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磊慶,宋 菲,辛志宏
(南京農業大學 食品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但國內外食品安全事件仍層出不窮。僅2019 年就爆發了“非洲豬瘟”、德國嬰幼兒奶粉“芳香烴門”、酒鬼酒“甜蜜素”風波等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使得人們對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更加重視,也給食品監督管理部門帶來了巨大挑戰。與此同時,高素質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也成了市場的迫切需求[1]。
食品質量與安全(以下簡稱食安) 專業是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基礎,研究食品的營養、安全與健康的關系,探索食品營養保障和食品安全衛生質量管理規律的學科,是食品科學與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食品與預防醫學的重要橋梁[2]。自2001 年教育部批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設置食安專業以來,我國已有250 多所院校開設了該專業,主要分布在綜合性、農林類及理工類院校[3]。各類院校依據自身的學科建設能力、師資力量及基礎設備等條件確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4]。著重分析國內開設食安專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上的差異,探究不同院校食安專業培養方案的側重點,結合目前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現狀,為制定和創新食安一流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提供依據和建議。
高等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依據是人才培養方案,包含了各高校在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學分學制、考核標準等各個環節的規定[5]。選取綜合性、農業和工科3 類院校共10 所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培養目標、課程學分、核心課程及實踐課程環節等方面的差異。
國內部分高校食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見表1。

表1 國內部分高校食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除東北農業大學外,其他院校的食安專業分別在2019 和2020 年入選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0 所院校所授學位類型均為工學學士,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現,均強調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但總體上都很模糊、不具體。各類高校培養目標的側重點主要表現為綜合性院校(如江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南昌大學) 致力于培養新時代一流復合型、具有深造基礎和潛力的食品人才;農業類院校(如云南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東北農業大學) 側重于培養掌握食品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食品安全管理和質量控制的專業人才;工科類院校包括華南理工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和天津科技大學側重于培養從事食品領域技術開發等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各高校所設課程基本可歸為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所統計的專業課程學分是專業基礎課程學分和專業課程學分的總和)。通識課程是指除專業教育之外的基礎教育課程,包括“大學體育”“大學英語”“計算機”等課程,專業課程主要是針對不同專業培養目標而設置的課程。
國內部分高校食安專業課程學分見表2。
由表2 可知,各校總學分稍有差異但都很高。其中,南京農業大學、南昌大學、西北農林大學和東北農業大學總學分相近,等于或接近160 學分;華南理工大學和天津科技大學總學分相近,等于或接近170 學分。華南理工大學總學分是170 學分,為最高學分。在通識教育課程上,10 所學校維持在20%~50%,東北農業大學占比最低(24.4%),中國農業大學占比最高(47.74%)。在專業課程上,10 所學校維持在35%~70%,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占比最低(34.1%),南昌大學占比最高(71.6%)。

表2 國內部分高校食安專業課程學分
由以上數據可知,各院校不僅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對專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有很大差異。通識教育課程學分上的差異體現出各學校對學生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可見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都很重視學生的通識教育。專業課程學分上的差異則從側面反映出各院校專業課的豐富度及對專業的投入力度的差異性,南昌大學是10 所學校中專業課豐富度最高、對專業課的投入力度最大,江南大學緊隨其后。究其原因,可發現江南大學和南昌大學食品學院具有多個省級及以上學科平臺,擁有我國高校食品科學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大批杰出教學科研人才,承擔多項國家及省級重點科研項目。實際上,無論是重視通識教育的院校,如南京農業大學等,還是重視專業教育的院校,如南昌大學、江南大學等,其專業均入選了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由此可見,高校本身具有的科研平臺、教學科研等實力雄厚程度及國家省級的重視和資源投入力度都是高校能否建成“一流”食安專業、培養“一流”食安人才的關鍵因素。
國內部分高校食安專業核心課程見表3。
由表3 可知,10 所學校結合自身實際設置了具體的課程體系,其主干課程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分析化學”“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毒理學”“食品營養學”“食品標準與法規”等課程。此外,各院校根據自身辦學能力開設了一些特色課程。例如,江南大學開設了“食品安全”“食品質量控制與管理”等特色課程;中國農業大學開設了“生物統計與實驗設計”“食品化學與分析綜合設計”等特色課程;南昌大學利用自身的科研平臺與科研設備開設了“現代食品檢測技術”“食品工廠機械與設備”等課程;云南農業大學開設的特色課程有“食品添加劑”等;南京農業大學憑借著其在肉制品、農產品等方面的研究優勢,開設了“畜產食品工藝學”“食品衛生檢驗”“農產食品貯藏加工學”等課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學重點在食品安全管理和質量控制方向,開設了“食品安全控制技術”“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與管理”“食品試驗優化設計”等課程;東北農業大學根據自身學科優勢,開設了“生理學基礎”“食品檢疫學”等課程;華南理工大學的重點在于食品技術開發,開設了“流體力學與傳熱”“傳質與分離工程”等課程;大連工業大學重視工程教育,開設了“食品原料生產與安全控制”“化工設備機械基礎”“食品工廠設計”等課程;天津科技大學則更注重食物質量,開設了“食品質量管理學”“食品質量檢測技術”“食品品質評價”等課程。

