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浙江工商大學廣播電視臺,從高校宣傳工作、品牌欄目建設、學生科技競賽、網絡傳播特色等四個方面,借鑒“項目學習”教學模式展開實踐,擴大了高校校園媒體的影響力,同時為高校傳媒專業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其為例,對如何將“項目學習”教學法融入高校校園媒體建設進行研究。
【關鍵詞】項目教學;校園媒體;高校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 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一般課題(KT2021370),浙江工商大學2021年度校高等教育研究課題(Xgy21019)。
高校校園媒體是高校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學校新聞和文化的重要渠道,是由一批有志于從事新聞媒體工作的學生根據自己專業和興趣自愿組織而成,擔當通往大學生“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是高校宣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主流輿論的主戰場。作為最貼近大學生的傳播渠道,高校校園媒體一方面承擔著引領青年思想、提高青年素質的重要使命,需要政治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學生團隊來運營管理。另一方面,又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學習的機會,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因此,建設好、發展好校園媒體尤為重要。
融媒體時代,視頻傳播模式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青睞,有些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受眾第一信息源。[1]高校校園媒體特別是廣播電視媒體雖然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是隨著信息傳播環境和媒體生態的不斷變化,目前普遍面臨著節目質量不高、人才培養專業性不強、媒體影響力較小等困境。
一、高校校園媒體建設現狀
(一)節目質量不高
校園媒體是傳遞校園信息、弘揚校園文化的宣傳隊伍,創建之初便是以學生為運營主體。學生尚處于學習實踐階段,各項專業技能還不能熟練掌握,離全媒體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要求有較大距離。不少學生在經過一兩年的鍛煉日漸成熟時卻因升學、畢業等原因離開,導致校園媒體人員流動性非常大,長期處于新老交替循環,這就導致策劃制作的節目質量參差不齊,內容上無法推陳出新。
(二)人才培養專業性不強
大多數高校校園媒體由學校黨委宣傳部指導管理,宣傳部相關人員除了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還有許多其他工作任務,使得校園媒體工作人員專職不“專”。此外,部分指導老師不具有新聞專業背景,更缺乏媒體從業經驗,導致對學生采編團隊培養專業性不強。
(三)媒體影響力較小
高校校園媒體的主要受眾是在校師生,發布內容多以校園新聞為主,信息種類、宣傳形式較為單一,缺乏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新媒體時代,師生獲取新聞的渠道不斷增加,使得高校校園媒體平臺影響力普遍不高。
二、“項目學習”教學法融入高校校園媒體建設可行性分析
(一)“項目學習”教學法的內涵
項目學習被普遍認為起源于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從做中學”教育理論,并逐漸被教育研究人員發展演變為“項目學習”教學法。項目學習以實踐為導向、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從真實世界中的基本問題出發,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情境的主題,以小組方式進行周期較長的開放性探究活動,完成一系列諸如設計、計劃、問題解決、決策、作品創建以及結果交流等學習任務,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2]
(二)符合高校宣傳工作需要
通常認為,項目化學習是處理和“做”有關的知識,即主要包括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術和方法的準則。高校校園媒體是為學校宣傳工作服務的校園學生組織,浙江工商大學廣播電視臺作為學校重要的校園媒體,承擔著學校重大活動拍攝、轉播以及視頻制作等任務。在校園媒體工作的學生的綜合能力、產出作品質量直接關系到高校新聞宣傳效果和校園輿論走向。因此,校園媒體開展宣傳工作需要制定詳細完善的工作計劃,進行合理分工合作,嚴格保證制作周期,為學校門戶網站、短視頻平臺、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各類媒體平臺提供高質量內容,確保高校新聞宣傳效果。在高校宣傳工作中運用“項目學習”教學法,可以進一步明確每一個實施環節,確保每一個環節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從而提高節目質量。
(三)符合高校校園媒體建設需要
