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彤彤
摘 要:文章依托長沙馬王堆漢墓豐富的藏品資源,著眼于美術學科知識,在學生群體中普及博物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并運用新媒體傳播媒介,突破時空限制,實現資源的實時共享,為研究美術教育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長沙馬王堆漢墓;美學價值;美術教育;創意手作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48
1 博物館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通識教育體系中,博物館教育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利用藏品、展覽可以增加課程的廣度和深度,建立“實物+探索”式的學習機制,促進教學方法的變革和提升。通過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融合,深入挖掘文物遺跡的文化內涵,構建多元文化認知維度,使文物變得有溫度,拓展教育工作層次進行藝術探索和學習,讓其所蘊含的教育意義、時代價值走進每一位學生心中。學校和教師應充分開發校外課程資源,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突破課內與課外的時空限制,鼓勵學生認識博物館、使用博物館,使學生養成“以物鑒史”的態度與方法,提升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意識,構建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樹立文化自信,探索和實踐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的新路徑、新方法,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為學校教育服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2 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美學價值
長沙馬王堆漢墓是我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墓中出土3000多件珍貴文物,絕大多數保存完好,真實地還原了漢代長沙丞相、轪侯利蒼一家的藝術生活。光澤如新的精美漆器,代表了髹漆工藝的鼎盛繁榮;唯美華麗的錦繡華服,是漢代紡織技術、服飾文化的重要實證;彌足珍貴的簡帛文獻,是先哲人們智慧的結晶;魔幻綺麗的漆帛繪畫,寄托了古人對往生的永恒追求。馬王堆漢墓分為“驚世發掘”“生活與藝術”“簡帛典藏”“永生之夢”四個單元,涉及醫學、哲學、天文、地理、軍事、藝術等諸多領域。其中藝術領域,包含服裝設計、書法篆刻、髹漆藝術、平面設計等方面。千余件珍貴展品歷史與藝術的交融,展示了轪侯利蒼一家人在審美意識、藝術修養和文化素養上的追求。學校教育可深度開發和有效利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教育資源,緊扣博物館教育特點和美術學科教學規律,立足《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充分發揮博物館展品的美術教育功能,實現博物館教育資源與美術課程標準的銜接,對學生進行審美的培育。
3 博物館美術教育實踐探索—長沙馬王堆漢墓展品創意手作
教師在探索和實踐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過程中,可以尋找陳列內容與美術課堂教學、博物館教育活動之間的契合點。教師在實施美術教學前,儲備相關知識點,思考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可以通過訪問博物館官方網站、電子導覽App了解展品基本信息。以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為例,試圖找尋美術課堂應用案例,觀察與體驗,臨摹與復制,傳承與創新,感受文物復制品的價值和教育作用,理解漢代貴族的審美意識和藝術品位。
3.1 橡皮印章刻制
印章雖小,卻包羅萬象。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利蒼”“長沙丞相”“轪侯之印”“妾辛追”四枚可證明墓主身份的印章。古代印章有官印和私印兩種類型,私印代表個人印章,是個人的信物憑證,由印主隨身攜帶,印文多為姓名,不加職稱。由此不難看出“利蒼”“妾辛追”應是墓主的私印,而“長沙丞相”“轪侯之印”兩枚印文為稱號和官職,未加姓名為官印。
