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桑依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淺析
吳桑依
(昆山市花橋集善小學,江蘇昆山215300)
現如今,隨著小學教學改革深入開展,在小學階段有效地進行德育教育迎合了時代發展,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科學地在課堂中滲透德育內容,全面地進行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研究,從而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全面提高學生良好品質與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德育
筆者通過開展小學語文與德育教育融合研究,設計了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課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優化德育教育內容,全面對學生進行培養,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
我國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發展歷史悠久,德育在學科教學活動中的滲透也較早。從本質上講,語文教學活動可作為滲透德育思想的重要渠道。而依據孔子的教育主張,德育工作也與語文學科的教學同等重要。通過開展科學的語文教學活動,可讓學生逐漸總結出正確的為人和學習的道理,最終形成高尚的品質。在我國教育機制不斷優化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也需達到更高的標準。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能夠推動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承,可讓小學生從小便受到傳統文化的思想和情感熏陶。
當前從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實際效果來看,德育工作僅停留在表面。由于小學生的道德情感還未發展成熟,且無法自主對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判斷,認為德育僅是針對他人行為的評價,因此難以對提高自己行為的規范性起到輔助作用,這也導致德育工作難以實現預期的效果。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開展期間發揮的作用較關鍵,也是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重要部分。將德育內容滲透到語文學科中,不但能夠讓小學生形成規范的道德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同時還可啟發小學生建立是非觀念,以此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最后,德育工作在語文學科中的全面滲透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只有持續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觀念,才能為社會輸送更高質量的人才,達到新時期社會的發展要求。
語文學科本身的特殊性質也決定了該學科教學能夠對學生的溝通及素質進行有效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對德育內容進行合理滲透,能獲得更理想的效果。此外,從教學方式層面來講,語文教學使用的是循序漸進的教學手段,通過對學生長期的教育和引導培養其形成道德意識和觀念,這也表明語文教學內容與德育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受到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對德育教育的重視不足,難以充分體現出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從而無法順利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此外,在實施新課改前,語文教材內容對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重視不足。而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小學普遍加大了對德育工作的重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發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通過開展科學而有效的學科教學活動滲透德育思想。
素質教育雖然一直在實施當中,但在語文教學中很多學生家長和教師還是受到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將學生學習成績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忽略了對于學生道德素養的良好培養。為充分滿足學校和家長的不同需要,教師實行語文教學工作的時候,重點內容普遍都會放在講解語文理論知識方面,很少在德育教育中花費過多時間,致使影響著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繼續開展。
進行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時候,教師受到以往教育理念的影響與束縛,為讓語文教學的計劃能夠順利完成,課堂上會以教材知識點的講述作為教學的重點。也有的教師會認為,德育教育不適合在課堂上融入,更適合言傳身教,由家長、教師樹立好榜樣,再利用言行對學生加以有效引導。因為在語文課堂融入德育教育內容效果不是很明顯,還會影響到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當然這些都是表面層次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其實教師也會運用到德育手段進行教育,讓學生明白錯誤產生的根本原因,從而以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整體道德素養。
德育的意義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獲得心靈成長。第一,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從教材解讀到課堂的深入講解,基本上已經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偏差,應該說是有所脫離。比如,語文教學內容普遍意義上是傾向于聽、說、讀、寫方面,而對于課本上知識的引申相對就缺乏解讀。第二,對于語文知識而言,其最主要的特點是體現著人文性和綜合性的一門學科,所以小學語文在教育中不只是讀書寫字那樣簡單,而是幫助學生充分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一種有效手段。第三,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屬于基礎性的教學,所以教學的時候需要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語文教育的多個方面。就如同社會環境是多樣的,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要讓學生先了解生活中的不同層面。比如德育教育不能只是以積極方面去引導,也要讓學生在反面教育當中深刻明白做人的道理,從而認識到是非的真正標準,幫助學生對社會產生全新的認識。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需要把書本內容同社會生活內容建立有效連接,以達到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提供的內容涵蓋范圍較廣,所有課文均能體現出一定的道德思想性。借助典型的人物和壯麗的山川景觀體現出正向的道德思想引導,同時也會揭露社會的黑暗面,蘊含深刻的哲理。上述文章均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時期、地域的社會環境,在材料中具有較多的德育元素。同時,教材中還廣泛涉及多個層面的知識。所有的漢字和詞匯均有更深刻的意義,因此學科教師需注意帶領學生深度挖掘,掌握學科知識的本質。啟發學生從客觀層面看待和分析事物,形成全面的思想意識,為其后續參與社會的建設工作形成基礎。如在閱讀《金色的草地》等文章后,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形成各族兒童團結的意識,并對人生進行深刻的思考。或者引導學生形成勤儉、樸素的品質,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樂趣。通過上述內容的學習,學生便可形成克服困難的勇氣,從教材中吸收積極的能量,并形成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的精神品質。學科教師需注重將德育元素合理滲透到學科教學內容中,讓學生深度挖掘學科內容的思想和情感,實現較理想的德育效果。
1.字詞學習中的德育教育
掌握生詞和詞匯知識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重點內容。教師可在實施上述內容的教學期間合理滲透德育思想,這樣便可獲得較理想的德育效果。如在講解漢字“敬”時,便可列舉“尊敬”“敬奉”等詞匯,并鼓勵學生利用上述詞匯造句,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詞匯的含義:第一,表示尊敬、禮貌對待。第二,表示敬意。第三,禮貌地送出。第四,謹慎。上述含義均體現出了我國傳統的道德品質和規范禮儀,學生在學習漢字和詞匯知識時,也會同步受到文化和禮儀的影響,形成更高水平的道德品質。
