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東 陳玉妹

【摘要】當前勞動教育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和問題,國家相繼發布加強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指導綱要,強調勞動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意義。本文嘗試分析勞動教育的新時代特征及勞動素養的內涵,發掘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與勞動教育的結合點,探討人工智能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后的教學重心,闡述人工智能教學對勞動素養的培養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勞動素養;勞動教育;人工智能;中小學
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當前勞動教育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和問題,“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中小學生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出現了一些學生輕視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提出了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基本原則和關鍵環節。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在新時代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意義。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再次強調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并指明總體的實施方向和內容。
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旨在培養符合智能化社會發展需求,具備良好編程能力與計算思維的新時代創新型勞動者。為響應時代號召及解決當前現實挑戰,下面將從智能化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和勞動素養的內涵出發,分析、探討可否以及如何在人工智能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及勞動素養的內涵
自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工業4.0”以來,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發展發生著深度的融合,加速了產業的變革。雖然我們錯失了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但現在正積極主動地做好準備迎接智能化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下,及我國對智能化時代作出預判和準備的背景下,勞動教育的特征和勞動素養的內涵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首先,勞動教育已正式進入核心素養時代,勞動素養在各國際組織和國家的核心素養框架中均占據重要的地位。其次,勞動素養的內涵具有明顯的智能化時代印記。智能化時代的來臨,改進了勞動工具,催生出新的勞動形態,改變著勞動內容,創新了勞動成果,這些都促使勞動教育的內容動態地變化著,勞動素養的內涵也隨之更新。從素養與教育的關系看,勞動素養可以說是勞動教育的產物,是勞動教育的結果,更是勞動教育的目的。因此,結合《綱要》可以總結出,勞動教育具有思想性、社會性、實踐性、時代性等特征,勞動素養的內涵包括勞動精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等四大方面。
二、人工智能教學與勞動教育的結合點
發掘人工智能教學與勞動教育的結合點,是為了探討兩者相遇的可能性,以及兩者融合的可行性。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教學定位與勞動教育特征的結合,是人工智能教學培養勞動素養的先決條件,如圖1所示。首先,勞動教育貫徹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強調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強調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直接聯系,其思想性和社會性對應人工智能教學的普及性;人工智能教學通過普及人工智能應用、產品等體驗活動,促使學生認識人工智能對社會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智能社會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勞動參與智能社會建設的態度和責任感。其次,勞動教育面向真實的生活世界和職業世界,勞動實踐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也越來越復雜和多樣,其實踐性對應人工智能教學的技術性和綜合性;人工智能教學從日常生活需求出發,構建生活化的問題或項目情境,引導學生主動融合多學科知識進行技術探索與實踐,形成問題解決的智能化方案和作品;而且,人工智能的先天技術屬性,促使它能夠作為技術工具或思維方法去創作作品、應用和產品等成果,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率,改善人們生活,體現了人工智能的勞動工具特點。再者,勞動教育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嘗試新方法、探索新技術,其時代性對應人工智能教學的創新性;人工智能教學在造物、賦能、創造價值三個環節的迭代活動中,步步深入地創新智能方案和智能作品,是培養創造性勞動的重要途徑。
三、人工智能教學培養勞動素養的實踐策略
有學者認為勞動教育之勞動指的是體力勞動。筆者認為,不可以偏概全,尤其不適用于滲透勞動教育的人工智能教學,因為人工智能教學開展的是體腦并舉的勞動教育。正如《綱要》指出,勞動教育應以體力勞動為主,但也鼓勵緊跟科技發展,把握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新變化。智能時代下已經無法簡單地分割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反而是兩者融合得相當緊密。人工智能作為新興學科,其學科大概念尚未明確,核心素養也未界定,導致還沒有可供中小學一線教師教學實施參考的課程標準。鑒于人工智能是信息技術的子學科,中小學可借鑒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要素,從智能意識、智能思維、實踐能力、智能社會態度與責任四大重心及勞動素養的基本內涵,找準人工智能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后的教學重心,探討人工智能教學培養勞動素養的實踐策略。
