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彩霞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很多學校課堂中引入了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從學生角度出發,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信息技術的融入,已成為教學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學生的參與,還有教師與學生之間也增加更多互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里來。智慧教育已經在教學中普遍運用,對于現代教師而言,智慧教育已成為教學課堂的重要手段。智慧教育能夠更加直觀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創設生動活潑有趣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更加喜歡上科學課。學生樂學、愛學,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關鍵詞】智慧教育;小學科學;教學課堂
一、智慧教育里注重多媒體的輔助學習
1.利用多媒體導入課題,具有直觀性。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就是教材和板書兩種形式的相結合,對于學生來說就會顯得枯燥乏味。如今多媒體已經走進學校,走進科學課堂,教師上課多借助多媒體進行導入環節。多媒體技術能將圖形、文字、聲音、視頻有機融為一體,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地給學生提供虛擬的真實世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的科學課《感受空氣》一課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利用圖片和一些視頻資料,引導學生閉上雙眼去感受空氣,感受空氣輕輕地從身邊流過,隨后與學生交流:通過剛剛看的圖片和小視頻,讓學生帶著想象走進本課的學習,一起去認識空氣,感受空氣。在這種情況下再放一些輕快的音樂,更能夠激發學生心中的沖動,想去了解空氣有什么特性?空氣有什么作用?空氣里都有什么氣體?再比如,教學《一袋空氣的質量是多少》時,由于空氣太輕了,很多學生會想著空氣沒有質量,在他們的腦子里想的最多的是“這課太簡單了,周圍都是空氣。”“空氣有質量嗎?” “一袋的空氣能有多重?” 帶著很多的疑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視頻引入,他們想了解“空氣的質量”的興趣就來了。多媒體視頻引入,達到了想要的課堂效果。
2.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好的興趣是學習科學最好的推動力。只有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感興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端正學習態度。傳統的課堂氣氛容易使學生陷入倦怠與疲勞狀態。如今多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教材講授和多媒體課件結合的形式上課。比如,教學四年級上冊《聲音的強與弱》一課時,教師安排學生做實驗“輕敲擊音叉與重敲擊音叉”,感受聲音的“強與弱”,做完實驗,出現很多的問題,有些學生純粹覺得好玩,有些學生一知半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視頻特效,“放慢20倍”,多媒體的特效讓學生清晰地看到敲擊音叉時,音叉的振動幅度大小不同,聲音的強弱不同。繼續播放多媒體“觀察鋼尺發聲強弱與振動幅度的關系”,“觀察鼓發聲強弱與振動幅度的關系”“觀察橡皮筋發聲強弱與振動幅度的關系”視頻里“放慢20倍”的特效,幾個實驗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明白,聲音的強弱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系。有條件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做實驗理解,教師再加以輔導,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瞬間被吸引過來,同時也加深學生對《聲音的強與弱》這節課的理解,從而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二、智慧教育里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
在課堂上,想方設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質疑、探究,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真正讓學生在高效的教學活動中體驗知識,從而使我們的課堂因為有了學生的有效參與而更加生機蓬勃。“設情境”“改變課堂模式”“創造參與教學的條件”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學生只有對學習活動產生了興趣,才能主動地參與學習。如,學習“水到哪里去了”,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借此通過創設情境吸引學生:你們對生活中常用到的水仔細觀察過嗎?用什么方法觀察的?然后引導學生觀察無色、透明的水的顏色,又讓其用鼻子聞水的氣味;接著用一塊濕毛巾在黑板“寫”出一個大大的“水”字,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水”是怎么樣慢慢不見的?水到哪里去了?這時候,學生對學習和實驗充滿了期待,都想盡快知道答案,充分調動了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興趣和熱情,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認識到了水對于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水有三態,筆者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再進行實驗。學生在對問題答案猜想和假設的過程中,探究的積極性再次被調動起來,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良好和諧的探究氛圍,誘導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答案是否正確不是最重要的,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學習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三、智慧教育里注重與學生互動學習
課堂教學包含教師教的知識和學生學的知識,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才能有交流有收獲。而課堂上的互動是聯系師生的最好紐帶,也是提高課堂效率最好的手段。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曾經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拋出問題,沒有學生舉手回答,瞬間全場尷尬,教學中如果能夠找準學生的興趣點、落實學生的關注點,學生表達欲就會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就能更深入,課堂氛圍也會更好。那么,課堂上怎么和學生互動?
在智慧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形式靈活多樣,教師甚至可以在課堂上發起調查報告和主題討論。如,在科學“加快溶解”的教學中,“師生互動”觀察實驗設計為,探索一:說說加快物質在水中溶解的辦法?師生互動,學生會說出加快溶解的辦法“加熱”“攪拌”“碾碎”,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引導下面的實驗;探索二:探索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探索三:探索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教師學生共同設計實驗,引導觀察、描述、記錄實驗現象,同學間進行討論點評,教師歸納。顯而易見,如此設計師生互動,教師沒有將較為枯燥的科學規律強逼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立足課本,精心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師生互動;讓學生在探究后還能進行巧妙遷移,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教師可以穿插于各組之間,參與其中的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推動師生間的互動學習。
四、智慧教育里注重“優化課堂,開闊視野”學習
培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科學課更應“優化課堂,開闊視野”,在有限的知識中可以學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識。課外有著更廣闊的探究空間,更有利于學生去培養探究能力。我們要適當地利用課外資源,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這樣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聞,更有利于學生科學學習興趣與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認識植物,筆者會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社區和周邊的公園觀察植物,做一些簡單的植物筆記,也可以制作一些感興趣的“根、莖、葉”的標本;又例如,學習物體的沉浮,筆者會設計課外活動,讓學生去研究身邊的物體,如,蘋果、橡皮擦、蘿卜等在水中的沉浮。通過這些活動,希望學生能關注身邊的現象,增強他們的探究意識,也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科學課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課堂中學,引伸到生活中去。
五、智慧教育里注重改變課堂評價
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具有激勵和導向學生學習的作用,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以往的教學評價比較單一,還會用統一的模式標準,如,在單元考、期中考、期末考時,用預定答案或現成的結論去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封閉的評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開放的教學評價是突破“教師中心、知識中心、書本中心、應試中心”的評價框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由教師獨自評價為師生共同評、自由評、互評、組評、師評相結合。如,比較內向的學生多次舉手回答問題,但沒有被教師點名回答,其非常容易鬧情緒而變得不再積極思考問題,教師也不容易察覺此類情況。在智慧課堂結束后,教師可通過互聯網,與科任教師交流教學情況,可進一步自查自身教學問題并加以改正。
總之,智慧教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從不同方面推進了小學科學教學的發展與進步。技術的運用讓學生更加清楚直觀地認識了科學這一門學科,也讓學生更加愛上科學課。智慧教育的運用使科學課上無法直接了解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小學科學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將智慧教育有效地運用到科學教學中去,優化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不斷地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京曦.多媒體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新高地[J].中國電化教育,2001(2).
[3]謝正勇.新時代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20).
[4]羅萬麗,王蕊.“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設計的原則及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8(26).
責任編輯? 趙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