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炎然 成思佳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趣味教學;策略
引言
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是推動他們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和營養劑。只有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小學生才會對學習內容做出積極、主動的反應,小學生的思維也才可以長時間處于活躍狀態,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因此,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成為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小學高年級數學趣味教學的價值
(一)有助于提高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趣味教學法的應用,能夠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關聯,在某種程度上便于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強化與記憶。同時,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有利于學生數學能力和邏輯思維的發展,對于核心素養的形成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趣味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給予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會面臨數學圖形的識別與計算等問題,小學教師可以將趣味教學方法貫徹于圖形教學的過程中,讓小學生自己動手畫圖案,并從圖案是否標準等方面進行評比。在反復練習畫圖的過程中,小學生體會到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樂趣,同時小學生的自我動手實踐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趣味教學的策略
(一)革新教育理念,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
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數學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作用,不僅僅是傳道授業實踐過程的“講”,更多的是要考慮到“導”,借助參與群體的現實表現以及實際成果等來呈現教學內容,這樣才會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相互交融、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過程。其次,教師要重視以自己的語言、動作等形成有效的趣味啟發,融合教學氛圍。其實,高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如果帶有幽默感,就使整個課堂氣氛更為輕松,也實現了課堂趣味的目標,運用起來也更為輕松自如。
(二)利用各種教具,促進趣味教學開展
教具是各學科都應采用的教學形式,在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不知道如何采用教具來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迎合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采用教具為數學教學工作增添趣味性,促進教學的有序開展。如在數學教學中常見的教具主要有算術棒、立體幾何模型,其都和數學學科有著緊密聯系,而教師則應當依據教學重點,靈活地采用各種教具,提升授課趣味性,讓學生對關鍵內容進行深層次理解。而教師也應善于和學生交流、溝通,掌握學生個性化需求,讓學生選擇輔助工具學習,認識到只要能夠起到輔助學生學習,提升學習效率,就應提倡采用。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撲克牌進行教學,實現開展加減運算比賽,要求教師為學生合理分組,并確保各小組綜合學習能力相差不大,讓各組員隨機抽選兩張撲克牌進行相加、相減,而小組中另一位學生回答問題,再安排一位學生記錄,看看在規定時間內哪一個小組運算速度又快又準確,通過這種手段來創新數學教學工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促使小學數學教學具有趣味性。
(三)尊重個性化差異,開展多樣化教學
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情況,堅持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采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多樣化的有效策略方法,能夠在不斷提高課程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們完善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意識。另外,關注學生們的心理、思維和學習能力的成長與進步,也能夠讓教師從實際出發,選用更加適合學生們學習成長和進步的教學策略,從而保障課程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們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水平的不斷成長與進步。其中,情景再現式、問題探究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式,都能夠讓學生在課程學習和問題探究的過程中,逐漸了解、感悟課程知識重點。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期間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增添其他教學策略與方法靈活安排與搭配。
(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趣味教學法,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游戲、比賽、實踐等形式,對數學知識和定理進行滲透和運用,使課堂教學活動一改往日的沉悶古板。除此之外,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不僅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發散思維,還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和學習效果,從而作出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成效。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成功應用趣味性教學法將顯著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趣味性教學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時代的趨勢,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學習趣味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讓自己的教學風格與趣味性教學方式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小學生在數學趣味性課堂教學上充分學習數學知識,在有趣輕松的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從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斌成.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趣味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232.
[2]梁品己.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趣味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20(44):50+51.
[3]簡林海.小學數學高年級解決問題策略的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