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城關小學 羅紅霞
對人文素養的定義實際上并不只局限在學生的學習能力上,更多的是學生自身能力的全面發展。人文素養在當今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小學時期又是最適合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階段,所以教師就應該不斷探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策略,開闊學生視野,從而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筆者將圍繞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分析。
人文素養實際上所反映的是社會中人們良好的個人素質,以及社會的發展狀態,其中不僅涉及了人們的生活,還包含了人們對生活的想象。一個人的人文素養,可以很明顯地反映出其本身的綜合素養,培養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不僅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在一種程度上還可以在社會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另外,人文素養還展現出了一個民族的發展狀況和文明程度,這就使國家更注重對人才人文素養的培養。而且小學時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對學生以后步入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國社會不斷發展,人文素養就更顯得尤為重要,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提出也逐漸重視這一方面,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人文素養還可以幫助學生填補精神上的空缺,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從而加強民族意識。由此可見,人文素養對塑造學生人格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學習傳統知識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是最合適的方式,而從小學時期就培養人文素養,更有利于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為以后步入社會打下基礎。
語文學科蘊涵的人文知識十分充沛,但這些人文知識又分布得比較零散,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后,在教學中需要教師針對性挖掘,并作出系統性指導,將人文知識直接呈現在學生眼前。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很多教師對教材中包含的人文知識系統講解的機會不多,他們將重點放在閱讀理解方面,對人文知識重視不足,只是在教學過程中稍做介紹,這樣學生接觸的人文知識呈現出七零八落的狀態,他們的知識建構能力不強,加上教師缺少引導,使其人文觀念比較淡薄,對語文知識的認知比較淺顯,更說不上價值觀念和文化素養發展,這也導致語文學科特性及其育人價值體現不足。
語文學科可以看作是一門語言藝術,不管是語言文字、句式結構還是文章體裁都遵循特定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經過反復揣摩和研究才能準確辨析其規律和用法,進而體會語言文字之美,感受語言的魅力,這個過程應注重以體驗和品位的方式開展。但是,固定的教學任務使教師更關注教學成果,忽略了教學過程靈活開展,對學生的引導往往集中在字面意思的理解方面,相應的語言訓練也以背誦和抄寫為主,審美教育體現不足,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就會產生消極厭學心理,面對語言文字的學習應付了事,很難感知到其中的美學元素和人文價值。
小學生的依賴心理普遍較強,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特別依賴身邊的人,這也很容易導致他們從小就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對語文課程來講,很多學生都依賴語文教師,依賴標準答案,大部分學生都不會獨立學習,甚至不愿意獨立學習,面對語文知識難以獨立思考,學生被動學習,獨立思考能力不強,不考慮其中對錯,面對學習任務死記硬背,倘若教師沒有提高重視就會加劇其依賴心理,使其對語言文字的領悟能力受到嚴重影響,直接影響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語文知識對其精神影響有限,這也成為影響學生人文素養提高的關鍵因素之一。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理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需要廣大教師共同探討相應的解決措施。具體問題如下:其一,教師的教學理念過于陳舊,難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進行科學合理的創新與突破,課堂中只懂得有關文字的培養與訓練,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二,教師在講解教材的過程中沒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與主旨,進而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制定教學策略,確保教育工作符合素質教育的相關理念。
在我國當前的教育背景下,人文素養的培養工作具體可分為兩大部分,其一是人文知識的培養;其二是人文精神的養成與提升。在人文知識的培養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推薦有價值的文史哲學資料,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他們的眼界。人文精神養成工作的側重點是中華五千年光輝歷史中優秀的多元文化,如生命的價值、文化的主體精華、人間的具體真情等諸多方面。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充分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審美能力及人格素養的培養工作,確保班級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時期的語文教材,多與實際生活相關,但其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是很多的。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人文素養培養時,教師就不應該沒有目的性地進行教導,要以教材為基礎,從教材的本身內容出發,為學生拓展知識。教師可以運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人文內涵,在閱讀相關文章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接受文化的熏陶,使學生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豪感。另外,教師也要注重自己的教學方法,多與學生溝通,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傳統文化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減少學生對語文的刻板印象,提高學習的興趣。從一門學科中獲得更多知識的基礎就是帶有興趣地學習,教師要鼓勵學生仔細閱讀語文教材,從教材中感受人文素養的內涵,這對提高人文素養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語文學科是一門語言類科目,其中涉及比較多的交流能力、積累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等多個方面。小學語文又是學生初次接受系統性教學的重要階段,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時要做到循序漸進,當每個教學環節發揮出應有作用時,再往下進行。
