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遠程教育模式獲得了巨大發展,特別是在教育軟件APP技術的廣泛應用之后,網絡教育形成產業化的發展趨勢并且處于不斷優化中。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遠程教育模式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并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獲得了巨大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躍發展以及電子產品的“爆炸式”推出,更促進了遠程教育模式向行業深度和廣度方面的發展和延伸。多數情況下,遠程教育的課堂效果由課程內容、感官刺激、師生互動等因素決定。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在遠程教育模式中的作用得到了大大增強,教師的心理反應水平以及調試策略的運用會從很大層面上決定遠程教育的效果。在遠程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當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基于這方面的考慮,文章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對讀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 遠程教育 心理反應 調試策略
中圖分類號:F062.5;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202-02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時間、空間等都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互聯網背景下,這方面的限制被打破,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演變為師生互動的程度、教學課程的內容設置等方面。從教學的根本層面來說,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靈魂地位是沒有變化的,而變化的僅僅是教學的方式和渠道。在這種環境下,遠程教育效果的實現就集中表現為教師針對課程教學狀況的心理反應,以及如何解決師生之間的互動問題。不可否認,遠程教育模式存在學生狀態的不穩定和知識層次的差異性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則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心理。因此,教師針對遠程課堂教學的心理應激調整以及恰當教學策略的制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基于這方面的考慮,本文需要從遠程教育的特點、教學問題及教師心理反應、教學策略的改變等方面來分析相關問題。
一、遠程教育的特點及對教師的要求
遠程教育模式是現代教育模式的一個分支,是在互聯網技術條件下將傳統教育資源與電子信息平臺結合后形成的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所不同的是,遠程教育模式極大地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從感官刺激的角度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遠程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師生之間的信息傳遞和溝通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很多遠程教育教師沒有抓住這種教學方式的關鍵,因而在教學心理方面存在多種問題。例如缺少師生溝通、應付教學、情緒教學等等。另一方面,部分遠程教育是某些資格證書獲得的“積分項”,所以師生之間的溝通幾乎是不存在的,而教師授學的目的則是滿足工作某個層面的安排。在這種教學環境的影響下,遠程教育教師對于教學效果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就處于消極狀態,或者僅是關聯教學知識的無差別傳遞。從以上層面來說,遠程教育的教師也不可能從教學心理的層面去規范設計教學內容。
(一)教師教學心理的適應和改變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教育類APP軟件的廣泛應用,遠程教育模式也開始進入細致化發展階段,而教學效果的提升則成為重要考核內容。當然,教學效果的提升不是被動的,既需要教學課程的優化、教師個人魅力的展現,更需要教師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提升自身的教學素質,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并實現教學課程內容學生層面的積極吸收。遠程教育具有鮮明的自學性特點,也具有信息傳遞和驗證的交互性特點。從這個層面來說,遠程教育的教師就必須要端正教學心理,并充分認知遠程教育中的各種資源和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即遠程教育教師要從特殊教育心理的層面去設置教學課程,并建立師生之間的積極聯系。不可否認,遠程教育模式對教師的負面影響非常大,甚至會排斥這種教學方式;但從教育需求的角度來說,遠程教育教師必須要適應這一教學模式,并通過調整教學心理來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遠程教育教師還要將教學心理與學生的心理進行契合,進而真正提高教學效果。
(二)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如果師生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張,那么雙方就存在不信任因素。這種情況下,遠程教學效果會因為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大打折扣。在雙方關系一般的情況下,師生之間會處于冷漠狀態,即雙方不關心不參與教學內容。因此,師生之間必須要形成和諧的關系。師生關系得到了和諧構建,雙方之間會產生積極互動,可有效實現知識內容的傳遞。與此同時,學生會發現自身價值進而投入到積極地學習中。對于構建遠程教育高效課堂來說,學生們的主動性學習是最積極的信號。其次,遠程教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水平。遠程教育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直接決定了課堂講述的實質內容,進而影響學生所接受信息的準確度。如果遠程教育教師的水平有限,那么課堂內容肯定無法達到教學的要求。在遠程教育課堂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以及課程設置要求,并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多方位思考。最終的目的,就是要確保課堂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實效性。因此,遠程教育高效課堂的關鍵是教師的綜合教學素質能力。遠程教學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和傳遞行為,而是運用多學科知識驗證和構建新知識的過程。因此,學生關聯知識系統的穩固,離不開教師對知識的系統性掌握和構建情況。
(三)興趣教學法的運用
