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自然
教研組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中具有獨特的價值。西城中心小學自2020年5月開展“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研組文化構建的行動研究 ”以來,在全校范圍內大力推進教研共同體文化建設,有效地提升了學校教研工作的實效性,教師的專業成長從傳統的“散亂應戰”走向“有序發展”;從傳統的“個體成長”進化成“群體發展”,形成了“共建、共進、共享、共贏”的發展氛圍與模式。
一、創新教研組織,共創共建
(一)校際合作,創新教研組織
為解決鄉村小學各年級是單班制、同學科教師少的問題,西城中心小學根據區域遠近和教師資源情況,開展校際合作,實現學習互助,并與縣內的兄弟學校開展聯手共研活動,架構教研共同體。跨校開展了同課題研究、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片區教研活動等。
(二)需求組合,創建學習共同體
農村小學教師因日常教學工作繁重而缺乏學習,建立學習共同體可以將學習與工作相融相合,讓教師在工作中學習,讓學習成為工作的一部分。西城中心小學依據教師個人成長的需求、教學問題的研究、教研工作的需要,建立了不同類型的學習共同體,有學科團隊組、課題研究組、年級集體備課組、專題研討組、師徒結對組等。每位教師根據自身的成長需求和工作的需要,可以主動參與多個不同的學習共同體,雖然是同一名教師,但在不同的學習共同體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擔的任務也不一樣。
(三)教研轉型,打造學科團隊
為了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引領與輻射作用,學校改變傳統的按學科年級組建教研組的形式,按年齡結構、學段組合、專業成長需求成立了16個學科教研團隊。學科教研團隊的建立使教研工作更有實效性,團隊的引領作用更加明顯,教師整體的素質提升更加顯著。
二、開拓有效途徑,共長共進
西城中心小學教研組堅持“理論研學、主題研討、課題研究”為有效教研途徑,目的是以理論學習促觀念更新,以主題研討促智慧碰撞,以案例分析促教學反思,以課題研究促教學改革。在此基礎上創生多元化活動,豐富研討內涵。
(一)“三步兩循”,提升理論內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后春筍般推陳出新,這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因此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和課程標準的學習與運用成為教研工作的主旋律。學習需要內化,并在實踐中提升,在提升中前行。首先,精選研讀內容。學期初,各學習共同體成員根據當前的熱點話題或難點問題,選擇一個主題自主學習,而后各教研組根據年級組或學科團隊的研討方向,選擇一個話題開展共讀。其次,根據共研內容,分解相應的解讀任務,要求教師結合案例的剖析,承擔相關章節的導讀主講。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學理論。教師要親歷“學習—感悟—提煉”和“實踐—思考—內化”,即“三步兩循”的過程,教師的理論知識得到了運用與內化,在新理念學習中,凝練和豐富了新的問題解決方法。
(二)課堂觀察,提升反思深度
課堂觀察是我們學習共同體式教研組聽評課最具特色的做法:帶著思想、帶著觀察表、帶著側重點進行課堂聽課;用心捕捉,及時記錄聽課的得與思;結合觀察表“雙亮”評課,圍繞主題“金點子”分享。從個案到共研、從觀察到反思、從評議到提煉、從提煉到分享、從個人到團隊,一次完整的課堂觀察明確一個教學理念,共尋一個有效策略,所有人都共同成長。
(三)成果推廣,提升科研價值
推廣課題研究成果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科研的價值。西城中心小學秉承著“特色立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思想,充分發揮科研的先導、服務功能,大力實施課題帶動戰略。近五年來共有46個縣級課題、4個市級課題和2個省級課題順利結項。在每年的課題開題論證會前都舉行前一年課題研究的表彰會和優秀課題經驗推廣會,收集各研究成果匯編成輯共享,讓學校之間、教師之間相互借鑒教育科研的優秀成果。
三、創設和諧環境,共賞共享
西城中心小學依托校本教研,創設了“合作、互動、共享、提高”的教研組和諧環境。
(一)好書共讀,專心致志
閱讀是推動教師成長源源不斷的動力。學校依托尤溪縣教師進修學校“全員閱讀”平臺,購買了大量教育教學用書、教育名著、報刊供教師閱讀。全體教師按時分組開展“讀名家專著談心得收獲”和團隊“金點子分享會”等活動,人人爭做學習型教師!
(二)集體備課,齊心協力
為了有效地開展集體備課活動,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整體提升,西城中心小學推行“2+2+N”(即期初、期中兩次集中備課,分析分享教材、金點子兩項內容,實施N次自主研討)的集體備課模式。每次的集體備課,教師們都討論熱烈,毫無保留;每回的微信群交流,教師們都真誠相告、 分享方法、共享資源。這種“網狀教研管理+系統集智共備”方式,實現鎮區內各小學資源共享、師資共培。初步實現全體教師“共同探究、同步提升”目標。
(三)同伴互助,同心同德
同伴互助學習反映了共同體集體行動的思想,是校本教研文化的標志和靈魂。西城中心小學教研組通過創新“師徒結對”模式促進同伴互助。師徒關系注重貼近教師的個人特點與不同需求交叉結對,不局限于單一的師徒傳幫帶關系,而是互相學習的共同體。不同長處的教師交叉結對互助,優勢互補,師徒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四、促進隊伍發展,共升共贏
學習共同體式教研組的建設,從理念、制度、實踐層面上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學校里教研組中正發生著明顯的變化。
(一)創建共同體式教研組,變被動完成為主動共研
學習型教研組有共同愿景、有可解任務、有共享合作規則和互惠的效益。學校、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從一般的組織機構轉變為學習共同體,淡化了教學行政管理,形成支持、互信、合作、共享的教研組文化。從中心小學到村級小學的教研實效性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成為共同體成員的自覺行為。
(二)構建集智共研模式,從平行互動走向縱深共進
不論是學習還是研討,學校都構建了集智共研模式:“2+2+N”集體備課模式,“一期一主題、一周一研討、一師一點子分享/問題研討”的常規組內教研模式,“321”聽評課模式(三個優點、兩個不足、一個建議),“111”專題研討(一個主題+一份觀察表+一個金點子分享)、“四讀一會”學習讀書模式(共讀、精讀、泛讀、網讀和讀書會)和“1+N”教師發展共同體成長模式。這些模式的構建使教師迅速成長起來,為學校工作的開展注入了活力,帶動了農村學校的均衡發展。
實踐表明,基于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下,通過創新的教研組織、開拓有效途徑、創設和諧的教研環境能極大地促進教師個體和群體的專業化成長,實現個體和群體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西城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 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