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嫻
摘要:在高中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沉浸式學習方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主觀能動性,有效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特別是對經典名著的興趣。教師可用新時期“互聯網+”思維,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沉浸式理解名著,賞析名著,完成沉浸式閱讀,從而提高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語文;中職語文;名著閱讀;沉浸式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中指出:“教師需設置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運用專題閱讀、比較閱讀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經驗分享和成果交流等活動。”同時還指出:“需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創設語境,開展積極的言語實踐,在對話交流中提高語言感悟能力和運用能力。”本文以粵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必修4)》第9課《寶玉挨打》教學為例,探討沉浸式閱讀名著的有效方法。
一、問題的產生:中職生閱讀名著的難點與痛點
近年來,圖像文化蓬勃發展,“經典閱讀危機”正直接影響著中學生群體。學生冷漠應對經典閱讀,嚴重影響其閱讀品味與欣賞水平,繼而使得他們更難對經典名著提起興趣。
究竟是經典名著遠離現實學生的生活,還是學生缺乏閱讀經典名著的方式方法?作為語文老師可以在引導他們走近經典方面做些什么?如何讓中職生回歸經典,通過閱讀經典提升語文素養,成為了筆者日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
2020年寒假期間,備課組布置了對經典名著《紅樓夢》開展整本書閱讀的寒假作業。但能完成閱讀作業的學生寥寥無幾。
通過與學生交流,了解無法開展閱讀的原因,反饋而來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紅樓夢》全書一百多回,幾百頁,看到這樣的巨著就覺得自己看不下去。”“剛開始看了幾回,文中語言文白結合,生僻字多,讀起來費時費力。”“讀了簡介,了解到說的是古代大家族的故事,婆婆媽媽的,沒興趣。”可見,學生對“經典名著”本身存在抵觸情緒,更存在畏難心理。年輕人活潑好動,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時間短,長時間沉浸于“不感興趣”的書本中,對他們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恰逢居家防疫期間,傳統的現實課堂,轉變為依托網絡進行的“云課堂”模式,以往的課堂現場交流,都改為依托網絡實現。面對特殊情況,我們的語文教與學方式也可趁機作出一些改變。
二、對沉浸式閱讀的理解
教師可以將沉浸式閱讀模式引入名著閱讀教學中,為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提供幫助。沉浸是指人高度集中精力的狀態。沉浸式閱讀要求讀者要全身心地投入閱讀、感悟文本,以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閱讀認知。名著閱讀教學中采用沉浸式閱讀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沉浸在豐富多彩的文本世界中,并收獲良好的閱讀體驗。
三、沉浸式閱讀氛圍的創設
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場景,是開展沉浸式閱讀的第一步。
《寶玉挨打》是《紅樓夢》中出現的第一個較大的矛盾沖突,突出表現了封建衛道者賈政與封建叛逆者寶玉父子兩代的封建思想和反封建思想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選段中人物行為、對話典型,情節安排巧妙,為學生感受名著魅力,學習小說閱讀方法的極佳篇目。
根據對課程標準及對課文的深入研究,筆者認為本選段出場的人物雖然不多,但小說背景龐大,人物關系復雜,作者在表現這些人和事的過程中所調動的手段很豐富,表現得也非常充分。因此,需要調動學生積極性,利用課外時間,自行掌握整本小說的主要人物關系及故事背景,而在課堂教學中強調鑒賞人物性格的刻畫方法。
引導學生“沉浸”此中,找準學生與小說中人物可能獲得共鳴的相似點的所在是關鍵,這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實際生活經驗進行綜合分析。
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布置一項前置作業:閱讀《紅樓夢》前五回(學有余力者可閱讀《紅樓夢》前80回),梳理小說人物關系,分別以“寶玉”、“賈政”和“王夫人”的角度發一條朋友圈。具體要求有三:1.繪制該條朋友圈界面,是否配圖自行衡量;2.每條朋友圈應有不少于6條評論留言,分別來自不同的《紅樓夢》人物,點贊不限。需要考慮其留言的合理性,包括 “能否互見朋友圈”的合理性及留言內容的合理性。3.小組內分享成員作業,找出并修正成員作業中不合理之處,評出組內優秀作業。
這一作業,創設了一個“假如小說人物擁有微信朋友圈”的現代場景,嘗試拉近學生與名著的距離。同時,切合青少年學生日常生活及興趣愛好,以“發朋友圈”這種學生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抒情渠道來分享閱讀體驗。
要準確完成上述作業,到達作業具體要求2中“每條朋友圈應有不少于6條評論留言,分別來自不同的《紅樓夢》人物,點贊不限。需要考慮其留言的合理性,包括 “能否互見朋友圈”的合理性及留言內容的合理性。”學生需研究作品前文部分出場人物,梳理賈政、王夫人、寶玉三個人物的人際關系網,并“沉浸”其中,探究小說人物形象,琢磨人物間微妙的人際關系,思考各個人物與目標人物之間的親疏關系,利益沖突等,是否建立了“能互見朋友圈的友誼”等。
學生在老師創設的語境中,主動翻找作品原文,調動日常生活經驗,字斟句酌地考量留言的內容。如此,使得名著走入鮮活的日常生活世界,也使語文回歸生活實踐當中。
五、沉浸式體會情感韻味
前置作業具體要求2、3的另一出發點是,指導學生聚焦作品語言表達的形式,以語言表達為抓手,從多角度沉浸與情感韻味之中,通過體驗、感悟、思考及評價,體會作品情感態度。
學生互評作業,指出他人作業存在的錯誤時應有理有據,需從文本中找出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等細節描寫作為依據,分析賈政、王夫人和賈母對于寶玉挨打這一事件的立場態度,找到了這些點,三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就不難歸納出來了。
以上案例中,筆者嘗試拉近學生與名著的距離,使經典不再“高高在上”。把名著中人物的發生的事情,轉移到學生身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共情”能力,切實投入感受“寶玉之痛”、“王夫人之悲”和“賈政之傷”,并以“發朋友圈”這種學生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抒情渠道來分享閱讀體驗,沉浸于作品之中,切切實實地與小說“產生了關系”,而非淡漠觀看別人的故事。
在信息化環境下,作為中職教師的我們亟需革新教學觀念,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探索更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228950170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