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芳
摘要:新課標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更要在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各種精神,旨在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實現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而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將語文閱讀教學重視起來,培養閱讀能力。因此,在實際研究中,就結合五年級的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對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閱讀能力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現階段已經成為每位學生必須具備的技能。但是,當前小學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在語文閱讀上不僅會消耗很多的時間,學生也很難深入理解閱讀的內容,閱讀習慣較差。而實際上,閱讀能力越高的學生,往往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更強,從此可見,加強語文閱讀教學,強化閱讀能力是當前階段非常必要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
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展開,首先就要讓學生對閱讀充滿興趣,有了興趣,任何學習也就更加簡單,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質量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創設一個適合的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內容發現問題,并對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猜想,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通讀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自己去體會課文的情感和內涵。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就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閱讀目標的引領下,最終達到較好的閱讀效果[1]。
譬如,在五年級《搭石》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先在課堂上播放一段關于搭石的圖片或視頻,利用照片或視頻引發學生們的疑問:“同學們,圖中展示了一個什么樣的內容?在觀看圖片或視頻的過程中有什么體會?”利用問題創設一個讓學生思考的情境,此時,一位學生舉手回答:“我看到圖片上有人在河邊擺搭石……”通過回答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走進文章中,有序開展語文教學,促使學生大腦的運轉。當學生對文章內容充滿興趣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的閱讀,了解文章內容,從而對其形成深刻的理解。總的來說,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就可以更加積極的參與到閱讀中,更加熱衷于閱讀,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鍛煉閱讀能力,對其未來發展非常有幫助。
二、推進個性化閱讀教學,強化學生對閱讀的理解
不論學生年齡大小,其都有著自己的想法,面對不同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小學生閱讀過程中同樣如此,尤其五年級的學生自主意識逐漸形成,對文章內容也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就要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讀、去說,并且表達自己對閱讀內容以及其中情感的理解,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閱讀的過程中強化其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以《落花生》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文主要記敘的就是作者小時候親身經歷的事,將自己在家庭活動中所受的教育以敘事的形式寫了出來,表達了一定的思想和內涵。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是父親說的話“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必須挖起來才知道。”這句話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內涵,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并鼓勵其表達自己的看法。在此過程中,一位學生說到:“其實通過對描寫花生內容的閱讀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花生本身具有無私奉獻、樸實的精神,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學生說到:“通過最后父親說的話,我可以深深體會到內在美的重要意義,我們不能只注重外表美,還要充分挖掘美好的心靈!”當學生表達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師應及時給予其肯定,認可學生的個性化看法,之后再帶領學生深入探究課文內容,引導其更好的理解文中精神和主旨,為其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三、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模式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要求學生應該進行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學習。因此,在五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同樣要將這一轉變重視起來,帶領學生積極進行自主閱讀和交流式的閱讀,為其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平臺,給予其充分的自由閱讀空間,學生自由閱讀、自主討論,在交流和互助學習的過程中解決自己閱讀上的欠缺,同時促進其閱讀鑒賞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2]。
例如:在充分考慮班級語文教學情況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將每周的閱讀課充分利用起來,抽出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組織學生在會上對這一周內學習的文章進行交流,首先可以相互介紹一下自己本周閱讀的課外書籍,向同學介紹文章的情節、主要人物、寫作方法以及表達的情感等等,并有感情的朗讀其中的精彩片段,引導其他同學進行閱讀。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仿照自己的方法對自己一周內的閱讀內容進行講解,體會其中的思想情感和道理。例如:在學習《牛郎織女》這一民間故事后,一位學生就在課下自己搜集了關于牛郎織女這個故事的背景和完整內容,其完全就可以在閱讀交流課上分享給其他同學,并按照老師之前講課的方法分析其中暗含的道理。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能通過教師的行為對學生閱讀進行一定的引領,幫助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交流分析也能對學生的閱讀賞析能力進行鍛煉,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閱讀內容,為閱讀能力的培養提供保障。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已經成為一項非常關鍵的內容,良好的閱讀能力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以及未來更好學習具有重要意義。但實際上,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并不完善,其中的一些教學方法都存在欠缺,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就需要將其重視起來,尤其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其已經有了相對獨立的認知,此時閱讀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教師應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結合學生發展特征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教學,并且還要積極開展閱讀交流活動,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到閱讀中,培養閱讀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愛榮.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的探析[J]. 新課程,2021,(51):79.
[2]張興鳳.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方法研究[J]. 試題與研究,2019,(27):71.
139950118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