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沁緋
“雙減”背景下,要求課堂教學減負增效,這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決教師的統一教學與學生個別差異之間的矛盾,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所面臨的難題。要解決這一矛盾,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用分層遞進式教學法。
“分層”就是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的差異對他們進行分層,“遞進”就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設置階梯狀學習目標,并據此創設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循序漸進地向最近發展區邁進,走持續化發展道路。分層遞進式教學法是在教師引導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學生自學、教師精講、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分層練習等幾個環節構成。
一、鋪墊準備,目標定向
小學生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有清晰的把握,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遞進式教學。在進行分層遞進式教學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以及數學思維能力,以動態的視角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例如,“平面圖形面積的整理和復習”一課的教學。在前測部分,筆者先讓學生思考:信封里藏著一個平面圖形,它的面積可以用6.28×2來計算,你覺得可能是什么圖形?A. 想到1種,B. 想到2種,C. 想到3種,D. 想到3種以上。
教師從事后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到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根據這些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精確的分層。選C或D的為“第一層次”的學生,這類學生數學理解能力強,空間想象能力好;他們對圖形面積的計算理解到位,算法正確,喜歡探究;他們想到的不僅是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還想到了圓、三角形、梯形等圖形。選B的為“第二層次”的學生,這類學生只會想到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他們對圖形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層,理解不夠透徹,且數學學習興趣一般。選A的為“第三層次”的學生,這類學生只能想到長方形;他們對基礎知識掌握不夠好,學習力低,興趣弱。基于分層情況,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選C或D的學生要說出為什么想到這么多圖形,每種圖形的面積算式是怎么用6.28×2來表示的。在求圖形面積時,可以完成逆向的題目。如已知梯形面積,以及上底和高,怎么求下底。選B的學生先鞏固基礎題,熟悉每種公式的推導過程,會應用公式解決問題。選A的學生先熟悉基本公式,要多聽取其他同學的見解。
這樣的課堂是變化的,得益于真實的學習數據的產生,教師原本的教學設計可以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變。這會讓每一個學生看到自己真實的問題,充滿激情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認知失衡中慢慢調適,從而達到新的平衡,收獲新思考、新理解,課堂教學質量得以提升。也正是這樣的教學挑戰促使教師積極主動地思考教學策略,讓不同類型的教學設計成為學生有效的學習支架。
二、分層精講,自主發展
分層精講主要以學生的思維訓練為核心,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能力,將他們帶入最近發展區。在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以及方法掌握的部分要精講,學生的學習目標能夠從低級向高級過渡,防止出現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分層精講注重三講,即講三點(重點、難點、易錯點),講方法(數學思想方法),講結構(知識點線面的結構)。
作為分層精講重要載體的自學提綱,主要包括基本知識點的提示、疑難問題的提示和思想方法的提示。提綱能夠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做到“放中有扶”,各個層次學生獲取不同程度的發展,倡導“生為主體、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實施分層精講時教師應注意三點:(1)把自學提綱中的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引導學生以小步前進的形式展開問題探究,就能降低知識技能的掌握難度。(2)留足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激發學生自主思考,重點培養第二、三層次學生的自學能力。(3)在開展自學的同時,為第一層次學生進行拓展性講解。
三、分層練習,應用反饋
分層有“度”,遞進有“量”。作業分層是分層遞進式教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據學生情況可將作業內容分為三個不同層次。第一層次作業應以本次知識點的靈活應用為主要目的,既要有對前置知識的鞏固也要有后續知識的滲透。如設置探究型作業,可以讓學生基于自身的知識經驗去表達、展現他們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創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第二層次的作業以本次知識點的熟練應用為主要目的。學生在鞏固新知的同時,還應提高運用知識技能的熟練程度,可以設置一些包含逆向思維的練習。第三層次的作業為本次知識點的練習和鞏固。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三角形的面積”課后作業設計。題1:三角形的底長12厘米,將底延長3.2厘米,三角形的面積增加4.8平方厘米。原來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題2:三角形的面積是36平方厘米,它的底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題3: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5厘米,求三角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題1屬于第一層次,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新增部分三角形的高與原來三角形的高相等”這個不變量進行分析探究。題2屬于第二層次,可以用逆向思維,將三角形面積轉化成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底得到高。題3屬于第三層次,解題直接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即可。
四、區分差異,分層評價
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課堂表現力有差異,學習的收獲也不一樣,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分層評價。當學生在達到相應層次的學習目標后,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如果還沒達到,也不要直接批評,要了解具體原因,幫助學生共同進步。
例如,練習:你需要粉刷一遍自己的房間,已知房間的長、寬、高分別是10米、5米、2.8米,房間的門窗面積是5平方米,你需要粉刷多大的面積?第一層次的學生會懂得底面積不需要求,還懂得計算出5個面后要減去門窗的面積,教師應予以表揚。第二層次的學生會懂得底面不需要求,卻在計算出5個面后加上門窗的面積。針對這類錯誤,教師要先肯定他們懂得求粉刷面積,再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即門窗的面積要減去而不是加上。這樣既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引導他們繼續努力。第三層次的學生面對題目時往往不知道要求什么,有的求長方體的體積,有的求六個面的面積。此時,便要教師挖掘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并加以引導。
要實現“雙減”背景下的減負增效,分層遞進式教學是關鍵抓手。教師借助分層精講、分層練習、分層評價等措施,堅持不懈地實施分層遞進式教學才能使所有的學生在數學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實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
16055005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