在強調智慧課堂的構建,強調教學智慧化。啟發學生思維,打開學生智慧的關鍵就是讓學生有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機會。對此,教師必須將課堂還給學生,注重學生主體的發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不僅要為學生創造團結協作跟互動交流的機會,還要為學生創造實踐操作及獨立探究的機會,而非直接忽略過程,將答案或者知識點直接告訴學生。因此,在語構建語文智慧課堂時,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設備,整合各方面的教學力量,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辨析和判斷能力。
就掌握知識的難度和堅定性而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得知識,往往比教師直接傳授更牢固。在課堂講授語文智慧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平板設備自主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討論和研究的過程中感知、發現和掌握新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新知識。在這種情況下,知識是從學生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中獲得的,這才是真正的知識的主人。教師在實踐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需認識到現階段教育研究主張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確定和教學目標優化都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著眼于學生的當前需求,以及立足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作出綜合性的考量和分析,以學生為根本的基礎和核心對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并且以此為中心有效地強化學生的學科素養、學習能力和學科思維,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和保障。
為了落實素質教育,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權威者變成學生的引導者和同輩朋友。因此必須加強師生互動,營造開放性課堂,教師要多多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機會,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讓小學生的學習氛圍盡量和生活氛圍一樣,輕松自由。在語文教學課堂內,教師要給予學生表達自我的機會,為他們創造自由辯論的空間。教師不能憑主觀意志否定學生的觀點,無論是成績優異還是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教師都有給予他們機會,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教師要聽到學生的內心訴求,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繼而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因此,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和學生之間加強溝通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讓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學生認識學生,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做出相應的調節和優化,進一步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在教師與學生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也是教師的引導過程,以及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建構的過程。教師要引起關注和重視,通過有效的評價互動和交流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進而委婉地指出學生的不足,發揮學生的優勢和特長,讓學生建立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同時,也明確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
心理學認為,人的發展是不同的,學生是發展的個體。因此,教師有必要了解學生目前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對班級中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指導方法,這就是分層教學法。同一個班級,因為興趣不同,語文基礎也有所差異,分層教學方法可以幫助教師更透徹、全面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基礎,進而科學、合理地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并且針對不同的層次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傳授不同的教學的內容,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所成長和有所收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把握好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根據他們的能力,盡量照顧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問題和引導做出引導。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注意保護自己的學習信心,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對基礎好的學生來說,向他們提出問題應該是比較難的,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引導,集中精力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增強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
每一名學生因為其所接觸的家庭教育,使個人的成長經歷、個人的興趣偏好等存在差異,導致不同的學生在接受同樣教育后會呈現不同的特點,而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想要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讓學生得到有效的培養,促進學生更快、更好地成長,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節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一步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實現因材施教,以此為中心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和發展。
在素質教育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還要根據他們所學的知識拓展課堂,豐富他們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黃山奇石》這一節課時,作者將黃山奇石的美描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但是因為學生沒有見過黃山的石頭,因此他們的感受非常淺顯。假如,單純地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繼而感受到黃山奇石的玄妙和魅力是非常難的。因此,教師可以從網上搜集與黃山有關的圖片和視頻,并將其整合成教學視頻。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視頻看到黃山奇石的形狀、外貌、顏色,直觀地感受到黃山奇石的“怪”“玄”“奇”“險”等特征,他們的視覺、聽覺受到強烈的刺激,對黃山的認識非常深刻。課堂教學到了這里,學生對黃山奇石已經充滿了興趣,他們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接下來,教師可以順勢將學生的思緒重新拉回課堂,并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喜歡黃山嗎?你們剛剛看到的黃山奇石,課本內其實描寫得非常清晰,非常具體。接下來,就由老師帶領大家一覽黃山的風采,學習作者的表達情感的方式和寫作的技巧吧。”學生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完全進入了教師的教學節奏中。這樣的課堂教學緊湊、氛圍和諧、新鮮有趣,能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要堅持生活化教學的原則,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使語文教學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加貼近,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的成效。由于年齡比較小,很多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并不完善,在生活化教學的背景下,教師可以使用生活化的語言開展教學活動,使小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此同時,在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列舉小學生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這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昆蟲備忘錄》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小學生展示在生活當中常見的昆蟲圖片,鼓勵他們說一說這些昆蟲的特點,在這個基礎上進入課文的學習中,看一看作者筆下的各種昆蟲。在聯系實際生活的情況下,學生可以積極地進行展示與交流,能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氛圍。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可以對文章的內容產生情感共鳴,同時會產生對昆蟲探究的欲望,激發他們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語文學科本就是一門濃縮了智慧和藝術的學科,但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將語文的魅力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教師要從注重學生主體性發揮、關注學生內心情感、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分層教學方法、活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等方面構建高效語文智慧課堂,進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