了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四枚印章后,可準備印章圖樣、硫酸紙、鉛筆、雕刻專用橡皮章、刻刀、印泥、方形白紙等材料刻制橡皮印章。方法步驟如下:①拓模。硫酸紙置于印章圖樣之上,用鉛筆描摹印章圖樣上的文字。②翻印。將硫酸紙翻轉蓋在橡皮章上,用筆身反復刮擦,把字印在橡皮上。③刻制。握刀注意安全,刻出文字線條。④將刻好的印章蘸上印泥,蓋印在方形白紙上。如此,一枚橡皮印章完成。學生可按此方法刻制“利蒼”“長沙丞相”“轪侯之印”“妾辛追”印章,感受篆刻藝術的樂趣。
3.2 手繪漆屏風圖案(圖1)
漢代,以禮而置觀念仍被沿襲,屏風是古代居室中用作隔墻或擋風的家具,漆屏風更為考究,達官貴人家才可放置。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云龍紋漆屏風反映了轪侯家的豪華生活。
鑒賞完云龍紋漆屏風后,可準備紋飾圖樣、鉛筆、木板或丙烯畫紙、畫筆、顏料、水桶等材料繪制。方法步驟如下:①起稿。對照云龍紋漆屏風圖樣,用鉛筆在木板或者畫紙上繪制好紋樣。②填色。紋樣位置用黃色顏料均勻涂色,紅色顏料填充背景。③描邊。用黑色顏料裝飾剩余部分并描畫紋樣邊緣,手繪云龍紋漆屏風圖案完成。通過動手繪制圖案紋樣,感悟古人的審美趣味。
3.3 服侍俑形象塑造
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陪葬俑,這些俑取自轪侯家奴仆形象,意為在冥間繼續服侍墓主人。歌俑頭梳盤髻;舞俑著長袖舞衣,是轪侯家藝術娛樂生活的真實寫照;奏樂俑是我國最早的小樂隊模型。除此之外,墓中還出土了近300件木俑,其大小、造型和服飾各不相同,可以清晰分辨出等級身份。“冠人”俑,體形相對高大,頭戴長冠,身穿絲綢長袍,是轪侯家眾奴婢之長;雕衣女侍俑身形修長,衣著華麗,可能是當時身份地位較高的侍女形象;彩繪木俑體形矮小,出土數量最多,不難看出是轪侯家地位最低、從事各種勞役的奴婢。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服侍俑主要為木俑,木雕在美術教學中不好操作,我們以泥塑代替。泥塑藝術是美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帶領學生準備俑的形象圖樣、陶土、水、畫筆、天然顏料等材料。方法步驟如下:①捏制坯胎。用泥塑成俑的大型。②深入刻畫。在大型基礎上進行細節刻畫。③陰干焙燒。制成的俑陰干焙燒。④繪彩。依據圖樣用顏料繪彩,完成制作。通過對服侍俑的塑造,深層次理解古代不同俑的人物形象及等級地位。
3.4 彩繪漆盤紋飾(圖2)
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器,雖深埋地下兩千多年,出土時卻依然色澤艷麗、光亮潤澤。漆器之美不僅展示了轪侯家精致的生活品位,更是體現了漢代精湛的髹漆工藝。漆盤為盛食器,制作精致、紋飾華麗,盤內朱書“君幸食”三字,為“請您用餐”的進食之意。
展示“君幸食”漆盤,運用于美術教學中,可準備漆盤圖樣、圓紙盤、鉛筆、紅色和黑色丙烯顏料、畫筆、水桶等材料。方法步驟如下:①起稿。在紙盤上用鉛筆描繪漆盤樣式和花紋。②填色。用筆和顏料依據漆盤圖樣填充大色調。③勾花。根據紋樣設計,用畫筆蘸取紅色丙烯顏料進行裝飾,制作完成漆盤。借此感受中國風圖案紋樣與紙盤相碰撞的美感。
3.5 漢代服飾設計
墓中出土的素紗單衣、印花敷彩紗絲綿袍、朱紅菱紋羅絲綿袍,從著裝習慣出發,造型特點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服飾唯美華麗,圖案生動,具有獨特的裝飾風格。多姿多彩的服裝再現了轪侯家完備的四季衣裝體系,反映了漢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導學生對服飾進行探究,感受漢代服飾文化,熏陶學生日常生活審美能力。可準備服飾裁剪圖樣、剪刀、雙面膠等材料。方法步驟如下:①裁剪。用剪刀將漢服分步制作沿線剪下。②折疊。將各部位依次折疊。③擺放固定。將折疊好的紙模按照圖樣的位置擺放好,并用雙面膠對紙模進行黏合固定,完成服飾制作。學生用此方法制作素紗單衣、印花敷彩紗絲綿袍、朱紅菱紋羅絲綿袍紙模服飾,感受馬王堆漢墓精品服裝特色。延伸課堂活動,指導學生繪制并裁剪一件漢服,著裝展示作品,舉行“夢回漢朝”服裝秀。
3.6 星空燈罩制作
