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秀峰 盛新鳳
統(tǒng)編教科書的單元習作安排了多樣的“創(chuàng)編故事”的形式,包括編童話故事、續(xù)寫故事、創(chuàng)編生活故事等。設計豐富的創(chuàng)編故事活動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更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然而在實際的故事創(chuàng)編教學中,有的教師花了大量精力去傳授謀篇布局手法、人物描寫方法、修辭表達技巧等,卻沒有較好地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去設計一個好故事。
課本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劇本是舞臺演出的依據(jù)和基礎。統(tǒng)編教材寫人敘事類的課文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篇幅,為課本劇創(chuàng)編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筆者依據(jù)學生年段特點,立足課本劇創(chuàng)編,以情境中說課本劇,實踐中演課本劇,審美中編課本劇的形式,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體驗,在故事創(chuàng)編中引導學生想象,設計出更鮮活的人物、更精彩的故事。
一、情境中說課本劇,豐富語言
在小學低學段,教師可有目的地利用教材里生動具體的情境,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素材。體驗角色在教學中適用廣泛,很多課文都可以以“如果你是文中的人物,你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來引發(fā)學生合理想象,說出符合人物特點的語言。
例如,筆者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時,將課后習題“畫出課文中提到幾種稱象的方法,說說為什么曹沖的辦法好”轉化成如下課本劇情境——如果你是現(xiàn)場觀看曹沖稱象的官員,回到家后忍不住向家人說起了今天曹沖稱象的過程,并直夸曹沖的辦法好,你會怎么向家人說呢?怎么夸曹沖呢?
學生分小組排練,選擇一個學生代入現(xiàn)場官員角色,其他學生扮演“官員家人”。第一組上臺展示的小組只是由“官員”平鋪直敘地訴說了曹沖稱象的過程,“家人”們僅僅只是點頭稱贊,這導致學生既不能深刻理解曹沖稱象的高明之處,也未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
于是,筆者要求之后表演“家人”角色的小組需要針對“官員”說的話進行交流和詢問。之后展示過程中,有小組就呈現(xiàn)了較好的效果——“官員”回家后眉飛色舞地向“家人”說起今天看到大象的經(jīng)歷,用夸張的言辭描述大象如何之巨大。接著向“家人”們先賣關子,考考“家人”們會用什么樣的辦法來稱大象,“家人”們可能用課文中官員的辦法,也有自己提出的新辦法。最后,“官員”才向“家人”們講述了曹沖稱象的辦法,并且告知“家人”曹沖只有七歲。
在情境中說課本劇,學生在代入人物角色的過程中,不僅語言表達得到了錘煉,想象力也得到了訓練。
二、實踐中演課本劇,鮮活形象
到了中學段,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課本劇創(chuàng)編的重點要逐漸過渡到人物形象的刻畫。課本劇表演需要適當?shù)乜浯笄楣?jié),凸顯人物特色的描寫,將最典型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人物描寫融入表演之中。
舞臺提示和人物臺詞是課本劇劇本的兩大重要元素,為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起了關鍵作用。在對劇本創(chuàng)作與修改的過程中,學生去想象、推敲人物的一言一行,不僅能讓劇本中的人物更為鮮活,還讓學生想象更具邏輯性。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某小組展示了他們的課本劇《大糊涂小馬》。以下為該課本劇劇本片段:
場景二:小馬昨天忘帶手帕,今天衛(wèi)生委員彤彤又上前提醒。
彤彤(憤怒地)說:“小馬,你能不能吃完飯把自己課桌擦一下,臟死了!”
小馬(掏出襪子)說:“別小看我,今天我可是帶了手帕的。”
為了讓人物形象更為鮮活,在討論、交流、修改之后,劇本中這一幕修改為:
場景二:小馬昨天忘帶手帕,今天衛(wèi)生委員彤彤又上前提醒。
彤彤(一拍桌子)說:“小馬,你每回吃完飯桌子都不擦,班級同學每個人都帶條手帕,就你三天兩頭忘了帶!”
小馬(別過頭去,高高地舉起襪子)說:“彤彤,你別‘門縫里看人,把人給看扁了’!今天,我可是帶了手帕的,還噴了媽媽的進口香水,不信你聞聞!”
從刻畫鮮活的人物形象的角度,學生對人物的細節(jié)處進行推敲,對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改造、重新組合,進而創(chuàng)造出更鮮活的人物形象。
三、審美中編課本劇,構思情節(jié)
進入高學段,學生有了一定的語文基礎,掌握了基本的人物描寫手法去刻畫有特點的人物形象。這時候,學生可以脫離課本劇表演,在腦中去演繹一部劇本,發(fā)散思維構思情節(jié),創(chuàng)編更精彩的故事。
創(chuàng)編一個精彩的故事,選材是至關重要的。在課本劇創(chuàng)編過程中,不少學生千篇一律或者難以下筆,究其原因是沒有從讀者的視角以及審美的角度去構思一個劇本。
例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筆尖流出的故事”要求學生根據(jù)主要人物以及要表達的主題展開豐富的想象,構思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筆者先針對第一組素材以下進行了選材指導。
環(huán)境:開滿丁香花的校園
人物:淘氣包張明
外號“小辣椒”的班長王寒冰
充滿活力的年輕班主任李軍
學生在五年級已經(jīng)學習過如何列習作提綱。于是,筆者先組織學生列提綱,并進行交流。從學生最終交流來看,他們創(chuàng)作的故事情節(jié)大同小異——淘氣包張明因為貪玩摘取了校園里的丁香花,班長王寒冰看到進行了制止,兩者起了沖突,班主任李軍從中進行了協(xié)調,最后張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這樣的情節(jié)設計雖與人物形象是匹配的,但是缺少了可讀性。筆者組織學生將該劇本大綱與本單元三篇課文《橋》《窮人》《金色的魚鉤》進行了比較。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學生都認為課文明顯具有更高的可讀性,原因在于:一是都采用了設置懸念的手法讓情節(jié)曲折生動;二是蘊含了更崇高的人文主題,《橋》宣揚老支書舍己為人、不徇私情的崇高品質,《窮人》贊頌了善良、美好人性,《金色的魚鉤》展現(xiàn)的是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精神。
于是筆者從審美的角度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大綱進行修改,增加設置懸念以及深化主題等要求。經(jīng)過修改之后,產(chǎn)生了更多的精彩劇本。例如,以下是某學生構思的大綱:淘氣包小明和浩浩是好朋友,在校園丁香花苗圃里留下了他們美好的回憶。在即將臨別之際,小明本想摘取一些丁香花制成書簽贈送給浩浩,遭到了班長王寒冰的制止。班主任李軍出現(xiàn),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和小明以及王寒冰收集了一些丁香的種子,作為紀念禮物在浩浩的歡送儀式上贈送給他。
課本劇創(chuàng)編從學生的“學習”出發(fā)思考語文學習,前置學、豐富學、開放學、整體學,把學生放在了課堂中央,課程中央、體現(xiàn)了“兒童立場”的思想。學生自由馳騁在想象世界,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得到了有效鍛煉與提升。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晟舍小學 浙江省湖州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本專輯責任編輯:蘇少偉)
105950051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