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鳳雪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護理干預在眼科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在我院就診的眼科急診患者98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以及心理狀態。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以及心理狀態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我院對眼科急診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應拋棄傳統護理模式,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將心理護理干預應用到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從而提升患者臨床護理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眼科急診護理;應用效果
眼科急診主要包括眼睛外傷以及視網膜動脈疾病,在進行臨床治療期間,因患者疾病大多危及眼球,故患者會對治療工作具有恐懼心理。當患者眼部遭到損傷后,無法識別外界事物,故內心易滋生不良情緒[1]。因此,在對眼科急診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應不斷將心理護理融入到常規護理工作中去,不僅可以排解患者內心負面情緒,還可以改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固有認知,從而提升對護理工作的信任度,在臨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本次就心理護理干預在眼科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就診的眼科急診患者98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名。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2:13,年齡分布為20~69歲,平均年齡為(49.51±2.66)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1:14,年齡分布為21~73歲,平均年齡為(47.21±3.54)歲(P>0.05)。納入標準:(1)經臨床確診為眼科急診患者;(2)經過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的患者;(2)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
1.2.2觀察組
觀察組進行心理護理干預:(1)護理前心理護理:因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缺乏對治療流程的理解,因此內心會出現不良情緒,故在患者實施治療期間,應根據患者疾病類型的不同,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不僅要向患者介紹,具體的治療過程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還應對患者進行安全防護,從而保證患者的眼部安全。在患者治療期間,應幫助患者配戴眼鏡或眼罩等,從而加強患者在治療期間的保護,在提升治療安全性的同時,避免對患者眼部造成二次傷害。(2)治療后心理護理干預:因患者眼部受傷后,內心會出現負面情緒,患者處于長期的未知環境中,內心會具有對治療的恐懼心理[2]。因此,在進行臨床治療期間,應告知患者我院在該領域的專業性,從而提升患者對于治療過程中的信心。并且在進行臨床護理期間,應由護理人員進行責任制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了解患者對治療過程的疑問點,并對患者進行有效解答。(3)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期間,不僅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還應與患者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告知其家屬在心理護理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從而使家屬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為患者提供較為溫馨的康復環境。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以及心理狀態。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結果由SPSS26.0統計學軟件統計完成,若組間數據對比結果差異顯著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
觀察組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要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對比兩組心理狀態評分
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優于對照組(均P<0.05),具體數據見表2。
3討論
眼睛為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因此當患者眼部患有疾病后,內心會滋生負面情緒。在患者進行眼科急診的過程中,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眼部發育,嚴重時還會對患者的眼部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因此在進行眼科急診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從而培養患者的健康意識,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期間,可以通過幫助患者適應急診環境,從而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依從性,避免患者因無法融入環境中,從而產生應激心理[3]。向患者介紹治療的過程,還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對治療流程的理解,從而具有較高的急診安全性。本次實驗分析心理護理干預在眼科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可得出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以及心理狀態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我院對眼科急診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應拋棄傳統護理模式,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將心理護理干預應用到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從而提升患者臨床護理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靜, 周珊珊, 張敏. 心理護理干預在急診重癥患者臨床護理中應用的效果研究[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20, 7(13):1.
[2] 張倩, 石藝哲, 柏艷,等. 心理護理在急診科重癥創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 醫藥前沿, 2020, 10(34):3.
[3] 褚鈞舒, 張丹梅, 王保中. 心理護理干預在急診科清創縫合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20, 18(11):2.