馬王堆漢墓中《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等展品及文獻記載,在漢初天象、天體測量及世界天文學、地理學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傳統手工藝中,宮燈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將星宿圖案畫在宮燈上,讓天文知識和傳統藝術相結合,也別有一番韻味。可準備宮燈材料包:橫桿九根、立柱四根、帶孔提桿、提繩、宮燈面紙、三孔銜接套管、環保白膠、燈芯托架、LED蠟燭燈、星宿圖樣、鉛筆、馬克筆等材料。按如下步驟操作:①繪圖。用筆在宮燈面紙上繪制星宿圖樣。②搭骨架。將橫桿、立柱和銜接套管組裝成一個長方體。③糊紙。將畫好的帶有星宿圖案的宮燈畫紙用環保白膠糊在長方體的四個面上。④固定。用雙面膠將LED蠟燭燈固定到燈芯托架上,用環保白膠將托架固定在橫桿之上,再與骨架相接。⑤穿繩。將紅繩穿過帶孔提桿,繩子兩頭綁在骨架上,制作完成。除此之外,也可通過繪制二十八星宿或制作十二星座書簽來理解展品。
3.7 “T”形帛畫臨摹
帛畫,又稱“非衣”,是一種繪畫藝術,“T”形帛畫在技法、著色和布局上都可見其繪畫技法嫻熟,具有很高的思想與藝術價值。表現手法上構圖飽滿勻稱,布局繁復井然,線描造型寫實和夸張相結合,又富有裝飾特色。布局更是巧妙,天上、人間、地下的相隔,天上有天門標明,地下以平臺為限,天地之間自然是人間。畫面層次分明,構圖精辟,圖案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各界之中,都以典型事物凸顯其空間,特別是人間部分,墓主人肖像刻畫仍沿襲戰國帛畫側影式,簡略樸拙,神態生動,塑造出墓主雍容華貴的體貌特征,初步具備肖像畫要素和特征,藝術語言明確,展現出極高的藝術造詣,是漢代藝術的精湛結晶。帛畫的設計與圖像的神秘組合表達了墓主強烈的生命意識。
漢代帛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我們可以用中國畫藝術語言加深對畫面內容的理解。準備辛追墓“T”形帛畫圖樣、鉛筆、橡皮、宣紙、毛筆、板刷、勾線筆、墨汁、中國畫顏料、筆洗等材料,運用中國畫表現技法,步驟如下:①打稿。在宣紙上用鉛筆復原圖樣造型內容。②鋪底。板刷一遍遍鋪設底色,直至顏色和原稿接近。③勾勒。勾線筆勾勒事物形體。④設色。用顏料對畫面內容進行著色,塑造物象,深入刻畫,完成作品。對辛追墓“T”形帛畫進行臨摹,可使學生近距離感受帛畫的魅力及中國傳統文化漢代喪葬制度的深遠影響。
3.8 帛書字體摹寫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簡牘帛書,內容涵括政治、軍事、思想、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反映了漢初人們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戰國到秦漢是我國漢字演變最為劇烈的階段,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簡牘帛書更是書法史上極為重要的隸變時期。帛書上的墨跡,帶有書寫者的個性,充滿鮮活的生機,為研究漢代書法藝術及其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由此可見,帛書是學習古代書法最好的范本,可通過對帛書實物的臨摹,體驗隸書的演變過程。美術教學中可讓學生準備馬王堆帛書字帖、毛筆、墨汁、毛邊紙、硯臺、毛氈等材料。依據馬王堆帛書字帖上的內容,選字進行摹寫,學生通過臨帖感受翰墨飄香的漢代書法藝術。
4 結語
馬王堆漢墓美學價值之豐令人嘆為觀止,通過動手實踐可更好地理解中華之史、中華之美,堅定當代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心。美術教育借助博物館豐富的藏品資源,普及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在學生群體中引領傳統文化審美風尚。筆者相信博物館美術教育功能會在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實踐中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從而實現對當代青少年核心素養的校本化培育。
參考文獻
[1]楊秋.博物館物的功能拓展[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1,26(3):213-216.
[2]黃琛.博物館青少年教育中的教學法研究—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7(4):7-11.
[3][佚名].長沙馬王堆漢墓[J].中國地名,2006(6):83.
[4]郭雯.基于文化空間視角的馬王堆漢墓文化創意產品設計[D].長沙:湖南大學,2020.
sdjzdx20220323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