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臘八粥》這篇課文節選自沈從文先生早年的小說《臘八粥》,這篇課文文筆細膩,視角獨特,畫面感極強,作者通過小孩兒的視角,寫了他等粥、分粥、喝粥等情景,展現了一幅甜蜜溫馨、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場景,同時也展現了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民風民俗。我們知道,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民俗體現著不同的文化。本單元在閱讀方面要落實的語文要素是“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本單元中的《北京的春節》《臘八粥》《藏戲》等三篇課文,可以說都是寫法上詳略得當的范本,作者聚焦主要部分進行詳細描寫的方法值得細細品味。這一單元在習作方面要落實的語文要素是“習作時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所對應的單元習作內容是“家鄉的風俗”。不難看出,《臘八粥》一課課后的小練筆是在為單元習作做鋪墊。
《臘八粥》是本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課后的小練筆這樣寫道:“作者筆下的臘八粥讓人垂涎欲滴。再讀讀課文第1自然段,照樣子寫一種你喜愛的食物。”對學生來說,喜愛的食物一口氣就能夠說出不少,看來,他們是不缺少寫作內容的。但是要讓他們動筆來寫,就不見得有話可寫了;就算是有話可寫,但要把喜愛的食物寫得令人垂涎欲滴,也沒那么容易。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從這篇課文,特別是從這篇課文的第1自然段中發現寫作的秘妙,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從而讓自己筆下的美食煥發誘人的魅力。
一、借用新媒體,再現場景
美食之所以誘人,在于其色香味俱全。對于小學生來說,曾經品嘗過的美食,或許味道還記憶猶新,香味還回味良久,但其誘人的顏色,別致的樣貌可能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模糊了。沒有清楚的記憶,很難進行具體的描述,我們不妨借助新媒體,再現當時的場景。
這個時代,智能手機可以輕松地拍攝美食的樣子,美圖秀秀等軟件還能為美食照片增添色彩,讓畫面變得更加唯美、誘人。或許有的學生在品嘗美食的那一刻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打開直播軟件進行了“吃播”,現在回放當時的視頻,不僅能夠看到美食誘人的樣子,還能感受到當時品嘗美食的激動心情。視頻彈幕中的點評,或許有不少金句就是寫作極好的素材。
讓新媒體為學生的練筆熱身,再現當時的場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打開學生回憶的大門,讓思緒奔涌而出。
二、品讀重點句,發現寫法
美食,人人都品嘗過,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將美食描述得令人垂涎欲滴,特別是對小學生而言,往往是心中有感受,但卻不知如何表達出來,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寫法。
聚焦《臘八粥》第1自然段,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句,我們會發現不少寫作的方法。
1. 運用多種感官,多角度感受。
課文中寫道:“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合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為了表現出臘八粥的誘人,寫到了顏色:小米的金黃、大棗與花生仁不同的紅都是可以想象的,加上白糖、栗子等,顏色豐富,著實誘人。作者不僅在看,還在聞。是啊,哪一種美食不是香氣彌漫呢?可見,在介紹美食時,一定不能只是看,而是要多種感官并用,聞一聞它的香味,嘗一嘗它的味道,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美食,這樣筆下的美食才會更加誘人。
2. 進行側面描寫,增強說服力。
或許,美食的價值就在于被人享用、贊嘆和懷念。介紹一種美食,當然離不開對其色香味的直接描寫,但這是不夠的,沒有了人的品評,美食就缺少了些許色彩。
課文中寫道:“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是嘴里就立時生出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課文中還寫道:“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作者不就是在通過寫人們的感受來表現美食的魅力嗎?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的有機融合,讓課文第1自然段充滿了魅力,讓臘八粥的香味躍然紙上,讓讀者有了立刻就想品嘗的沖動,這樣的描寫是非常成功的,是很值得學生學習的。
三、學遣詞造句,優化表達
沈從文不愧為文學大家,在短短的一個段落里,不僅潛藏著多種表達技巧,細細品讀文字,我們還會發現作者的用詞是極為精妙的,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從中學到一二,或者讓學生有了考究用詞的意識,對于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課文中寫道:“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是嘴里就立時生出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這句話中出現了三個“孩子”:“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這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年齡段,作者這樣表述很有趣。因為前面有著恰當的修飾詞,所以我們絕不會有什么誤解。
課文中還寫道:“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這里的“大碗大碗”與“大匙大匙”相呼應,結構相同,讀起來節奏感極強。另外,再看看這句話中的“塞灌”一詞,有沒有一種酣暢淋漓、特別過癮的感覺呢?作者的表達看似隨意,實則匠心獨具,雖然小學生很難達到這種境界,但是培養他們推敲用詞的意識還是不容忽視的。
當然,所有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實踐運用,這里安排小練筆,就重在“練”。在引導學生進行表達時,我們可以在利用新媒體啟動學生的思維后,讓學生先進行嘗試表達,從各自真實的感受出發,“我手寫我心”,達到百花齊放的效果。
當然,由于方法的缺乏,學生的表達可能真實且個性鮮明,但卻不夠具體,描述也不夠誘人。這時可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品讀重點句,聚焦重點詞,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和遣詞造句的方法,讓學生修改并完善自己的小練筆。這樣,就能讓每一個學生的作品都是個性鮮明的,同時在表達上又是可圈可點的。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293650051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