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云 洛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中小學教師培訓一直以來備受國家關注,體育教師培訓同樣如此。在1986年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的重要性。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一步提出健康教育作為教育階段重要的教學內容。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出: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無論從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還是從健康教育的發展,再或者是從建設教育強國等,均體現出體育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體育教師的發展則顯得至關重要。同時,農村教育又是我國教育發展當中的薄弱環節,農村特崗教師培訓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尤為關鍵[1]。培訓也是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的關鍵,通過培訓提升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學識,提升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豐富教學經驗。
本研究選取洛陽市部分鄉村學校體育教師作為調查對象,特崗體育教師基本情況包括性別、教齡、職稱、學歷、學校類別、擔任學科等方面的個人基本信息,通過調查并了解特崗體育教師基本信息,為本研究奠定相應的研究基礎。
調查洛陽農村地區特崗體育教師12 人,其中女教師有7人,占總人數的58%,男教師有5 人,占總人數的42%,特崗體育教師隊伍中女性教師比例大于男性教師比例,越來越多女性投入體育教師行列,進一步打破了體育教師均為男性的局面。教師行業一直以來備受女性關注,即便是體育專業教師,女性也越來越多,從社會現狀來看,男性從事教師行業,特別是中小學仍占比較少。調查顯示,特崗體育教師大多為年輕教師,基本工作均為4年左右,教齡相對較短,5年教齡以上相對較少,更多年輕教師投入教書育人隊伍,為教師隊伍注入新鮮血液。職稱上,特崗體育教師均為中一或中二等中級職稱,職稱相對較低,職稱評選壓力較大。學歷而言,被調查的12 名特崗體育教師,均為本科學歷,占比100%,無專科及以下,以及碩士學歷。共選取三所農村學校,一所小學,兩所初中,各學校均為4 名特崗體育教師,共計12 名。12 名特崗體育教師基本為專職體育教師,個別教師兼職語文、思想品德等課程。
通過調查特崗體育教師培訓意愿,真正了解洛陽農村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對培訓的真實想法與參與意愿,進而有效把握特崗體育教師培訓心理,為培訓的良好開展同時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相應參考。
調查的12 名特崗體育教師,有75%的特崗體育教師愿意參加培訓,其中有40%的教師非常想參加培訓,35%的教師比較想參加培訓,調查表明大部分的特崗體育教師培訓意愿強烈,他們希望通過培訓來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同時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知識內容不斷更新,若想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必須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開闊眼界[2]。同時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相對較多,小學生與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發展,進一步了解學生心理變化,同樣需要教師不斷學習,豐富理論與實踐知識,更好地教育學生,融入學生。培訓是個人發展的關鍵階段,尤其對特崗體育教師而言,較為艱苦的教學環境與條件,培訓更是激發其自身發展以及進一步投身于教育事業的主要因素。同時,經調查發現洛陽特崗體育教師對培訓意愿較為強烈。
特崗體育教師培訓動機是激發其對培訓積極性、興趣度等的關鍵因素。動機是直接推動個體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因或動力。個體的活動無論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都要受到動機的調節和支配。
調查的12 名特崗體育教師,有17%的教師培訓動機來自更新學科專業知識,33%的教師培訓動機來自提高教學技能水平,25%的教師培訓動機來自提高教學及研究能力,17%的教師培訓動機來自評職稱的硬性要求,8%的教師培訓動機來自單位要求。說明大部分特崗體育教師的培訓動機是為了自身專業水平發展的需要,希望通過培訓來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及水平,僅有小部分教師是為了評職稱及單位要求而進行的培訓。當今社會處于平穩且快速發展的時期,隨著信息化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教育”對教育行業發展的影響不斷增加[3],因此,教師應當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通過培訓豐富理論與實踐各知識層面,拓寬教學方式及方法,促進特崗體育教師進一步發展。不同的培訓動機會帶來不同的培訓效果,以自身教學成長為目的的動機,會進一步增強其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教書育人能力。