項目學習的實踐過程一般包括設計學習項目、制定項目學習計劃、開展項目活動以及組織項目學習評價四個階段。融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對校園媒體進行改革,成立全媒體中心,成為學校宣傳的核心力量。其工作模式為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就新聞報道主題制定工作計劃、確定任務分工、組織策劃撰稿、開展拍攝制作、進行發布評價。可以說,這一流程借鑒了“項目學習”教學模式,是“項目學習”教學法的實踐體現。可見,高校校園媒體在運營和建設上已經開始運用“項目學習”教學模式,并逐漸成為高校校園媒體主要工作方式之一。
(四)符合高校人才培養需要
“項目學習”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真實性”。真實項目是指學生學習的知識和能力是可以在社會實踐中真實使用的,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在現實生活中是可以借鑒遷移的,而不是只在課堂教學中才會使用的知識和能力。[3]高校校園媒體是高校人才最直接的實踐鍛煉平臺,在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有獨特優勢。學生有機會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在參與具體項目制作過程中,提高專業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更好地將項目學習中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場景中。
三、“項目學習”教學法融入高校校園媒體建設的具體措施
項目學習往往從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任務出發,以小組方式,積極應用相關媒體技術作為工具,開展實踐活動。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開展“項目學習”教學法。
(一)以高校宣傳工作為重點,延伸實踐育人課堂
項目主題即項目驅動問題的確定,是項目學習開展的關鍵。所有的探究活動都必須圍繞項目學習驅動問題開展,它為學生實踐學習提供了方向和動機。不同于課堂上開展的項目學習,把高校宣傳工作作為項目主題,給學生提供了實戰的機會,學生在實踐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訓練,更貼近媒體需求,其成果真實可見。
我們以浙江工商大學(簡稱“浙商大”)建校110周年校慶日當天開展的宣傳報道活動案例來進行分析。圍繞這一主題,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完成項目計劃制定,從而開展項目活動,組織項目評價。
在校慶日宣傳報道開展過程中運用“項目學習”教學法,一方面讓整個宣傳報道工作按計劃有序推進。同時,分工更合理,學生明確知道自己在項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作品的質量,獲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另一方面,項目開展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懂得新聞報道的基本流程,熟悉攝像設備使用方法以及后期編輯制作技巧,通過實踐掌握并且完成廣播電視節目生產的各個環節,綜合運用相關專業技能完成工作任務。
(二)以品牌欄目建設為抓手,推進項目持續發展
品牌欄目是高校校園媒體發展戰略的具體呈現,設立品牌欄目有助于項目主題的確定,引導學生圍繞欄目定位與風格進行節目創作,從而形成欄目的品牌化和系列化。
1.欄目形式確認
校園媒體的欄目確定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高校的宣傳定位,傳播方式是否符合當今傳媒發展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4]為順應媒體融合趨勢,提升廣播內容質量,拓寬宣傳平臺,浙商大廣播電視臺將傳統廣播與網絡直播結合起來,打造了一檔線上互動交流談話直播節目:商大侃客。在選題上,欄目注重師生關心與社會關注相結合,注重校園文化與學校歷史相結合,注重學生成長成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挖掘學校改革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事跡以及師生成長成才經歷,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邀請專業教師、輔導員、優秀學生代表作為嘉賓,講述自己的商大故事,宣傳教育正能量。
2.欄目組織實施
根據欄目要求,將團隊成員按照策劃主題、確認嘉賓、設計提綱、出鏡播音、直播調試等任務進行分工,從而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運營團隊,確保節目能夠順利進行。每期節目直播前,欄目組會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送節目預告,告知本期節目主題、邀請嘉賓以及主播等信息。而直播結束之后,則會推送直播在線回放等,提高欄目影響力。
“商大侃客”初期通過校廣播臺播出,再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播出。經過多次調整,最終形成了廣播直播相結合的傳播形式。在校園廣播實時播出的同時,受眾可以通過直播更直觀地看到主持人和嘉賓的播音情況,同時還可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了較為開放的互動模式,加深與受眾的情感交流,提高了節目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增加欄目本身的黏性與附著力,讓節目更具有藝術感和視聽感染力。