2.古詩賞析中的德育教育
我國古代的詩歌言簡意賅,寓意深遠,能夠為讀者開啟豐富的想象世界。通過學習詩歌,學生能夠形成更敏感的意識,形成詩性品質。小學是記憶發展的關鍵期,在此期間開展古詩的學習,不但能夠培養學生記憶田園詩、離別詩等詩詞內容,同時還可對古詩詞形成一定興趣,規范自身的行為習慣,如珍惜時間、不能自滿、感恩父母等。學生可通過吟誦詩句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教師可運用多種手段鼓勵學生背誦詩句,不斷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性情,最終實現德育目標。
3.寫作訓練中的德育教育
教師需通過語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并使用書面語言表述,客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人了解自己的情感,學會尊重、理解和關心他人,按照既定的計劃完成系列活動內容。教師還可組織學生相互評論文章,最終教師總結。通過上述互動形式,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便可形成良好的溝通,學生持續豐富自身的道德認識,體會到不同的情感,陶冶性情,追求超越,不但實現寫作能力的提高,同時還可順利受到德育教育。
掌握知識是實現遠大理想的重要前提。因此小學在實施語文教學活動時,便需側重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廣泛閱讀文本,以此了解更廣闊的世界。通過開展課堂和課后的閱讀活動,學生能夠形成更多的知識積累,教師也需以更高的熱情帶領學生領略名山大川,探索知識的內涵,讓學生體驗到探索知識的趣味性。此后,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拓展閱讀適合的文本,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外閱讀解決困惑,與課堂學科教學形成互補,從而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
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具體閱讀水平和興趣傾向等,選擇適合的文本推薦給學生,這樣便可讓學生利用漢字和詞匯的儲備了解文本內容,并實現對文本的深化分析。如在閱讀《夏洛的網》后,學生便會被威爾伯和蜘蛛夏洛特的情感深深打動,形成更強烈的情感體驗。而讀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也會被海倫·凱勒面對生活的堅強震撼,意識到生命的可貴,主動以心靈感受客觀世界,形成更積極的人生觀。又如在讀到《窗邊的小豆豆》時,學生也會對其中的人物產生更深刻的印象,為學生的課余生活帶來歡樂。教師可為學生推薦適合的閱讀內容,讓學生廣泛暢游在知識的海洋中,以此不斷受到閱讀文本中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形成更端正的意志品質,并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
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需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側重輔助學生把握文章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先通過泛讀的形式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明確文章主旨,掌握文章詮釋的哲理。此后學生在對文本形成一定的理解后,便可細化閱讀。在具體閱讀期間,學生可結合人物所處的具體歷史和社會環境分析人物的性格,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中,準確把握文章的細節,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在此期間,學生也會被文章中體現出的思想和情感影響。
如在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該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周總理幼年讀書的事情。通過閱讀真實的事件,學生便可體會到總理濃郁的愛國情懷。因此學生在閱讀和理解該篇文章時,需以飽滿的熱情和鏗鏘的語調詮釋文章,將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融入閱讀中,從而將思想和情感融為一體。如在讀到總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學生便會語氣有力,充分體現出總理當時的豪邁情懷。同時在閱讀到其他學生的回答時,語氣便可平緩,這樣便可將總理的形象與其他學生形成更明顯的對比,體現出總理的光輝形象。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更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深刻體會到文章所達出的愛國熱情,從而受到這種情感的感染,實現德育素養的提高。教師也可利用不同類型的文章啟發和訓練學生把握人物特征,并在人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這樣便可在閱讀過程中自然受到文章中的德育元素的影響,高質量完成德育目標。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思想還沒有成熟,相對思想也比較單純。若是教師對學生做正面、積極化的引導,小學生就會提高思想道德的水平,相反就會讓德育教育陷入失敗狀態。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教師在他們眼中的形象就顯得特別高大,無所不能,他們也會認為教師講的都是對的,所做的事情也都是合理的,致使小學生開始向教師學習模仿。比如,模仿言行、模仿待人接物的具體方法等。因此,要想提高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師先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為學生樹立榜樣,有利于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比如,想讓學生具有遠大的理想,就要用自己對人生、對世界的正確態度不斷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也要讓學生明白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意義,從而充分激發出學生的進取心,切實提高小學生想要提高文化水平的欲望。第二,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及課下與學生溝通,確保自身的文明,才能帶動學生的舉止有度。第三,養成小學生熱心助人的良好品質。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把樂于助人、熱心待人的理念全部傳授給學生,講述遇到困難時勇敢面對,挺身而出,為他人提供幫助的故事。第四,培養學生寬容的美德。教師應該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寬以待人,包容學生的一切,包括學生所犯的錯誤,必須要給予有效的指導,避免利用指責、批評的方法做學生管理和教學工作。第五,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以高標準衡量自己的道德水準,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也為學生樹立奮斗的理想目標,從而推動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良好實施。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結合語文教學實際,全面研究了德育教育在語文課堂的滲透方法。作為新時期語文教師,應不斷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學方式,科學地開展教學研究,從而不斷提高語文教學過程德育教育實踐水平。
[1] 李國林.新時期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分析[J].科技資訊,2020,18(28):152-154.
[2] 茍淑云.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科技資訊,2020,18(28):246-248.
[3] 溫彥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278.
[4] 陳梅芳.淺析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J].花炮科技與市場,2020(03):238.
[5] 田玲.淺談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教師教育論壇,2020,33(08):87.
[6] 葉繼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實踐探索[J].教育觀察,2020,9(27):123-125.
G628,H09,G40-012.9
A
1002-7661(2022)14-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