培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培訓效果。本研究主要以專家講座、案例分析、師生交流、實地考察、教學觀摩、技能學習等形式對特崗體育教師培訓形式期望進行主要調查研究。
調查的12 名特崗體育教師,專家講座的形式已不能滿足當今特崗體育教師對培訓的需求,所調查的12 名教師中,無一人選擇專家講座的培訓形式。一半以上(7 名)教師選擇了師生交流、實地考察這樣的培訓形式,由此可見,教師們更希望通過走進學生、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同時實地考察到現實中去,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另外,有近一半(5 名)的教師選擇了案例分析、教學觀摩、技能學習等的培訓形式,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了解教學過程存在的真實事件,分析真實教學情境,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通過教學觀摩的形式,學習優秀教師教學形式,學習優點,克服自身缺點。通過技能學習的形式,不斷提高特崗體育教師體育技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培訓形式越來越貼合教學實際,弱化專家式講座,走進課堂,結合課堂實際進行培訓,對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根據教師培訓形式期望的調查,結合教師實際需求進行培訓形式調整,進一步提高特崗體育教師培訓積極性。
1.培訓時長期望
調查的12 名特崗體育教師,有17%的教師期望一周時間集中培訓,33%的教師期望兩周時間周末培訓,42%的教師期望兩周時間集中培訓,8%的教師期望一個月時間脫產培訓。由調查表明,特崗體育教師培訓時長期望,更傾向于兩周的周末或集中培訓,短時間一周及長時間一個月培訓教師的期望度較低,說明特崗體育教師對培訓的期望是相對較高的,希望通過增加培訓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短期零散式培訓對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系統性的重塑與提高影響較小,同時,調查顯示教師對較為長時間集中的培訓呼聲是很高的,特崗體育教師對培訓的需求較大,認真度較高,真正地想通過培訓提升自我,為教育事業做出進一步的貢獻。集中且較為長時間的培訓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相對集中的時間進行培訓,對培訓系統整體的把握度較高,對培訓知識點、實踐性知識等有著串聯性的學習,同時較長時間的培訓,可從各個方面對教師教育教學進行系統講解,教師也能進行系統把握,對教師培訓的效果也起到積極作用,進一步激發教師培訓熱情。
2.培訓時段期望
調查的12 名特崗體育教師,有33%的教師期望培訓在寒暑假進行,42%的教師期望培訓在雙休日進行,8%的教師期望培訓在工作日進行,17%的教師期望培訓在其他節假日進行。由調查表明,特崗體育教師培訓時段的選擇,更傾向于在寒暑假、雙休日等假期內進行培訓,占比達到75%。通過假期培訓,不占用工作的情況下,更好地達到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調查顯示洛陽特崗體育教師對假期進行培訓的需求較高,既不占用正常的工作教學時間,又可進行較為系統的培訓,尤其是雙休日培訓,可以將理論與實踐進行高度結合。對雙休日培訓進行分析,教師周內上課,通過課堂總結教學優缺點以及急需改進的方面,周末通過培訓進行理論提升,周內上課根據培訓所學進行相應結合,做到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知識的最高運用要體現在實踐當中,同時實踐也是知識的高級表現形式,教育教學水平的展現與提高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求較高,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實踐體現知識是特崗體育教師進行培訓的主要目的,也是教師發展的關鍵。
調查的12 名特崗體育教師,有4 名特崗體育教師的培訓師資期望是本省高校教師,1 名特崗體育教師的培訓師資期望是外省高校教師,6 名特崗體育教師的培訓師資期望是中小學優秀教師,1 名教師選擇的是其他人員。由調查表明,特崗體育教師培訓師資期望,更傾向于優秀的中小學教師,通過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學習,更能學習到切合實際的知識內容。洛陽特崗體育教師基本為中學、小學教師,中小學階段在教學各方面的要求與形式同高校教學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調查顯示,特崗教師對培訓的師資更期望是中小學優秀教師而非高校教師。中小學優秀教師在實踐方面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對新手教師而言無疑是寶貴的知識財富,優秀教師經歷縣級、市級、省級等教學比賽,擁有大量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教學經歷,對學生思想、學習困惑等的把握是精準的,同時理論功底扎實,理論與實踐結合水平高,中小學優秀教師是特崗教師培訓中的主力軍。優秀的師資是培訓的關鍵,培訓效果是否良好,師資對其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師資可以吸引教師,提高培訓的積極性與參與度,進而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俗話稱“無規矩不成方圓”,好的規矩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如何使特崗體育教師培訓更加的專業、有效,制度的建設顯得至關重要。