3.欄目宣傳效果
自2017年10月播出第一期以來,截至2021年10月,“商大侃客”共播出86期。節目收看人數最高的一期《師說新語——戴道昆老師喊你上課啦!》共有近18000人次收看,觀眾評論達500多條。目前,欄目每周觀看人數穩定在5000人左右,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粉絲,逐漸形成了一檔頗具品牌效應的校園欄目,從而擴大了浙商大高校校園媒體的競爭力和影響力。2019年,“商大侃客”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專欄征集暨第二屆全國高校“名站名欄”征選中獲“全國高校優秀網絡欄目”優秀獎;在全國高校融媒體發展論壇暨高校新媒體案例征集大賽中獲“2019年度優秀案例”。
(三)以學生科技競賽為導向,提高技能教學質量
把大學生科技競賽作為項目進行推動,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更能提高項目成果的質量。科技競賽不同于一般項目,它要求師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具備參賽水平的作品,所以師生必須嚴格把控“項目學習”教學法的各項實施環節。通過擬定項目目標、制定工作計劃、安排成員分工、評估成果優劣,進而提出改進意見,最終完成作品設計,從而使設計作品更具競爭力。
以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為例,根據項目學習的實踐過程,團隊把項目實踐分為調查研究、確定方案、拍攝制作、改進完善等四個環節,每個環節任務分工職責明確,使參賽團隊能夠有條不紊地完成比賽作品。
1.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階段首要任務就是了解項目規則,并確定拍攝對象。教師根據競賽項目要求進行說明,學生了解大賽的項目規則、任務以及項目目標。根據大賽規則,參賽團隊須在一個月內針對浙江省的紅色旅游資源,聚焦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圍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進行選題創作。根據上述要求,團隊篩選出浙江省內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紅色旅游基地,通過資料查找、實地調研同時結合歷史故事、文化傳承、所處地域等因素,最終確定把蕭山衙前農民運動作為拍攝主題。
2.制定方案
團隊根據前期調研資料展開交流討論,撰寫解說文案并制定拍攝方案。根據調研內容,團隊以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中一個“公斗”作為切入點,以點帶面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農民革命運動衙前農民運動發生的前因后果,形成方案初稿并向指導教師匯報。指導教師從作品結構、拍攝手法、呈現效果、情感表達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見,不斷整合優化,改進拍攝思路,最終確定拍攝文案。
3.拍攝制作
團隊根據拍攝方案,在指導教師帶領下前往實地進行取景拍攝。除了對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衙前農民運動舊址、衙前農村小學舊址等紅色景點進行取景拍攝,還采訪了衙前農民運動主要領導者沈定一重孫沈紅衛,以及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館長王國龍,通過對人物的采訪,拉近了作品與觀眾的情感和距離,使作品更生動。
4.改進完善
作品初稿完成后,師生圍繞競賽項目目標交流探討,教師從創意性、表現形式、感染力等方面對初稿作品進行指導,提出修改意見,團隊成員根據修改意見,在設計實踐中深入解析問題,不斷打磨、優化作品,提高作品參賽競爭力,最終確定作品終稿。此外,比賽還設有現場展演環節,團隊在完成作品后,還要積極準備講解文案、方案思路及創作理念等相關說明,同時進行不斷演練,以便將最好的狀態展現在評委面前。最終,微視頻《一個公斗見證不變初心》獲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華東賽區特等獎。
(四)以網絡傳播媒介為載體,推動多元項目建設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540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0.4%。[5]5G時代,觀看、瀏覽短視頻受到廣大大學生的青睞。短視頻以其易操作、互動強、內容多元化等特點,具有極強的傳播價值和效果,成為當下最流行的互聯網傳播方式之一。
當前,不少高校進駐各大短視頻平臺,制作優質短視頻宣傳學校形象,高校校園媒體就是學校官方短視頻賬號的主要內容生產者。要想生產出有深度、有溫度、接地氣的“爆款”短視頻作品,創作選題、文案撰寫、拍攝制作、后期發布,每一步都很關鍵。以制作“爆款”短視頻為主要目標的項目,因為需要緊跟時事熱點,在制作時間上,一天或者數小時就需要完成一個項目。在制作要求上,則需要按照短視頻傳播規律來進行策劃。所以,在項目推進實施過程中,各環節必須緊密配合。
例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浙商大廣播電視臺通過“項目學習”教學法,結合社會熱點,確定將講好抗疫故事、傳播防疫知識、策劃暖心話題、正面回應輿情等作為短視頻制作的主題,同時制定拍攝方案、確定人員分工,按計劃推進短視頻創作。在推進過程中,及時溝通交流制作情況,提出改進意見,積極運用快閃、航拍、藝術表演等多種表現形式,提升短視頻表現力,20天內共發布制作了31條高質量的疫情防控專題短視頻作品。在抖音平臺上,推出“眾志成城,抗擊疫情”防控專題合集,播放量達660 萬,點贊量達18000余次。清明節當天,在快手平臺上發布的短視頻《致敬抗疫英雄》引起了網友強烈共鳴,總播放量達660多萬次,收獲評論近400條,點贊量超過27萬,粉絲數激增2000余名,獲得較好的宣傳效果。
