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剛
【摘要】本文以中山市實驗中學潘林西教師的《滿江紅·怒發沖冠》一課為例,從教學模型的選用、教學環節的銜接、教學內容的達成與拓展三個層面進行課分析,從而為傳統文化教學中詩詞教學提供基本的參考模型。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詩詞誦讀;課例分析
中國古典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應該如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傳統的詩詞教學往往是以教學詞語注釋和翻譯句子為主,然后要求學生背誦,卻忽略了詩詞的音韻美、情感美及對學生的實際啟發和實踐指導作用。
中山市實驗中學潘林西教師的《滿江紅·怒發沖冠》這堂課,參加中山市第二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教學比賽”,榮獲一等獎。他借助華東師范大學張心科教授設計的“詩歌閱讀教學模型”,設計了誦讀的三層支架:初讀,疏通文本閱讀障礙;再讀,讀出文本的邏輯框架;三讀,讀出文本的審美和情感的價值。整堂課以誦讀為抓手,助力學生“理解”詩詞,為我們的詩詞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教學參考。
一、巧借模型,狠抓誦讀
潘老師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支架式教學方法,以誦讀為抓手,以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在初讀環節,潘老師設計了以下讀書環節:一是抽一位學生讀,讓學生們發現讀錯的地方,方便教師針對性地糾錯;二是男生齊讀沒有標點版本的《滿江紅·怒發沖冠》上片,女生齊讀沒有標點版本的《滿江紅·怒發沖冠》下片;三是女生齊讀沒有標點版本的《滿江紅·怒發沖冠》上片,男生齊讀沒有標點版本的《滿江紅·怒發沖冠》下片;四是全班齊讀沒有標點,有幾處鏤空的整首詞。潘老師就是利用這樣的個人讀、分角色讀、比賽讀、齊讀等形式多樣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對文本從不熟悉到熟悉,通過逐步提高要求,激發學生的挑戰心理和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對這首詞的內容的初步感知。
在“再讀”環節,潘老師從古典詩詞的聲韻特點出發,指導學生“吟誦”這首詞。同時,考慮到學生關于“吟誦”的知識儲備和課堂的容量有限,他就抓住這首詞中極具代表性的“入聲字”,通過 “入聲字”的特點、“入聲字”的讀法,以及示范誦讀,引導學生感悟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律美和音樂美,從而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上出了文學和音樂相結合的古典文化的味道。同時,學生在誦讀表演中,對《滿江紅·怒發沖冠》字里行間表現出的“怒、悲、恨”的三重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讓學生大聲讀、大聲唱,在充分參與的過程中理解詩歌、愛上詩歌。
二、智設環節,巧妙過渡
這堂課的亮點除了抓住“誦讀”詩詞,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堂特色之外,也體現在他敏銳的專業洞察力和良好的課堂駕馭能力。在導入環節,潘老師直接用詩歌教學最原始、最有效的誦讀方式,并通過沒有標點的版本和繁體字的版本來營造氛圍,激發興趣,從而把學生帶入到自己的課堂情境當中。在學生讀到流暢、初步感知和了解這首詞的基礎上,他又設置一個“鏤空讀”的環節,即有意識地把“怒發沖冠”中的“怒”字,“空悲切”中的“悲”字以及“臣子恨”中的“恨”字挖掉,用“(? ?)發沖冠”“空(? ?)切”“臣子(? ?)”的形式給學生讀。這樣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記誦能力,帶來挑戰性和新鮮感,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關注到“怒”“悲”“恨”這三個感情色彩十分強烈的詞,更好地把握這首詞的多重情感。同時,這是初讀環節的結束處,也是下一個教學環節的起點。這樣的過渡,巧妙串聯起了前后兩個教學環節,不知不覺中,就實現了課堂的巧妙過渡,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課堂把控能力。
同樣,在設計指導學生吟誦《滿江紅·怒發沖冠》這首詞時,潘老師選擇從本次中最核心又比較容易突破的“入聲字”入手,并且設置了自己示范誦讀的環節,用自己極具感染力的誦讀還原了“發”“歇”“激烈”“十”“八”“月”等入聲字原本應該讀的短促、高揚、重音的特點。課堂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宋朝岳飛那個戰火紛飛、金戈鐵馬的戰場。這樣,教師示范、師生共演的誦讀場面給本堂課帶來了一個新的高潮。
三、善用展演,合理延伸
在“三讀”環節的時候,潘老師則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讀,他根據文本的內容,設置了師生共演共讀的情景劇《抉擇》,把詞的內容轉化為師生對話,教師讀岳飛的內心獨白和旁白部分,學生來扮演岳飛。
這個情景劇,通過旁白和心理描寫的補充,把相關的背景知識和岳飛當時的心理很好地表現了出來。在這種環境下,再讓學生重點讀詞中體現情感的關鍵句子。有了具體情境的幫助,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這首詞的內容和情感,感知岳飛內心的情感變化。這樣的設計,完全不同于傳統詩詞教學的逐字逐句的翻譯的方式。傳統的逐字逐句的翻譯,把詩歌肢解得支離破碎,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參與度低,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潘老師設計的情景劇則不同,他把需要講解的內容融入了情景劇的旁白和內心獨白中,讓學生讀關鍵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參與中,結合情境,理解了這首詞的情感。學生參與度高,任務完成得不漏痕跡。
在拓展延伸部分,他賦予了這首詞教育意義和時代價值,引導學生發現這首詞中“怒”“悲”“恨”的幾個關鍵的情感詞的偏旁部首都跟“心”有關。經過探討,學生都認為這是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潘老師抓住這個契機,緊接著提問:“這顆赤誠的愛國心是誰的?”學生很容易回答是岳飛的。潘老師的高明之處在于抓住文本中沒有明確的主語的特點,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這顆赤誠的愛國心除了可以是岳飛的,還可以是誰的?”這樣,學生很容易就想到了古往今來無數愛國仁人志士的愛國事跡,從而可以明確這首詞中的“我”既可以指岳飛,也可以指無數的愛國志士,甚至可以指在座的全體學生。這樣的延伸,不僅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滿江紅·怒發沖冠》這首詞本身,更燃起了學生們內心的愛國熱情和使命感。這無疑賦予了這首詞新的時代價值,也體現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靳建慧.誦讀教學藝術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2]凌小瓊.比較法在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文本細讀中的運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5.
[3]楊勇.重視文言文誦讀,回溯語文教學本體—以王崧舟老師《天籟》為課例分析[J].文化與語言學研究,2017(6):235-236.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