表3 國內部分高校食安專業核心課程
實踐教學課程是高校教學課程中的重要構成,是培養大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創新精神及動手操作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路徑。作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的新興專業,食安專業涵蓋了生物、化學、食品科學、儀器、工程等眾多專業知識,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典型應用型專業[6]。對10 所院校的實踐課程環節(基礎實驗、專業實習、畢業設計) 的設置進行分析比較。
國內部分高校實踐課程環節學分見表4。

表4 國內部分高校實踐課程環節學分
由表4 可知,10 所高校的實踐課程學分設置在15~35 個,南昌大學學分最高,為35 個;南京農業大學學分最低,為17 個。10 所學校的基礎實驗占比在20%~60%,中國農業大學占比最高,為60.00%,南京農業大學占比最低,為23.53%;專業實習占比在10%~25%,東北農業大學占比最高,為23.19%,云南農業大學占比最低,為9.52%;畢業設計占比在20%~60%,南京農業大學占比最高,為58.82%,中國農業大學占比最低,為22.22%。
以上數據表明,各學校對各種實踐環節的重視程度不同,如江南大學最重視基礎實驗,其占比將近50%;與江南大學相同,中國農業大學最重視基礎實驗,但與其他院校相比而言,該校畢業設計最不受重視;云南農業大學的基礎實驗和畢業設計受到了幾乎相等的重視程度,但對專業實習的關注度嚴重不足;南昌大學相對比較重視基礎實驗,這與其培養具有深造基礎和發展潛力的人才的理念不謀而合;南京農業大學最重視畢業設計,即其非常重視畢業生的論文質量;比起專業實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更重視基礎實驗和畢業設計;東北農業大學側重于實驗基礎和畢業設計;華南理工大學更注重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其重心放在了基礎實驗上。同時,專業實習在3 個實踐課程環節模塊占比最小,反映出各個學校在專業實習上需要加強。
結合上文對國內高校食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差異分析,可以得知我國高校食安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存在較大差異和問題。各高校培養目標側重點不同但都模糊不清,課程學分參差不齊且專業投入相差較大,核心課程各具特色但或冗余、或缺少,實踐課程環節關注點存異,專業實習重視不夠。基于此,提出了如下一些改進建議。
針對國內高校食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似、對人才培養的定位不明確的問題,應當結合國內外食品安全現狀和人才市場需求確定一個明確的培養目標,在體現專業特色的同時體現辦學特色,為深造、考公、從事產品研發等各種類型的人才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發揮不同類型人才的潛能,長善救失、因材施教。
國內高校食安專業建設基本依托于自身原有優勢教學課程,利用原有教師資源和教學資源進行食安學科建設,不同實力造就了不同學校具有不同的專業建設水平,培養出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食安人才。我國應當加快高校食安專業本科生課程建設,提高各高校的辦學能力,使各大食品高校都可以、都有能力建設出高水平的一流食品學科。
高校在食安專業核心課程設置上雖有重疊部分,但主要是結合自身實際開設了各具特色的主干課程,這在加強高校自身學科競爭優勢的同時忽視了部分對此特色課程不感興趣的學生,而且可能導致學生不能全面發展。所以,應豐富核心課程,盡可能涵蓋食品領域各個方向的課程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每一位學生的興趣得到充分發展。
目前,各高校比較重視基礎實驗操作和畢業設計,但對專業實習的重視度不夠,這將導致學生對社會工作了解不深入,畢業時無法無縫式進入社會從事相關工作。專業教學應與職業市場緊密聯系,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開展更多的實踐活動,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檢驗其實踐能力的機會,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學生應用專業理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國內高校食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存在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課程學分、核心課程及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不一致。人才培養方案上的差異性也反映出我國食安專業人才培養存在著培養目標不明確、辦學水平參差不齊、核心課程不豐富、專業實習不夠等一系列問題。據此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明確培養目標,加強課程建設的同時豐富核心課程,增加校企合作,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的食安專業人才,以適應當今社會對食安專業人才的需求,促進我國食品行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