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英 劉群 梁思思



摘要:目的:分析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方法:選取 例100患者,隨機分組,即對照組50例,觀察組50例,其中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全程優質護理,比較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急性腦梗塞病人護理中,實行全程優質護理,效果顯著,且能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全程優質護理;急性腦梗塞;護理滿意度;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急性腦梗塞又稱腦中風,多見于老年人,主要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一種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1-2]。本病發病時間不定,有時是清醒狀態下突然發病,有時是睡眠狀態下發病,醒后出現相應癥狀,且其臨床癥狀常和梗死部位相關,嚴重時可導致肢體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所以應早期醫治[3]。一般本病經積極治療后,患者癥狀可緩解,但由于壞死腦細胞不可逆,所以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而且對于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會出現再次復發的可能,因此需要在患者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及宣教,來幫助患者減少復發,進而改善生活質量[4]。對此本文將分析在急性腦梗塞病人護理中,采用全程優質護理的效果及對預防患者并發癥發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腦梗塞患者,隨機分組,即對照組50例,觀察組50例,其中對照組:男/女之比為28:22,年齡58~78歲,平均年齡(66.52±5.78)歲;觀察組:男/女之比為26:24,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6.86±5.82)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急性腦梗塞診斷:(2)年齡均大于50歲:(3)無血液疾病史、凝血功能障礙史;(4)無肝腎功能不全史;(5)同意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障礙;(2)依從性差,遵醫行為差;(3)中途退出研究;(4)存在藥物、食物過敏史;(5)伴有惡性腫瘤、嚴重慢性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及藥物指導,并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病情變化等,同時做好并發癥的預防和搶救工作。
觀察組:給予全程優質護理,具體如下:
(1)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評估患者對疾病的知曉度,依據評估結果、患者文化程度、理解力等對患者進行疾病宣教,宣教內容有疾病的常規知識、日常飲食和康復護理、疾病預防和用藥等,宣教方式以動畫視頻、宣傳手冊、知識講座等方式展開,使患者充分理解疾病,進而消除對疾病的恐懼感,同時在宣教過程中,耐心回答患者問題,以增加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2)心理護理:由于急性腦梗塞發病急、致殘率高,所以患者會出現不良心理,因此需做好患者心理護理。經常和患者交流溝通,了解患者心理訴求,鼓勵患者和他人交流溝通來緩解心理壓力,其次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工作,告知其患者病情狀況,囑其多和患者交流,理解患者不良情緒,從而幫助患者渡過難關。
(3)飲食護理:對于吞咽功能良好的患者,進食前,協助患者取安全舒適的進食體位,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食物烹飪方式、食物的色香味、溫度及食物的軟硬度,以便患者吞咽,對于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給予鼻飼飲食,注意鼻飼液的溫度、量等,同時使用前后及時沖管,以防鼻飼管堵塞。
(4)康復護理:根據患者功能障礙程度,為患者制定個體化功能鍛煉方法。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并幫助其分析影響康復的因素,以便更好落實康復計劃,從而保證患者康復訓練順利開展,如對于吞咽困難的患者,囑其做一些頸面部肌肉的訓練和進食注意事項;對于語言障礙患者,應鼓勵患者從發音訓練開始,逐步過渡到句的訓練等;對于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可協助患者進行肢體主被動訓練,同時輔助針灸、按摩、理療等方式,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
(5)安全護理:由于急性腦梗塞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所以要做好患者安全護理工作,首先要保證患者病床高度適中,床上配有防護欄,以防患者墜床,病室走廊兩邊設置扶手,并建立“無障礙通道”;病房地面保持干燥清潔,囑患者外出時應穿防滑鞋,避免穿拖鞋隨意走動,以防跌倒;對于感覺障礙患者,囑其避免使用熱水瓶倒水,以防燙傷,同時在患者活動或做檢查時,囑家屬進行陪伴,以防患者意外受傷。
(6)舒適護理:急性腦梗塞多見于老年人,且患者多伴有功能障礙,所以要做好患者舒適護理,如每周幫助患者修剪指甲,提高患者舒適度;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協助其勤更換衣物、變換體位,以防壓瘡的發生;為患者提供適宜的環境,并保持適當的溫濕度;同時在做各項護理操作時,應提前告知患者,以提高患者配合度。
1.3 觀察指標
(1)生活質量,采用一般生活質量量表(SF-36)進行評估,包括身體功能、獨立能力、心理狀態等,總分100分,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2)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腦水腫、感染、腦出血、壓瘡等。
(3)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進行評估,包括護理宣教、服務態度、技術水平等,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護理滿意度越優。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x±s)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n實施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生活質量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護理滿意度
護理前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多見于50歲以上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等,其癥狀可在發病后10h左右達到高峰,且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會有肢體無力等前驅癥狀,但由于患者對疾病認知不足,加上急性腦梗死溶栓時間窗短,所以使患者容易錯過溶栓最佳時間,從而引起肢體功能障礙,因此需要做好患者護理工作,來提高患者預后[5-6]。
全程優質護理是一種以病人為中心的全新護理模式,并從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康復護理、安全護理、舒適護理等方面進行展開護理,其中健康宣教可增加患者疾病知識,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度;飲食護理可增加患者免疫力,縮短患者康復時間;康復護理可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改善患者預后;安全護理可降低不良事件,增加患者安全;舒適護理能提高患者舒適度,促進患者恢復;而心理護理貫穿于每項護理措施中,通過評估和交流了解患者不良心理,幫助患者進行疏導,使患者樹立正確的心態,從而促進患者康復。
本文通過研究得知,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全程優質護理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幸福感,從而促進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顯示該護理模式可避免患者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實行全程優質護理,其并發癥發生少,護理滿意度高,所以可做推廣。
參考文獻:
[1]李佳, 胡杰. 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搶救效果評價[J]. 山西醫藥雜志, 2019, 48(02):119-121.
[2]王潔, 周佩洋, 賽金萍. 護理流程優化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率及搶救時間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 2019, 026(006):713-715.
[3]趙紅霞. 細節化優質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及護理依從性的影響[J]. 貴州醫藥, 2019,43(11):1819-1820.
[4]梁鐘琴, 吳月峰.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研究[J]. 中華全科醫學, 2019, 017(004):682-685.
[5]曾琳琳, 任芳芳. 優化護理模式對提高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和促進治療效果的作用研究[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9, 016(023):3496-3498.
[6]何書萍, 石靜華, 羅昌韋,等. 早期康復路徑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功能恢復影響的系統評價[J]. 現代預防醫學, 2019, 46(04):194-198.
158050118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