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 楊東寧
摘要:目的 探討針刺聯合中藥、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106例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3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刺、中藥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中醫證候積分、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結果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針刺聯合中藥、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運動功能以及肢體偏癱情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中風偏癱;針刺中藥;康復訓練;治療效果
腦卒中屬中醫“中風”范疇,具有非常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偏癱是腦卒中患者的主要后遺癥。中風偏癱不僅會給患者生活以及日常工作、生命健康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同時也會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非常大的負擔。因此,臨床上對中風偏癱患者的治療主要是改善患者偏癱肢體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效的康復訓練可維持患者肌肉及關節的正常運動,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如果單純對患者采用康復訓練,治療效果比較局限。近年來中醫在不斷的發展,特別是在偏癱性疾病當中的應用也非常的理想,給中風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帶來了非常大的治療方向。經過不斷地研究發現,針刺聯合中藥、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偏癱肢體功能,促進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使患者能夠盡快回歸到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研究以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106例作為觀察對象,探討針刺聯合中藥、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患者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106例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3例。對照組男34例,女19例;年齡45~72歲,平均(60.87±5.23)歲;病程18~68 d,平均(32.65±6.42)d。實驗組男36例,女17例;年齡44~74歲,平均(61.17±5.29)歲;病程20~66 d,平均(31.89±6.51)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符合中風偏癱的相關診斷標準,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病情穩定,表現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以及語言不利等情況;臨床資料完整;能夠很好地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排除標準:意識障礙和完全失語者;伴有結核、伴有肝、腎、心臟以及血液系統等嚴重疾病者;伴有惡性腫瘤者;合并伴有全身感染性疾病者;針灸穴位有感染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接受康復訓練治療
糾正患者的不良姿勢。首先在患者處于偏癱早期時,康復治療醫師需要指導患者進行上肢的肘關節伸展運動,告知患者在運動的過程中要伸展手指,使腕關節背屈;在患者處于良肢臥位的狀態下,指導患者肩關節應該屈曲成90°,這樣患者的腕部可以保持伸直的狀態,避免損傷患者的肩關節。
指導患者進行關節的訓練。患者的病情穩定后,由康復治療醫師指導患者進行關節訓練。訓練過程中,以患者疼痛的最大耐受度以及關節的最大幅度為宜。
對患者進行語言的訓練。首先康復治療醫師需要指導患者進行規律性的呼吸,從唇舌和發音等方面對進行語言表達、認知以及理解的能力訓練。
對患者進行關節功能的康復訓練。當中風偏癱的患者處于恢復期時,康復治療醫師需要指導患者以主動運動為主,刺激患者的痛點,指導患者雙手交叉握手并且舉過頭頂,這個動作要反復多次的練習。指導患者進行聳肩的運動,在患者進行聳肩運動的過程當中,適當地對患者的三角肌和肱二頭肌等進行按摩以及按壓刺激。鼓勵患者加強主動的訓練,如進行Bobath握手訓練、上舉訓練、搭橋訓練、移動、坐起和坐立平衡訓練、床上操、起立和立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等,但是訓練的程度需要建立在患者對疼痛的耐受程度上。指導患者使用健側的肢體去輔助患側的肢體進行穿衣、進食等日常生活功能的訓練。協助患者進行坐、站以及走的訓練,主要目的是為了訓練患者的運動能力。
1.2.2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刺、中藥治療
針刺治療:主要取內關穴、人中穴、三陰交穴針灸,采取捻轉提插瀉法、重雀啄法行針;極泉穴、尺澤穴、委中穴等為輔穴,均采取提插瀉法進行行針,達到醒腦開竅、滋補肝腎以及疏通經絡的作用。對上肢偏癱的患者,可以加上肩髃穴、肩臑穴、肩貞穴、肩井穴、曲池穴、外關穴和合谷穴;對下肢偏癱患者,可以中加腰部夾脊穴、環跳穴、伏兔穴、風市穴以及足三里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和丘墟穴以及太沖等穴位;對出現手指麻木且痙攣的患者,可針刺中渚穴、后溪穴、八邪穴等穴;對出現頭痛、頭暈的偏癱患者,可加暈聽區穴、頭維穴以及太陽穴;對伴有癡呆的患者,可針刺四神聰穴、神門穴;對言語不利的患者,可針刺廉泉穴、通里穴,并點刺患者金津和玉液;對有麻痹和嗆咳的患者,可以針刺完骨穴、翳風穴、廉泉穴等穴,并點刺患者舌根;對肌膚出現麻木的患者,可在局部采用梅花針刺激患者皮膚。以上針灸每天進行1次,每次留針30 min,10 d為一個治療療程。
中藥治療:對血壓不高的中風偏癱患者,可以采用補陽還五湯進行加減治療,主要中藥方為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以及川芎、桃仁和紅花;對上肢半身不遂的患者可以加用桑枝、桂枝;下肢半身不遂的患者可以加用牛膝、杜仲,如果服用的效果并不明顯,可以再加入水蛭、虻蟲;對言語不利的患者可以加用石菖蒲、郁金、遠志;對口眼歪斜的患者可以喝牽正散;對痰多的患者可以加用天竹黃、制半夏;對偏寒的患者可以加用熟附子;對脾胃虛弱的患者可以加用黨參和白術。以上藥方均用水煎內服,每次200 ml,每天服用2次。
對血壓比較高的中風偏癱的患者可以采用鎮肝熄風湯進行加減治療,主要藥方為代赭石、生龍骨、川楝子、牛膝、菌陳、生麥芽、生牡蠣、生龜板、甘草、天冬、玄參、芍藥等。對心中比較煩熱的患者可以在此方上加用石膏、梔子清熱除煩;對痰多的患者可以加入膽南星清熱化痰;對中風后出現半身不遂和口角歪斜的患者可以加用桃仁、紅花、地龍和丹參活血通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中醫證候積分、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8.68%,高于對照組的7..5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明顯下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升高,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中風主要是因為患者腦部出現缺血和出血所引起的腦組織壞死和軟化的癥狀,但是在臨床上有大部分中風的患者在進行治療以后還會出現偏癱的情況,如果沒有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會導致患者成為永久性偏癱[1~2]。患者偏癱后生活是不能夠自理的,不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對患者生命健康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目前臨床上對中風偏癱患者的治療主要為康復訓練,通過不同階段的針對性康復訓練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在康復訓練治療的過程中配合針刺、中藥治療,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治療效果,同時進一步提高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幫助患者盡快恢復身體健康[3~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針刺聯合中藥、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運動功能以及肢體偏癱情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叢宇,韓旭,李若蒙,等.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療效及對腦血流速度的影響[J].光明中醫,2021,33(11):1605-1607.
[2]王勝男.針灸按摩配合中藥湯劑聯合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觀察[J].雙足與保健,2021,28(1):7-8.
[3]劉洋,宗濤.針灸、穴位按摩聯合康復訓練治療氣虛阻絡型腦卒中后偏癱43例[J].環球中醫藥,2017,10(2):231-234.
[4]操良松,李秀娟,何麗娟,等.醒腦開竅針法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8,34(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