培訓是教師二次學習的重要保障,我國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中小學特崗體育教師培訓制度,更好地適應和符合當代特崗體育教師培訓需求[4]。第一,取消教師資格證永久制,逐漸實行五年一考核制度,未通過考核教師取消教師資格證,重新考試。考核會督促教師學習,將學習定位成自身永遠的事業,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素質,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減少因為教師資格證永久制度給教師帶來的“惰性”,不斷督促自身投入學習培訓中。第二,明確要求教師職稱評定與教師培訓相掛鉤,激發中小學特崗體育教師培訓積極性。提升培訓對教師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培訓不僅僅是一場“培訓”,而是對自身發展至關重要,同時對職稱評定相掛鉤,減少無效培訓、敷衍培訓,提升教師培訓積極性。第三,制定帶薪學期培訓制,即每位教師至少三~五年內有一次帶薪一學期進行培訓的機會,培訓期間的經費學校予以報銷,以此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培訓。長期占用休息時間段進行培訓,對教師培訓的積極性會有所降低,同時扣薪培訓,自費培訓無疑對教師培訓有所打擊,因此制定相關制度減少相關行為,可進一步提升教師對培訓的興趣。
培訓教材是特崗體育教師培訓過程中的重要載體,通過教材傳遞更多培訓信息,教材也是培訓內容較好呈現的主要形式。通過調查洛陽市孟津區農村地區部分中小學特崗體育教師,了解到培訓過程中大部分無培訓教材,僅通過講座或實踐的形式傳遞培訓內容。第一,建立專門的培訓教材編寫隊伍,其隊伍應由培訓專家、高校教師、經驗豐富的中小學優秀教師等組成,提升培訓教材的科學性。培訓教材對培訓過程及培訓后產生的影響較大,教材是教師開始培訓接收的第一項材料,是否對培訓感興趣也至關重要。第二,加強培訓教材編寫隊伍的監督,監督進一步督促培訓教材編寫隊伍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培訓教材的質量。教材編寫隊伍的選拔應制定嚴格的制度,選拔有經驗、有扎實學識的一線教師。第三,編寫培訓教材時,應征求各方意見,尤其針對中小學特崗體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深入了解特崗體育教師培訓需求,以提升培訓教材的科學性與實用性。教材內容應通過調查了解一線教師培訓需求,根據真實需求制定內容,解決一線體育教師實際問題。第四,根據培訓教材內容,跟蹤收集培訓教師教材使用意見,針對意見及時調整內容,提升培訓教材的科學性。后期調查也至關重要,對教材進行進一步的修訂與完善,不斷滿足特崗體育教師培訓需求。
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教法是中小學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同時教學教法對當今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基于此,如何提升教學教法成為中小學特崗體育教師亟待提高的重要內容[5]。針對洛陽市部分鄉村學校特崗體育教師調查顯示,以往培訓中大部分以培訓教師講為主,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教學研究相對較少,使得培訓的理論性過強,而實踐操作性相對較弱。因此,要進一步提升培訓內容教學教法的可操作性。第一,培訓中增加教學教法提問及現場解答環節,即針對教學教法進行專門的培訓設置,理論講解中培訓教師可針對疑難點進行提問,培訓者針對問題進行現場解答與實際性操作。教學教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手段,培訓提升教法是其重要內容,教法運用到實踐中提升教師水平的同時增加學生上課積極性與興趣。第二,增加小型微課,以展示教學教法為主。培訓教師參與其中,以展示各自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教法環節,培訓者可提出問題,以提高培訓教師教學教法的可操作性。參加培訓教師不僅僅是“聽眾”,更要在培訓中承擔“演講者”的角色,通過小型課讓培訓者及其他教師發現優缺點,進一步促進自身發展。
培訓大多情況下不設置考核環節,以培訓教師聽為主,長此以往教師對培訓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形成培訓即是“聽課”的固有思維,培訓的效果則大大降低[6]。提高特崗體育教師對培訓的重視度,提升培訓效果是促進培訓針對性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中小學特崗體育教師培訓應不斷完善考核方式,尤其體現其評價性。第一,采用學分制形式進行培訓考核,培訓時長、培訓階段、培訓內容等以學分制的形式進行考核,例如完成總學時培訓的設置幾學分,參與討論的設置幾學分等,以累計學分的形式進行計算,同時學分的得分總數與教師職稱評定等相掛鉤,考試也會提升參與的積極性,會進一步激發教師參與培訓的興趣。第二,培訓各環節設置評價過程,即讓培訓教師融入整個培訓環節,同時也能激勵培訓過程更加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培訓教師參加評價,針對培訓環節提出優缺點,促進中小學特崗體育教師培訓的進一步發展,評價是自我檢查及對他人檢查的重要過程,通過評價發現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解決,提升培訓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