首先,想要學生提高語文成績,最重要的就是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來拓展自己的知識儲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積累,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其次,教師還要告知學生要合理控制自己的閱讀時間,并且要有一定的閱讀氛圍,在一個安靜的氛圍下閱讀就更容易深刻理解文章中的含義。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與教材學習相關的課外讀物,在拓展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加深對語文知識的印象,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最后,學生的個人思維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欣賞好的藝術作品和文化作品,更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在面對一些問題時可以具備通過多角度分析的能力,使自己思維得到發展,最終達到提高人文素養的目的。
教師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還要重視學生自身人格的形成。簡單來說,人文素養實際上就是學生人格的反映,其中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人文素養在某種程度上就展現了學生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對一些事情的理解,在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會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自身。語文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很大的區別,語文在小學階段不僅要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其形成更良好的核心素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實際生活的作用,可以適當地將實際生活與重要知識內容相結合,這樣就可以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使其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
社會在不斷發展,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應該不斷創新,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師還在運用以前傳統的理念教學,這就會導致課堂效率下降,學生的學習激情無法提高。所以要想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就要從教師的教學方法出發,只有教師制定更加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進行語言上和眼神上的溝通,以此來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了解程度,方便及時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另外,在課后教師也要多觀察班級內的學生,深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以及興趣取向。在備課時教師就可以做到更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法,將文章內容與人文素養內涵相結合,創新教學方式,避免出現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狀況的發生。因此,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降低學習語文的難度,還可以引導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就更容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這對以后學習難度更大的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對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小學語文課程既有實踐性特征,又有較強的理論性,教師需要根據教學計劃設計教學進度,使整個教學活動緊湊開展,這樣也容易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開展,使其無法真正體驗人文精神。因此,教師要著手改變這一現狀,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目的,在理論教學中融入相應的實踐活動,讓語文知識以靈活多樣的形態呈現在學生眼前,此時,語文課程的人文元素也會顯露出來,學生可在實踐中真切感受人文精神、人文文化。實踐活動設計須依據教學內容來確定,教師可提前剖析教學內容,針對性設計實踐活動,如情景性較強的內容可組織角色扮演;具有實踐探究價值的可組織開展實地調查活動;古詩詞內容可組織誦讀比賽;還可組織一些游戲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確定活動目標與形式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其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彰顯個性,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導。實踐活動后可組織交流分享活動,讓學生的實踐成果可視化,并能圍繞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個人實踐感悟及對實踐活動的建議深度交流,互相分享經驗與方法,讓實踐過程上升到人文精神方面,從對學生的外在影響也會深入精神層面,使其主動汲取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的提高除了“讀”與“做”兩個渠道之外,還可利用“寫”的過程進一步實現,通過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造性的表達提高學生的人文境界。因此,教師要重視文本創作教學,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構思、學會創造、主動實踐,如此才能積累素材,迸發靈感。具體來講,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文章,組織學生準確解讀文章內容、文章結構以及其中蘊涵的人文元素,篩選有價值的語句段落組織學生仿寫,從中運用已有經驗和知識,在表達中體現人文意識。同時,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環境入手,指導他們主動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抓住其特征,學習他人描述這些人、事、物的方法,結合個人理解發表對特定事物的特殊情感,學生通過這樣的創作過程可以深刻感受語文的樂趣,理解其特性和意義,以此來積累寫作經驗,學會展示人文元素。另外,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在文本創作中積極創新,做到實事求是的同時彰顯語言魅力,讓文本表述有內容、有邏輯、有情感、有創新,體現其對生活萬象的感悟,從文本中表現出詩意,學生的人文境界也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彰顯人文素養培養的深刻性。
教師可以定期組織開展朗誦活動,若條件允許,可以親自領讀或要求朗讀技巧高超的學生進行領讀。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同學們的人文素養,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文中的人文素養進行合理的挖掘,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以情感教學的方式,以情施教,培養學生對文章情感因素的發掘,以便達到學文悟道的教學目標,從根本上提升人文素養。除此之外,課外實踐人文素養作為語文課堂的合理擴展與延伸,能進一步鞏固學生的人文精神。例如,當學生在戶外遇到打掃環境的環衛工人時,可以向他們提問,怎樣可以幫助環衛工人呢?小學生便會將自己手中的垃圾主動扔到垃圾桶中,并盡力將周邊的環境打掃干凈。正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只有將心中的關切在實踐中充分地呈現出來,才可以做到人文素養深入人心。
在實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中,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結合學生自身發展情況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語文課堂的作用。并且,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該有耐心,在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培養。這樣不僅可以使其語文學科素養得到提高,還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