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摘要: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應用預見性護理在防范低血糖事件中的效果。方法 自我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抽取1500例作為研究樣本,其中曾經發生低血糖患者21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0.1-2020.12期間在我科住院治療,并以隨機抽樣法為分組依據,將其分為常規組(n=750,護理方式為常規護理)及預見組(n=750,護理方式為預見性護理),對其低血糖發生率及血糖控制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預見組發生率(5.87%)相較于常規組(14.00%)更低,P<0.05;護理前兩組平均血糖值(Gluave)、血糖值標準差(GluSD)、(GluCV)無差異,P>0.05,護理后預見組Gluave高于常規組,GluSD、GluCV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 應用預見性護理能夠降低血糖發生率,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在糖尿病患者防范低血糖事件中具有顯著應用效果,建議臨床采納。
關鍵詞:糖尿病;低血糖;常規護理;預見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糖尿病是一種發病率較高,患病人群廣泛的慢性疾病,臨床主要通過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水平,但在治療過程中可并發低血糖,使患者出現心悸、無力、眩暈、意識障礙、昏迷等癥狀,甚至導致不可逆的腦損傷[1]。臨床在護理糖尿病患者時常通過常規護理進行用藥指導,告知患者注意事項,避免患者因用藥不當等原因造成低血糖,但缺乏統一性、規范性,患者對低血糖認知水平較低,因此護理效果并不理想[2]。預見性護理根據疾病的相關發生因素,給予預防性護理措施,從根源上減少低血糖發生率,起到良好的防范低血糖發生作用。本文現對我科1500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內容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抽樣法為分組依據,將我科抽取的1500例糖尿病患者分為常規組及預見組,其中曾經發生低血糖患者210例,各75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0.1-2020.12期間在我科住院治療。常規組男女比364:386,最小18歲,最大80歲,均值(49.68±5.89)歲,患病時長最短1年,最長10年,均值(5.63±1.86)年,既往發生過低血糖患者100例;預見組男女比350:400,最小19歲,最大80歲,均值(49.87±5.56)歲,患病時長最短2年,最長11年,均值(5.93±1.58)年,既往發生過低血糖患者110例。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組間性別、年齡、患病時長、既往史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常規組:護理方式為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建立血糖監測記錄單,并由護理人員針對糖尿病知識及低血糖知識給予健康宣教,指導患者按照醫囑按時、按量合理用藥,告知患者用藥時間及相關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并指導患者掌握自我監測血糖的方式,針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根據患者病情及自身情況制定合適的飲食計劃,并督促過于肥胖患者積極減肥,對出現低血糖癥狀的患者及時采取對癥治療。
預見組:護理方式為預見性護理,主要內容如下:①建立低血糖防范小組,由組內成員針對臨床發生低血糖的原因進行分析,通過內部成員討論、咨詢內分泌醫療或護理專家、查閱權威文獻等途徑對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高危因素進行分析,根據低血糖發生原因制定護理計劃。②制定低血糖相關工作流程培訓計劃、重點加強低血糖發現評估,安排組內成員定期參加糖尿病住院管理培訓,并定期進行技能考核,根據低血糖事件發生風險評估臨床患者風險值并采取合理措施,如年齡>60歲,既往有低血糖史患者,臨床需加強監管力度,增加夜間病房巡視力度及血糖監測頻率。③通過集中授課、一對一講解、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播放糖尿病教育科普視頻等方式,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低血糖發生事件、原因、癥狀、危害及處理方法。④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并根據血糖情況及時監測血糖,給予患者7點譜或9點譜飲食規律,針對睡前血糖低于5.6mmol/L的患者,可在專科醫生及護士指導下進食,同時護士需加強夜間巡查。⑤當患者發生低血糖時,需通知醫生,在醫生還未到達期間按照雙十五原則給予處理措施,意識清醒者給予患者15g單糖類碳水化合物口服,意識障礙者需及時給予50%葡萄糖20ml靜脈注射,并在注射后15min測血糖水平,提高血糖監測頻率,以15min/次為宜,連續測得兩次血糖>5.0mmol/L時囑咐患者臥床休息。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常規及預見組低血糖發生率,并根據血糖水平將低血糖程度分為輕度、重度,輕度低血糖:血糖值為2.8~3.9mmol/L;重度低血糖:血糖值<2.8mmol/L,將輕度低血糖率+重度低血糖率作為發生率。
(2)比較常規組及預見組血糖控制效果,分別于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根據血糖監測情況,計算平均血糖值(average blood glucose,Gluave)、血糖值標準差(blood glucose standard deviation,GluSD)及血糖變異系數(blood glucose variability,GluCV),GluCV=GluSD/Gluave×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常規組及預見組低血糖發生率比較
預見組發生率(5.87%)相較于常規組(14.00%)更低,P<0.05,見表1。
2.2常規組及預見組血糖控制效果比較
護理前兩組Gluave、GluSD、GluCV無差異,P>0.05;護理后預見組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主要通過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水平,緩解相關癥狀,減輕疾病對機體造成的損傷,但在臨床治療時易受到藥物使用不當、飲食運動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低血糖,使患者出現乏力、眩暈等癥狀,甚至造成不可逆腦損傷[3]。
常規護理的臨床應用主要根據相關規章制度及護理人員臨床經驗進行,缺乏統一性、規范性,導致護理效果欠佳。預見性護理是針對常規護理進行完善的一種預防性護理,主要根據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事件的相關因素進行對癥護理,從而有效預防低血糖發生,改善患者治療及護理效果[4]。本文通過比較常規組及預見組低血糖發生率發現,護理前兩組Gluave、GluSD、GluCV無差異,P>0.05;護理后預見組血糖控制效果優于常規組,低血糖發生率較低,P<0.05。通過成立防范小組,根據低血糖發生原因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針對臨床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事件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根據風險值對臨床糖尿病患者進行評估,針對高風險患者加強臨床護理力度;同時通過知識培訓及講座等方式增強護理人員防范低血糖的意識,提高其預防觀念,從而為臨床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措施,并通過多種多樣的低血糖預防知識教育,提高患者對糖尿病及低血糖認知水平,使臨床患者能夠配合相關護理措施,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用藥行為及飲食習慣。同時本文通過比較常規組及預見組血糖控制效果發現,表明通過以下措施可幫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制定飲食計劃、用藥管理及運動計劃,根據降糖藥物的使用方式及藥物類型,給予患者針對性的飲食護理及用藥量增減,避免因患者進食量減少,而用藥量未改變造成低血糖,糾正不合理的用藥行為及飲食運動習慣,并在患者出現低血糖癥狀時及時按照雙十五原則給予對癥治療,幫助患者恢復正常血糖水平。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日常護理中應用預見性護理能有效減少低血糖事件發生,對防范低血糖事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億芬.預見性護理策略改善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減少并發癥發生率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35):65-69.
[2]范晶.預見性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患者認知水平及足部護理行為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12):197-198.
[3]文靜.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患者防范低血糖事件中的應用研究[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1,36(2):257-260.
[4]赫廣玉,肖顯超,謝曉娜,韓丹,趙雪,王桂俠.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現狀及預測[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9,27(11):877-880.
233050170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