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輝
摘要:目的:研究在基層醫院中使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抽取本中心在2019年的2月-12月期間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50例,劃分成一般組(n=25)和結合組(n=25)。其中為一般組提供對癥西藥治療,而結合組在此基礎上增加中藥處方的使用,進行辨證論治,最后對比兩組的療效情況。結果:結合組總有效率96.0%,高于一般組的76.0%,P<0.05;結合組的復發率0.0%,遠低于一般組的8.0%,P<0.05。結論:對于慢性胃炎的治療,可以考慮在使用對癥西藥的基礎上增加中藥處方的使用,可以強化治療效果,并減少復發的可能,效果顯著。
關鍵詞:基層醫院;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1引言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癥病變。本病臨床十分常見。目前發病原因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幽門螺桿菌(HP)感染、十二指腸-胃反流、藥物和毒物、自身免疫及年齡因素等因素均可能引發本病。中醫認為慢性胃炎多由于脾胃虛弱、飲食所傷、情志失和等因素有關。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其病機為“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主要表現為:上腹脹滿不是、隱痛、愛妻、反酸、納呆等消化不良癥狀,一般無明顯規律性,進食后加重。胃黏膜糜爛時可出現大便隱血陽性、黑便甚至血便,可伴有消瘦、貧血等表現。對于本病的治療除戒煙酒和注意飲食外,一般是口服藥物治療,比如疼痛發作時可以使用解痙劑如阿托品或顛茄片,胃酸增高時可以使用抑酸劑如雷貝拉唑、奧美拉唑等,患者的臨床癥狀在一定范圍內得到了控制,但單獨治療效果不夠理想,所以本次研究提出中醫與西醫治療相結合,配合中藥和西藥的使用,可以產生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而且安全性更高,復發率降低。本次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2資料與方法
2.1材料
抽取本中心在2019年的2月-12月期間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50例,劃分成一般組(n=25)和結合組(n=25)。其中一般組有男性13例,女性12例,28-56歲,平均(38.2±7.05)歲;結合組有男性16例,女性9例,24-56歲,平均(41.88±6.04)歲。所有患者都不存在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并都表現出腹痛、腹脹、反酸等情況。對比所有人員的基礎資料,P>0.05。
2.2方法
一般組:提供西藥進行治療。如果檢測HP陽性而導致本病者,藥物選擇阿莫西林1g、奧美拉唑20mg、甲硝唑0.4g,2次/日,均口服;同時服用枸櫞酸鉍鉀顆粒1g,4次/日保護胃黏膜,聯合用藥14天后復查HP;如果患者腹脹明顯,加用多潘立酮片,10mg,3次/日促進胃動力。對青霉素過敏者,則不使用阿莫西林,換成克拉霉素片0.5g 口服 bid。如果檢測是HP陰性患者,選用奧美拉唑20mg qd,枸櫞酸鉍鉀顆粒1g,4次/日。
結合組:在上述用藥基礎上同時使用中藥治療。中醫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原則。肝胃不和者,以柴胡疏肝散加減,處方為陳皮12g,柴胡15g,川芎 10g,香附15g,? 枳殼15g,白芍15g,? 甘草6g,? 延胡索9g,? 川楝子12g,? 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如果氣郁化熱,加黃連、郁金。脾胃虛寒者,以四君子湯加減,氣虛者加黃芪,脾胃虛寒,增加桂附理中丸,每天2丸。患者飲食不暢,增加沉香化滯丸,6g 每天2次;如果患者肝脾不和,增加香砂平胃顆粒,5g 口服 2次/日。脾胃濕熱者,以三仁湯加減,濕重者,加藿香、佩蘭,熱甚者,加黃連、梔子。胃陰不足者,以益胃湯加減,胃熱者,加石膏、知母;陰虧明顯者,加生地黃、白芍、石斛養胃陰。瘀血阻絡者,失笑散和丹參飲加減,如果患者肝胃郁熱,增加加味左金丸,每天12g;
2.3觀察指標
依據目前我國臨床傳統的復方中藥臨床療效及其作用評定三個主要標準,分別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癥狀和體征消失,有效-癥狀和體征有很大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沒有變動。另外隨訪1年,觀察患者的復發情況。
2.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進行分析,數據用%和x±s表示,分別進行c2檢驗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療效情況對比
對于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方面,一般組分別為9例,10例,6例,76.0%,結合組分別為14例,10例,1例,96.0%;可以看出結合組總有效率高于一般組,P<0.05。
3.2復發情況對比
一般組出現2例復發,結合組沒有復發,說明結合組的復發率0.0%,遠低于一般組的8.0%,P<0.05。
4討論
在醫學臨床上,慢性胃炎十分普遍,也是常見的慢病類型,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并且隨著越來越多人的飲食習慣、生活行為等不科學,這類疾病表現出發病率增加的趨勢。這類疾病的出現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特別是因為很容易復發,帶來的痛苦感較強,所以需要及時治療。從西醫角度進行這類疾病的治療,只指標不治本,而且效果也比較差,同時還有耐藥性的風險。
慢性胃炎主要發生在胃粘膜部位,出現炎性反應或萎縮情況,病因較多,也比較復雜。從臨床實踐中分析,Hp感染、飲酒、膽汁反流、部分藥物的使用等,都可能導致該病的發生。該病的臨床癥狀并沒有特異性,比如腹痛、腹脹、食欲不振、噯氣、反酸等,大部分患者的疼痛情況比較顯著,表現出隱痛、燒灼痛等特點,并且毫無規律,但是在餐后會加劇。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胃黏膜糜爛的問題,也可能出現輕微的上消化道出血情況,而長期如此會出現缺鐵性貧血;個別患者也可能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阻礙了疾病的恢復。
對于本病的治療,可以通過對致病因素的分析來消除病因,但多是使用對癥的藥物進行治療。比如阿托品可以有效緩解疼痛發作,奧美拉唑可以抑制胃酸的增高。如果發現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還需要增加抗生素治療。如果出現膽汁反流的患者,還可以使用鋁碳酸鎂片等藥物,通過其與膽汁的作用,緩解癥狀。臨床上實施治療常用的藥物有克拉霉素、甲硝唑等。而中醫藥治療該病也有良好效果,比如半夏瀉心湯、針灸、按摩等的使用,對于這類疾病的治療均有一定效果,相對于西藥來說不良反應更低,安全性更高。
本次研究選擇中藥處方配合西藥的使用治療慢性胃炎患者,結果發現:結合組總有效率96.0%,高于一般組的76.0%,P<0.05;結合組的復發率0.0%,遠低于一般組的8.0%,P<0.05。所以,對于慢性胃炎的治療,可以考慮在使用對癥西藥的基礎上增加中藥處方的使用,可以強化治療效果,并減少復發的可能,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王莉莉,高秋芳,焦賢飚.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臨床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1(6):75-77.
[2]于德華.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及臨床分析[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2018,2(18):182-183.
[3]張菊海.基層慢性胃炎診治體會[J].甘肅科技,2020,36(3):157-158+105.
36075019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