通常情況下,遠程教育課知識點繁多,內容較為復雜,再加上篇幅和深度的影響,很多知識都是破碎的,難以形成完整的體系。這種情況下,部分學生學習知識主要靠“死記硬背”。特別是重點、難懂的知識,學生很難將其進行系統化吸收。與此同時,學生通過遠程教育所接受的知識越來越繁雜。對于遠程教育教師來說,這就需要幫助學生們建立一個知識系統,并將所有的知識內容連接起來。因為知識是連續的關聯的和延伸的,所以教師要充分借助這一點,由一個知識點延伸輻射其他知識點。當學生重拾了學習的信心后,他的學習興趣也隨之而來。從學生的角度來講,只有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真正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從教師的角度來講,興趣是學生們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的原動力。對遠程教育的教師來說,只有從教育的本質需求出發,充分發揮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才能夠完成課堂教學的目的,才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遠程教育教師教學心里的調整
(一)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的雙向延伸
在遠程教育中,課堂的知識主要來源于關聯學科的課本知識。因為課本知識是有限的,但關聯的社會實踐知識卻是無限的。課本中所涉及的內容大多為常規性的或者必要講述的佐證材料,而分析類的資料很少涉及。在知識的考核中,課本知識幾乎涉及到考試所有的題型中,但卻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完全匹配的課本資料。考試的內容大多為課本知識延伸后的再延伸,而這些內容才是最關鍵。所以遠程教育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們寬闊的視野,以及提煉資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遠程教育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將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進行結合。因為課本知識來源于學科資料的片段,且對關聯資料涉及較少;因此遠程教育教師很有必要將課本知識與社會實踐化知識進行雙向延伸,傳遞給學生們一個更寬廣的閱讀和學習視角。對于一些知識的延伸,遠程教育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進行準確地預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適當引入事件的關聯資料進行延伸講述,并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回歸課本。課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的雙向延伸教學不要拘泥于教學形式,只要有利于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都可以采用。當然,教師在嚴格培育自身素質能力的過程中,還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層次及理解接受能力。構建高效遠程教學模式,最主要的工作是輔助學生們建立知識系統。這項工作不能由學生自發完成,必須要由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當學生的知識形成系統的時候,其在學習過程中也就不會存在大的問題了,相關的知識點也會逐漸填充到這個系統中。這一步完成后,高效教學模式也就完全建立了。
(二)遠程教育教師教學心理的積極性調整
在遠程教育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活動主體地位得到了加強。在教學活動中,主體仍然是學生,但只有教師才能引導他們進行有效學習。在遠程教育課堂中,教師不應對學生進行劃重點或者枯燥記憶講學的方式,而應該將知識的綜合性、系統性、關聯性的內容進行組合,并最終激發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認知意識。通過對教學課堂的架構重組,教師可以將知識點進行延伸并糅合一些趣味性的內容,目的就是要將學生們的思維視角轉移到教學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遠程教育教師的積極性心理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教師監管負面情緒或者心理帶入課堂,那么遠程教育就會形成“抵觸氛圍”并最終影響教學的效果。
對于遠程教育教師來說,教學心理的積極性調整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自身與課堂、學生鏈接起來。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創新性教學,通過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來提升教學效果。因為教學效果的提高就是遠程教育教師教學心理的積極性調整。例如遠程教育教師對多媒體技術教學方式的使用和創新。多媒體教學方式以強大的感官刺激給學生產生強化影響,并通過色彩對比、動漫對話等形式來引導教學。這種創新式的教學方式“寓教于玩”,通過“玩”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們知識。當然,遠程教育課堂教學不能一味依賴多媒體技術,以避免學生們產生視覺疲勞,所以要適當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需要制作新穎的課件,會浪費教師大量的精力。再加上很多教師并不熟悉這一制作方式,所以必須要進行控制。從以上層面來說,遠程教育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引進新的教學方式和教案并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結合的層面越來越高,結合的維度也越來越深。也就是說,遠程教育模式將成為一種教學模式常態。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巨大影響,但網絡教育模式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對于遠程教育教師來說,這是一個機會也是挑戰。這是因為教師必須要適應遠程教育模式的特點和要求,并從積極的心理角度調整教學的方式。更為重要的是,教師不能因為遠程教育模式或者學生課堂學習存在的問題就忽視了“教育心理學”的存在。在任何情況下,教育心理學都適應教學活動的需要;所不同的僅是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特點、學生特點等進行相應地調整。也就是說,在互聯網背景下,遠程教育模式要強化教師的功能,并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心理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 胡宇航,高巍,成啟明,李彥奇.“互聯網+”背景下區域創客教育課程的創建分析[J].大眾標準化,2019(14)
[2] 曹秀平.互聯網+背景下教師的專業發展分析及措施研究[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24)
[3] 譚維,王倩.基于“互聯網+”的信息交互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例[J].戲劇之家,2019(36)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延安分校 陜西延安 716000)
[作者簡介:李延(1963—),男,陜西富縣人,講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物理教學、遠程教育。]
(責編:趙毅)
395750190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