(一)關注智能意識與勞動精神的培養
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推動社會的方方面面向智能化發展,也迫使人們不得不提升智能意識來應對智能社會的變化和不確定性。人工智能教學應根據現實環境的變化,培養學生智能化時代的人工智能意識與以勤奮為內核的勞動精神,包括認同智能社會也需要勞動,勤奮發現和學習適合智能社會的勞動方式、主動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創造性勞動、提高勞動效率等。中小學可組織人工智能實踐活動如“發現機場中的智慧服務”,引導學生以探究性學習的方式了解機場如何在日常運營中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有效實現自助值機、自助托運行李、自助通關等服務。學生通過近距離感受人工智能釋放的勞動力量,不僅能增強勞動熱情、強化勞動情感,還能形成主動與勤奮探索適合智能社會的勞動方式的意識。
(二)關注智能思維與勞動觀念的培養
信息技術學科深受“狹義工具論”的影響,導致不少人把信息技術僅看作工具來使用,重操作輕聯系,重應用輕創造,忽視了信息技術與人、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忽視了計算機科學領域中的思想方法。人工智能作為技術出身的學科應吸取此教訓,不僅要關注操作與應用技能的掌握,更要強調智能思維與技術創新思維,在智能社會的勞動情境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將人工智能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作為勞動的工具,尊重勞動,尊重創造,更好地實現技術創新,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例如,中小學可開展“點陣筆在學習中的應用”人工智能教學活動,結合點陣筆的工作原理,引導學生將其與超聲波筆、電磁筆等數據搜集工具進行優劣勢比較,并探究優化點陣筆的方法策略,讓學生發展智能思維的同時,進一步體悟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多重價值。
(三)關注實踐能力或勞動能力的培養
智能社會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的生存環境,人要適應新的生存環境,只有駕馭好人工智能這種生產工具,才能更好地以勞動實踐的方式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技術技能是人工智能教學的基礎要求,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能力更是其高級目標。人工智能教學應聯系智能生活實際,創設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勞動機會,促使其在具身體驗中鍛煉智能技術方面的勞動技能,形成智能社會所需的勞動能力,尤其是創造性勞動能力。中小學可開展“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無人駕駛技術的利與弊,發現其中隱含的技術難題,并利用已掌握的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術模擬化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實踐過程中,增進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敏感性。
(四)關注智能社會態度與責任以及勞動習慣與品質的培養
勞動教育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不是“為了獲得勞動技能的教育”,而是“通過勞動而獲得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智能時代的到來,解放了人的雙手,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但也減少了勞動的機會,滋生了不尊重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一類典型的聲音是“已經有了掃地機器人,何必自己掃地拖地呢”。掃地機器人確實減輕了人們的勞動負擔,但是,作為智能社會未來主人翁的青少年,如果未曾參與掃地、拖地的勞動,如何能設計、創造出掃地機器人呢?從人類的長遠發展看,人們長期片面地依賴技術,會逐漸缺乏精深的腦力勞動,反復停留在粗淺的技術使用勞動上,將導致人們被技術奴役,甚至創造能力、生存能力會被削弱。要想爭取智能時代的主動權,我們不應僅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更應是人工智能的創造者、設計者。人工智能教學應該端正學生積極勞動的態度,培育學生的勞動習慣與品質,增強學生駕馭、超越人工智能,促進國家強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責任感和建設智能社會的使命感。中小學可邀請人工智能領域工作者進入課堂進行專題講座,以切身經驗帶領學生體會人工智能如何在工業、農業、醫療、教育等多種領域創造勞動成果和勞動價值,或組織學生參觀人工智能技術產品生產企業,讓學生感受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對社會產生的強大推動作用,增強其智能社會主人翁意識,進而養成良好的智能化勞動習慣與品質。
四、結語
盡管關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說法還在爭議中,但是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變化卻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工業4.0”的提出更是政府對于未來形勢的充分判斷和積極應對。把握時代先機、響應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行動之一,就是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中,著力于智能意識、智能思維、實踐能力、智能社會態度與責任四大重心,培養學生的智能化時代新勞動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2021-06-26.
[2]王泉泉,劉霞,陳子循,等.核心素養視域下勞動素養的內涵與結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7-42.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2021-06-26.
[4]張錦東.行為主義視角下的小學人工智能教學實踐探索[J].教育信息技術,2020(Z2):34-37.
[5]張家軍,呂寒雪.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可能困境與突破路徑[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7(2):61-71.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