四、“項目學習”教學法融入高校校園媒體建設的應用效果
經過多年實踐,在高校校園媒體建設中引入“項目學習”教學法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為高校校園媒體建設提供新方法
高校校園媒體的主要任務就是圍繞學校重點工作開展宣傳報道,其產出的融媒體作品質量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新聞宣傳的效果,也決定了校園媒體的影響力。浙商大廣播電視臺借鑒“項目學習”教學法模式,生產了一系列高質量的融媒體作品,如講述身邊優秀人物事跡的《浙江工商大學百歲老教師楊瑩:投身教育五十載的世紀老人》獲教育部2020年教師風采短視頻評選入圍獎;微視頻《我家瓶窯——聆聽非遺背后的故事》獲“農信杯”第三屆浙江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良渚文化創意專項賽金獎;公益系列短片《文明出行 禮讓有序》《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因為這些高質量的作品引起校內外師生的廣泛關注,在各類評選中成功脫穎而出,浙商大廣播電視臺獲2020年度全國百強校媒稱號,2019年度、2020年度連續兩年獲浙江省高校十佳校園媒體稱號,運營的視頻號“浙商大微視聽”獲2021年度高校影響力視頻號,這些獎項的獲得,進一步擴大了浙商大廣播電視臺的影響力。
(二)為高校傳媒專業實踐教學提供新思路
高校的基本屬性就是人才培養。高校傳媒專業在教學設計上主要由理論課和實驗課組成。有些高校在實驗課上也會運用“項目學習”教學法,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學校課程改革往往雷聲大、雨點小,所謂的實踐教學僅停留在文本和概念上,缺少真正的實際運用。而校園媒體更注重“實戰”,制作的作品會發布在學校各大媒體平臺上。在實踐教學中引入“項目學習”教學法,要使項目命題、實踐操作方面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在項目成果評價上更加直觀明了。在實踐指導過程中,老師則會設計更貼近新聞媒體的操作流程,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訓練,真正把實踐教學帶入實踐中,從而實現學校教育與傳媒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實現從“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的轉化。對老師而言,嘗試運用“項目學習”教學法,會有更加積極的教學態度,并在項目探索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知識新觀點。而學生在實踐操作進程中展現出來的主動學習狀態、思考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對教師也會產生一定的啟發。
(三)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意識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替代的。[6]因此,高校校園媒體實施“項目學習”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學習相結合的環境中養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提高合作分工、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建構起真正屬于自己的學習理念。
結語
“項目學習”教學法應用于高校校園媒體,打破了以往高校校園媒體單一的宣傳功能,使原本教學屬性較弱的校園媒體育人功能得到提升,強化了學校傳媒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激發了學生創作潛能,成為課堂教學的實踐延伸。
同時,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又反作用于高校校園媒體的建設。基于“項目學習”教學法,高校校園媒體節目和作品質量得到了提升,目的性和導向性更加凸顯,校園文化傳播的質量得到提高,從而增強了校園媒體影響力,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校宣傳工作。
注釋:
[1]傅鴻洲.基于短視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1(01):97.
[2][6]柯清超.超越與變革:翻轉課堂與項目學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6-130.
[3]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1.
[4]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
-09(1).
[5]CNNIC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1-02-03),http://www.gov.cn:8080/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宣傳部)
責編:周蕾
183150170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